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含败酱草中成药组方规律研究

2019-12-18 05:42闫抗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11期
关键词:赤芍化瘀方剂

王 登,闫抗抗,王 娣

(1. 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药剂科,西安 710018; 2.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西安 710003)

败酱草为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PatriniascabiosaefoliaFisch.exLink)或白花败酱(P.villoseJuss.) 的干燥全草。《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是治疗肠痈腹痛、妇人疾患的常用药物。其性微寒,味辛苦,归肝、胃、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的功效,传统用于治疗肠痈肺痈、痈肿疮毒、产后瘀阻腹痛、肝热目赤肿痛、赤白痢疾等[1]。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败酱草具有抗肿瘤、镇静催眠、抗炎止痛、抗病原微生物、抗氧化及保肝等作用,临床用于结肠直肠癌、神经衰弱、流行性腮腺炎、急性细菌性感染等疾病的治疗[2]。通过对2015年版《中国药典》[3]《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5]《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新药转正标准》[6]中含败酱草中成药的处方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其主治疾病、证候规律及常用的组合药物,并采用关联规则算法对常用的配伍药物进行归类,为败酱草的临床应用及制剂研发提供参考与借鉴。

1 材料与方法

1.1 方剂筛选

对2015年版《中国药典》《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新药转正标准》中成药方剂进行查询,提取含败酱草中药制剂29种(排除含北败酱制剂),排除上述专著中重复的方剂和单味制剂,最终涉及21种处方。

1.2 处方录入

以 2015 年版《中国药典》和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学》为依据,规范整理处方中的药物名称。将上述筛选的方剂由专人整理后导入,导入数据前由双人负责对所录入数据进行核对,以确保数据源的准确。其中,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依次参考2015年版《中国药典》[3]《中药学》[1]《中华本草》[7],中医学疾病和证候名称参考制剂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方剂证候、疾病名称、药味、四气、五味、归经频次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Aprior算法对处方组成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寻求高频药物组合[8]。同时利用Node XL软件对高频药物组合网络结构进行展示[9]。

2 结果

2.1 主治证候、疾病

表1显示, 通过对21个处方进行分析得出主治证候17种,其中频次较高(频次≥2) 的4种;可治疗的中医疾病 14 种,疾病频次较高(频次≥2) 的5种。含败酱草中成药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湿热下注、瘀血内阻引起的带下病、腹痛及淋证。《名医别录》言:“除痈肿、浮肿、结热、风痹不足,产后腹痛。”《本草纲目》又言:“败酱,善排脓破血,故张仲景治痈及古方妇人科皆用之”。可见,含败酱草中成药的主治仍未脱离传统用于痈证及妇科疾患的应用范围[1]。

表1 含败酱草方剂主治疾病、证候频次统计

2.2 用药频次

表2显示,对于 21个含败酱草处方的组成药物频次进行统计,总共使用中药118味,其中使用频次≥4的有16味中药。败酱草常与清热解毒、化瘀止痛等类药物联用,如配伍蒲公英以解热毒,配伍赤芍、桃仁等以祛瘀止痛。此外,常伍以川楝子以行气止痛,配伍黄芪以托毒生肌。总之,与败酱草合用的中药以清热解毒、化瘀止痛类药物为主。

表2 含败酱草中成药中使用频次≥ 4 的药物比较

2.3 药性

表3、4显示,对21个处方中118味中药的药性(四气、五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组方药物的药性以寒性、苦味、归肝经、肺经药为主。败酱草气微寒、味辛苦,归肝、胃、大肠经,与上述药物药性相似,功效的发挥方向基本一致。

表3 含败酱草方剂药物四气五味频次统计

表4 含败酱草方剂药物归经频次统计

2.4 基于关联规则 Apriori 算法组方规律分析

2.4.1 含败酱草中成药处方高频药物组合分析 图1表5显示,用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将“支持度”设为20%(表示该数据所出现的频次至少占总处方的 20%),“置信度”设为90%,得到常用核心药物组合共13个均含败酱草,得到 2 味药的药物组合有 10 个,3味药的药物组合 3 个。按照药物组合出现频次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对不同“支持度”条件下药物组合进行网络化展示。

表 5 含败酱草中成药的用药高频核心组合分析比较(支持度20%,置信度90%)

药物之间关联的“网络化展示”,可较全面地展示败酱草的用药配伍。本研究选取15%、20%、25% 3种支持度,确保提取的常用核心组合,既能体现不同药物组合间的个性特征,又能抓住不同组合中败酱草药对共性的核心组合。显示支持度为 15% 时,全面展示了药物的使用情况;支持度上升为20% 时,能够清晰地显示药物常用组合;当支持度上升为25%时,使用频次最高的核心组合愈加明确[10]。支持度上升为25% 时,可得到配伍频率最高的药物组合(n≥6),分别为“败酱草-赤芍” “败酱草-蒲公英” “败酱草-川楝子” “败酱草-桃仁” “败酱草-黄芪”和“败酱草-赤芍-蒲公英”。 其中,败酱草与清热之品配伍如蒲公英、赤芍以清热,配活血之品如赤芍、桃仁等以活血祛瘀,配行气之品如川楝子以行气止痛,配托毒生肌之品如黄芪以扶助正气、托脓毒外出、生肌敛疮,共奏清热解毒、祛瘀止痛、消痈排脓之效。

