从荀子“以礼节欲”的礼学思想看译者主体性发挥

2019-12-17 15:23曹佳丽
赢未来 2019年34期
关键词:礼学礼节异域

曹佳丽

佳木斯师范学校,黑龙江佳木斯 154004

1 礼与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关联

荀子说“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即一切以礼义之最高道理为准则。同时礼对人的欲望进行节制,成为人们追求和实现欲望的外在标准。总之,荀子发挥儒家义利之辩,主张“以礼节欲”,把礼义视作对人的情欲的限制和调节,又是实现人的欲望的保障,它克服了人的内在冲突,实现了人的自然生物属性和人的社会道德属性的统一。

我国学者关注“译者主体性”这一课题始自于1996年,关于“译者主体性”的概念界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主要观点有四种:一是认为译者主体性就是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二就是认为译者具有操纵文本的能力,在翻译过程中具有一定程度的支配性;三就是译者要居中协调好译者与文本、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关系,要保持中立,不能偏向某一方;四是认为译者的主体性就是译者的存在、活动以及对世界和自身把握的一种方式。这说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需要一定程度的规范,不能走极端,而荀子的礼学思想中的“以礼节欲”则可以用来指导译者的翻译活动,尤其是可以用来合理地约束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2 译者主体性发挥需要遵守“以礼节欲”的原则

2.1 译者对文本的解读时主体性发挥需要“以礼节欲”

著名文学大师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1945年被美国畅销书作家Evan King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引起轰动,大获成功,成为“每月读书”俱乐部的首选,跃居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销量近百万,使得老舍声名鹊起,并成为美国东西海岸的名人。最初,老舍对译者的翻译工作是认可的,也是心怀感激的。但是,后来他与译者的关系破裂了,甚至一度闹到了公堂之上。其原因就在于Evan King在翻译过程中,在没有征得老舍同意的情况下对作品进行了“面目全非”的删减和改写,将一个悲剧的结局改成了一个欢天喜地的结尾;更让老舍气愤的是就是在翻译老舍这个作者名字的时候,没有遵从英语学界所公认的Lau Shaw(老舍),而是用了一个相仿的名字Venerable Lodge(老屋),作为一个有着较高教育程度的畅销书作家来说,这样翻译作者的姓名简直就是有点不尊重。从译者主体性发挥这个角度来看,他已经越多了译者在翻译活动时的底线,没有节制自己的欲望,为了迎合本国读者,对原文进行肆意删改,这样既是对作者的不尊重,也是对本国读者的不尊重,美国读者因为他的过度发挥丧失了了解这部伟大作品真实面目的机会。

2.2 译者对译文的理解过程要遵循“以礼节欲”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界在这一点上早已达成了共识。因为从事翻译工作的人都知道翻译在把一个民族的语言翻译成另一个民族的语言,要让目标语读者了解、熟知原语文化,甚至是体会异域文化魅力的,让读者从中感知到异域文化的精神实质,那么译者就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采取神通展现出民族特性和人类共性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在下面这个句子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就是严格遵从了“以礼节欲”的礼学思想进行翻译的。Sometimes a person who presents himself as kind and gentle can in private turn out to be a dragon, who breathes fire.(James Anderson)译文:有时,某人在公开场合显得和蔼可亲,温文尔雅,而在私底下却像个凶神恶煞。众所周知,龙在中华文化中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是中华文化的图腾,象征着中华民族高贵的民族精神。而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会喷火的怪兽,并成为西方人对于龙这一动物的固有印象。译者如果不对原文进行“干涉”,一字不落的翻译的话,那么中国读者看完之后就不会理解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了。

3 结语

总之,译者在面对原作时,他所要面对的不单单是一部作品,还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异域文化;他不能仅仅做个搬运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同时既尊重原语文化和作者,又能让目标语言的读者满意,要始终克制自身的创作和改写欲望,只有这样才能翻译出好的作品。

猜你喜欢
礼学礼节异域
《牡丹亭》:回归礼学的一种隐喻
论朱子实用礼学思想:以篚和幂尊疏布巾为例
《乡党图考》的《论语》学和三礼学贡献
A well-respected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异域寻踪
探病礼节
礼之于性——以《荀子礼学研究》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