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普曼儿童哲学中的道德教育的探析*

2019-12-18 16:12
山西青年 2019年16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哲学道德

李 凯

(江苏师范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儿童阶段的教育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石,它往往直接影响了个体发展的方向。关于儿童道德教育的争论有很多种。李普曼认为对儿童德育的传统概念使儿童德育成为一个僵化的理论体系,不同学派的学者围绕着理论公式争论不休,将儿童德育引向歧途。提高儿童的系统思维和分辨能力,使儿童成为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才是进行儿童哲学教育的最终目的。真正的道德教育能够帮助儿童拥有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能力,以辩证的观点思考社会问题,做出符合社会主流思想标准的行为活动与道德判断。而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指一定社会或集团为使人们自觉遵循其道德行为准则,履行对社会和他人的相应义务,而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它是一定社会或集团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内在品质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李普曼儿童哲学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李普曼儿童哲学中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

李普曼的道德教育是以哲学课程为媒介,以占主导地位的哲学理念、哲学思维和哲学意识等对儿童进行教育,李普曼的道德教育因具有显著的实用特征也被人称为应用式哲学。鼓励孩子们建造理念,以培养儿童的概念与哲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借助友好交流、平等对话、游戏参与和故事讨论等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从哲学角度出发对诸如幸福、满足、友好等词项进行认知,并在充分掌握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对同类词项进行自主解释。推广儿童德育的目的无非以下两点:其一,以儿童生活为起点进行儿童哲学理论体系建设,使受教育对象能够以儿童思维对相关哲学理论进行解读,因此儿童生活是儿童哲学的源泉;第二,让儿童哲学成为系统规范的哲学,有理论基础、理论体系和理论实践。

其次,必须以儿童生活为源泉进行儿童哲学建设。必须采用儿童特有思维进行哲学研究和理论创建。儿童的哲学建设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立见成效。儿童生活中本就蕴含了诸如诚实、善良、友好等基本哲学概念,但是由于系统思维能力的欠缺,儿童对于这些哲学词项的解读可能与成人有巨大差异,并因此形成一个与成人话语体系完全不同的儿童话语体系。教育者只有全面了解儿童话语体系的基本特征与表现形式,才能运用儿童话语来表达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引导他们向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

最后,在让孩子充分领会社会对他们的期望之余,还要让孩子们拥有理性评价这些期望的标准,这才是儿童德育的全部内涵。这些所谓评价标准是政治哲学、道德哲学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儿童在学习这些哲学内容的时候便能够掌握这些标准。儿童生活是儿童哲学发展与建设的基地。儿童的基本哲学判断和哲学认知都是在生活体验中获得的。成年对于儿童的呵护,并不是按照成年人的理解对儿童生活的改造,更不是以成人的成熟思维去理解儿童的活动行为。那些成年人以为的正确和合理实际上是由成年人自己决定的。如果成年人无法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孩子在他们的世界中去正确理解这些逻辑期望,那么一切教育都是徒劳,是无法获得成功的。

(二)李普曼儿童哲学中道德教育的实践部分

作为实践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李普曼学者的儿童哲学所强调的至始至终都是哲学的践行历程。实践哲学视角下的人生是多彩而充实的。特殊的年龄特征与思维特征让儿童对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哲学进行学习,并体验诸如幸福、满足、友好等哲学词项的含义,进行自己的哲学实践之旅。教育是验证哲学的基地,也是实践哲学发展进程的最普遍的形式。在儿童生活过程中,儿童哲学能够有效引领儿童科学理解生活、做出理性判断、有效组织活动,在活动执行过程中领会哲学,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进行各种更加丰富的哲学实践,完成自我发展的目标,登上人生新高峰。哲学的实质是“对智慧的渴望与寻觅”,是在通往智慧道路上的不断上下求索的过程。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所进行的校园儿童德育大多偏离其原意,以为“智慧即哲学”。哲学也因此成为由词项意义和体系结构组成的“智慧体系”和逻辑系统。从这一角度出发,儿童哲学教育的初衷和目的就是以科学的方式引导儿童去喜爱和追求智慧。

在实践过程中,老师首先要对儿童哲学的行动哲学归属进行明确,并根据行动哲学的特点组织教学,例如,可将难以理解的哲学词汇改编成一个个富含哲学道理的儿童故事,让孩子能够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其中所蕴藏的哲学的道理,进而降低哲学概念的解释难度。虽然随着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强和学习时间的延续,孩子终有一日会如成人那般理解逻辑理念并进行逻辑思考。但是在现阶段,家长和老师不能指望孩子们像成年人那般进行哲学思考,但是我们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增进孩子对哲学的理解。引领孩子在哲学学习的道路上总是以一种深而浅的方式去行动,去实践,去进步。

