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核心价值观
——中华美德故事3D动画系列短片推广传播的实践与思考

2019-12-18 16:12大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艺术家 2019年10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美德中华

□王 丹 张 琪 大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社会的发展、民族的伟大复兴除经济水平的提升之外,还应该有道德素质的提升。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任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祖先们的精神素养的积累,在我国的社会建设过程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传统美德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能够让我们铭记我国浩瀚的历史,还能够为我国的社会建设奠定基础。

一、《中华美德故事》动画中的深刻内涵

《中华美德故事》系列动画通过讲述中华民族中的一些道德楷模故事,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积极的能力展现在人们眼前。这些故事不仅能对孩子们起到教育作用,还能够通过宣扬道德楷模的正能量故事,达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中华美德故事》系列动画片中“孙敬悬梁”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刻苦学习就能够取得成功,要坚信能量守恒定律,只要付出了就一定会有回报。虽然当前社会的竞争越来越大,大部分人都能够根据这种大环境的变化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但是还有一部分人不学无术、虚度光阴。《中华美德故事》系列动画用此故事来激励人们向古人学习,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下也要坚持学习,不虚度光阴。强化教育引导、提升我国人才结构水平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求之一,“孙敬悬梁”的故事能够对我国教育水平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作用。

《中华美德故事》系列动画片中“松仁寻父”的故事,讲述了包松仁家境贫寒,全家只能靠船只运货为生,因南方战乱没了收入,父亲被迫驾船为军队运兵,留包松仁在家照顾母亲。后因父亲下落不明,包松仁独自南下寻父,历经辛苦,终于找到父亲,并一同回家团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孝敬父母,为当前浮躁的社会渲染了孝义的重要性。

《中华美德故事》系列动画中的故事都是古代真人真事,体现了中华民族不仅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还有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道德风格。《中华美德故事》通过塑造一个个生动的动画人物,将我国传统的“美德”人物代表表现出来。并且,《中华美德故事》在制作上采用了“3D”技术,这种技术使得动画的呈现方式更加精良。

二、《中华美德故事》动画的传播意义

(一)为我国人民树立学习榜样

《中华美德故事》将我国历史上各时期的一些高尚的人物故事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了出来。这些人物中,有的博学、有的刻苦求学、有的非常孝顺,都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累过程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虽然这些是过去的故事,但是通过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为人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从而激励人们进行品格的自我完善。

(二)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传播奠定基础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中华美德故事》系列动画便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播载体,利用动画的形式能够吸引人们的关注,也能够引导人们进行学习,所以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传播。而且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内涵,以我国各个发展时期的一些真人真事作为传播素材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播奠定基础。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世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面对经济、文化交融的大环境,我国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才能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便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支持,传承、创新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科学化、更具可实行性。所以,《中华美德故事》系列动画的传播具有深刻的意义。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从未断层,博大精深,在这悠久的历史中,沉淀下来了很多文化特色,正是因为有了文化的积淀才有了如今的中华传统美德。《中华美德故事》系列动画中的小故事正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现,我们要积极学习,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核心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美德中华
诚实是美德
育人以“礼”·传承美德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做人美德
美德威:让学习音乐更简单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