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2019-12-17 09:31赵妍妍
现代农村科技 2019年12期
关键词:食道牛群犊牛

赵妍妍

(保定市满城区农业农村局 河北 保定 072150)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一种牛的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以体温升高、黏膜发炎、糜烂、坏死、腹泻、流产及胎儿发育异常为特征。

1 发病特点

1.1 流行特点。本病在各国都有比较普遍的发生和存在。本病主要感染黄牛、水牛和牦牛。本病在冬末和春天发生较多,新发病牛群呈暴发流行,发病后可获得长期坚强免疫,表现为零星散发。传染源:患病牛和带毒牛是主要传染源。患病牛的分泌物或排泄物包括鼻汁、唾液、精液、粪尿、泪液及乳汁中都含大量病毒。传播途径:可经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传播本病。主要由于摄食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而感染,也可由于病畜咳嗽、剧烈呼吸喷出的传染性飞沫而使易感动物感染。病毒污染的其他疫苗或未经消毒的注射器,也可引起本病。带毒公牛配种也可传染给母牛。母牛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引起流产或产下带毒的犊牛。易感动物:各种年龄的牛都易感,其中6~18月龄的牛最易感染,绵羊、山羊和猪可自然感染,产生抗体,但很少有症状,大多数呈隐性感染,牛群中有高度的感染率。

1.2 临床症状。临床上表现为腹泻型和黏膜型两种类型。腹泻型:这种类型最为常见,致死率低,发热、沉郁、腹泻、脱水,唇、腭、齿龈、口腔黏膜上皮出现浅表性烂斑,轻度到中度流涎,呼气恶臭,随后出现严重腹泻,稀粪呈水样。后期内含血液和脱落的肠黏膜,病程有的长达一个多月。有的因蹄叶炎面出现跛行,产奶下降、流产等。黏膜型:主要侵害犊牛和青年牛,潜伏期7~9 d,突然发病,病牛精神沉郁,食欲先减退后废绝,反刍停止。体温升高至41℃~42℃,食欲废绝,精神不振,鼻液由浆液性到黏液性,最后变为脓性。流涎、结膜炎、咳嗽,随后鼻镜、舌、口腔、食道、前胃和肠黏膜糜烂。死亡率高达90%。

1.3 病理变化。肉眼可见鼻镜、鼻孔齿龈、口腔黏膜有糜烂及浅溃疡,严重的在咽喉黏膜出现弥漫性坏死。食道黏膜腐烂是本病的特征。鼻腔黏膜潮红,充血,整个消化道广泛性充血、出血、水肿,其中小肠黏膜有严重充血、出血、脱落,肠壁菲薄,尤以空肠和回盲瓣最明显,肠内容物为红色,含有大量气泡和黏液;瘤胃黏膜偶见出血和糜烂,皱胃出现炎性水肿和糜烂,小肠呈急性卡他性炎症,盲肠、结肠、直肠有卡他性、出血、溃疡及坏死性炎症。蹄部趾间及蹄冠有糜烂性、溃疡和坏死。

2 病因分析与诊断

2.1 病因分析。引入牛前未进行隔离、检疫带入病原;病牛带毒、处置不当、消毒不严;饲养管理不当。

2.2 诊断要点。幼龄牛和青年牛发病后体温高达41℃~42℃,持续4~7 d,厌食,反刍停止,流涎、流泪,泌乳性能差,口腔黏膜溃疡及消化道出血和溃疡,尤其是食道黏膜腐烂,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试验。跛行,腹泻,粪稀如水,呈喷射状排出,淡灰色,有恶臭味,以后变浓稠,呈浅灰色糊状,混有大量黏液和血液,脱水,皮肤弹性丧失。

3 防控措施

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只能在加强监护、饲养以增强牛机体抵抗力的基础上,进行对症治疗。对发病严重的牛场可采取注射本病的弱毒苗,对健康的牛以及怀孕的牛禁用。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定期消毒,可选用过氧乙酸、3%的火碱、聚维碘等进行消毒。据报道猪瘟弱毒疫苗对该病黏膜型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在公牛配种前1个月,母牛临产前1个月每头注射10头份,此后每隔10~12月注射1次,小犊牛于1~3月首免(3头份),6~8月后再免疫1次。无病症的牛场,要采取血清学监测方法进行净化。发病的牛群采取隔离治疗,最好采取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猜你喜欢
食道牛群犊牛
牛常见食道阻塞物防治办法
犊牛腹泻病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
老年人食道相关的衰老与疾病
犊牛肺炎巧防治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犊牛疾病的预防保健措施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在内蒙古小牛群铜多金属矿的应用
与牛共眠
鸡喝水时为何要抬头?
125I聚氨酯覆膜食道支架制备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