李普曼认为,孩子作为班集体的最基本部分,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具备对班级这个集体的“影响力”,如果孩子不具备这种“影响力”,那么一定是在某个教育环节出了差错。除了老师的教育影响外,校园氛围也在鼓励或抑制儿童的天性方面发挥着一定的效力。由于校园氛围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影响,致使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干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努力塑造一个适宜儿童学习成长的独立环境,而不能依靠学生的原生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学习成长带来更大帮助。缺乏良好环境基础的教学不会起到太大作用。

二、李普曼儿童哲学中道德教育的价值

任何教育都会以德育为第一阶梯的价值目标。德育问题是儿童哲学问题的最基本表现形式,因此能够通过德育来解决大部分儿童哲学问题。同样,在儿童德育过程中,儿童哲学教育起着重要辅助作用,它能够帮助儿童尽快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标准和较高的道德审美能力。更为关键的是,哲学教育课堂为儿童修正个人道德标准提供了良好契机。

(一)道德教育促进儿童的道德想象力

李普曼学者指出,道德推理是在预设的道德情景中进行合理道德想象的结果。得到良好哲学教育的儿童能够合理想象出选择不同道德行为将产生何什么样的不同结果,提高儿童道德想象力的途径有以下两种:一是实践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达到目的的手段是什么。另一个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就是想象一下除了对一些成员的影响之外,哪些事件也可能影响到集体的发展。而构建适宜的道德情境是实施两种教育方法的重要渠道。

儿童哲学小说为儿童打造了一些接近现实生活的标准模板,让儿童能够以小说内容为范例帮助思考。在这些充满童趣的故事中,那些心态端正,积极寻求问题解决办法的故事主人翁为儿童打造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他们喜欢思考,积极参与,互相帮助和鼓励。这样的一个例子可以激励孩子努力提高他们学习和应用的勇气和自信的素质,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激发孩子的道德想象力,反过来,可以诱导有益的情绪和力量,可以导致实际行动。

(二)道德教育提供了道德规范实践的场所

“理论与实践、懂得道理与实际去做之间的联系,在道德教育中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为重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又更容易被忽视。”形成良好道德素质是儿童德育的初衷和终极目标,期间所实施的各种道德想象力建设与道德判断力培养是实现最终教育目标的必要步骤。

道德训练为孩子们提供了实践那些具有道德含义的活动的契机。例如:如果我们教育孩子要有一颗包容之心,去理解和包容他人的行为,并向他们指出这些包容行为的科学性,但不教孩子什么样的行为是关心和理解的表现,那么这件事情就不会进步。最为关键的是如何让孩子在必要的时刻自觉做出诸如关心、安慰等理解和包容的行为,这将比任何理论说教更有价值。儿童哲学教育能够帮助儿童养成明辨是非的能力、拥有科学合理的价值标准、具备解决道德问题的方法策略,拥有优化道德规范环境的能力。所以,有效的德育离不开哲学的教学。

(三)德教育促进道德判断力

掌握好内容与程序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保障教育效果的有基础,道德教育也是亦然。李普曼认为正确的道德判断在于遵循探索过程的原则,即在对道德问题进行持续关注度的基础上中逐渐明确判断标准,掌握判断方法的判断过程。只有在一定的情感基础和性格特征上才能对程序进行关注,而有效训练和科学培养是使儿童真正拥有道德判断力的必要途径。儿童哲学课堂所给予的正是这样的有效训练和科学培养。通过哲学课堂的有效训练与专业培养,能够间接地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其次,特定文学作品能够在儿童道德判断力培养过程中起到特殊推动作用。这类文学作品不仅为儿童道德判断提供了蓝本,而且为儿童提供了有效的思考方式、建设途径和实现过程。李普曼不仅为儿童哲学教育进行了理论创新,而且为儿童哲学教育提供了教材蓝本,为儿童开启了新的哲学探索之门,使儿童的逻辑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探索中获得整体提升。

三、结语

本次研究以李普曼学者的儿童哲学道德教育为研究对象,对李普曼儿童哲学中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内容进行了重点探索,对国内儿童哲学教育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引导国内相关教育学者对我国中小学学校德育现状进行有效关注;希望研究结论能够为我国的中小学学校德育提供有效指导,使国内中小学学校德育所表现出的各种突出问题得到改善,进而提高我国中小学学校德育的应用价值,推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哲学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菱的哲学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小包哲学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