图1 含有败酱草常用药物组合网络

2.4.2 含败酱草中成药核心药物组合深度分析 图2、3显示,通过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组方规律分析之后,根据表5 所示高频药物组合,选取使用频次较高的2个药物组合“败酱草-赤芍” “败酱草-蒲公英”进行深入分析,设置不同支持度,制作不同支持度条件下的药物组合网络图[11]。

图2 含“败酱草-赤芍”处方常用药物组合网络

图3 含“败酱草-蒲公英”处方常用药物组合网络

当支持度≥40% 时,“败酱草-赤芍”组合与桃仁、蒲公英、川楝子的组合关系最为密切。“败酱草-赤芍”具有清热解毒、祛瘀止痛的功效,若再配以清热解毒之蒲公英,行气止痛药之川楝子,活血祛瘀之桃仁,诸药合用化瘀行滞、清热解毒之力更胜,更适用于瘀滞型肠痈之腹痛、脘腹闷胀、便秘[12]。另外,这些药物组合与《实用中医效方大全》中“肠痈汤”加减相似[13],也从侧面佐证了其治疗肠痈腹痛的可能性。

当支持度≥60% 时,“败酱草-蒲公英”药对与赤芍的组合关系最为密切。败酱草、蒲公英两者均为清热解毒要药,败酱草长于化瘀、消肿、排脓,蒲公英长于散结消肿,两药相伍用于热毒血瘀腹痛、腹胀、腹部有硬块等。而赤芍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效[14],可进一步增强“败酱草-蒲公英”清热解毒的作用,同时又可增加败酱草祛瘀止痛的作用。可见 “败酱草-赤芍-蒲公英”的组合关系最为密切,三药合用共奏化瘀行滞、清热解毒之功。

2.4.3 含败酱草中成药治疗带下病用药规律分析 表6图4显示,含败酱草的中成药主治疾病频次最高者为“带下病”,将支持度设置为≥40%,置信度≥0.9对带下病用药组合进行分析。

表6 含败酱草中成药治疗带下病用药高频核心组合分析(支持度40%,置信度90%)

图4 败酱草治疗带下病常用药物组合网络

含败酱草处方治疗带下病用药的核心组合为“败酱草-赤芍”“败酱草-蒲公英” “败酱草-当归” “败酱草-薏苡仁” “败酱草-苍术” “败酱草-延胡索” “败酱草-当归-延胡索” “败酱草-薏苡仁-赤芍”,所有组合具有清热祛湿及(或)活血止痛之功效,其中败酱草、蒲公英两者均为清热解毒要药。败酱草长于化瘀、消肿、排脓,蒲公英长于散结消肿,两药相伍用于热毒血瘀腹痛、腹胀、腹部有硬块等[14]。薏苡仁、苍术为祛湿药,薏苡仁利水渗湿,苍术健脾燥湿;延胡索、当归、赤芍均为活血止痛之品,延胡索长于理气止痛,当归长于养血和血、行血止痛;赤芍善于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三药配伍可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祛湿、活血止痛之功,这也符合湿热下注型带下病清热利湿的治法[15]。同时,突出了在治疗带下病时败酱草与祛湿药薏苡仁、苍术配伍的重要性。

3 讨论

败酱草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为临床常用清热解毒类药物,其临床主要应用为肠痈肺痈和妇科疾患。其临床代表方剂为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为治疗肠痈之主方,现临床在胃肠疾病、妇科、男科、皮肤病及肺系疾病等方面都有应用[16]。但本研究发现,现有含有败酱草中成药处方中,未出现“薏苡仁-附子-败酱草”组合,其原因可能与附子为毒性峻烈中药,医者畏之有关,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但为败酱草的制剂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本研究对含败酱草的21个中成药处方进行分析,发现含败酱草的中成药处方、主治疾病涉及14 种,其中带下病、腹痛及淋证最为常见。中成药主治证候以湿热下注、瘀血内阻为主。可见,败酱草中成药的临床应用仍与其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活血止痛功效基本一致。对含败酱草中成药处方组成的118种中药药性组成进行分析,发现组成药物以寒性、苦味、归肝经、肺经药为主,与败酱草药性相似,功效的发挥方向基本一致。除去败酱草,21个处方中出现的高频药物如赤芍、蒲公英、桃仁等,以清热解毒、化瘀止痛类药物为主,与败酱草的功效一致。对21种处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提取高频药物组合,发现败酱草常用药物组合为赤芍、蒲公英、川楝子、桃仁、黄芪。这些药物多具有清热解毒、化瘀止痛、行气止痛、托毒生肌的功用,与败酱草配合应用,能发挥其清热解毒、祛瘀止痛、消痈排脓的作用。对含败酱草处方核心药物组合“败酱草-赤芍” “败酱草-蒲公英”进行深度分析,发现 “败酱草-赤芍-蒲公英”组合关系最为密切,三药合用共奏化瘀行滞、清热解毒之功。对含败酱草处方治疗带下病用药进行分析发现,其核心组合药物为败酱草、蒲公英、薏苡仁、苍术、赤芍、延胡索、当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祛湿、活血止痛之功,这也符合湿热下注型带下病清热利湿的治法,同时突出了在治疗带下病时,败酱草与祛湿药配伍的重要性。

本研究在频次统计的基础上,利用关联规则算法,选取合适的支持度[17],总结出败酱草常用药物组合及配伍特点,同时展示药物和药物组合在治疗不同疾病下用药特点,为研究临床用药规律提供有效方法,对临床应用和新药研发提供有力支持[18-19]。

猜你喜欢
赤芍化瘀方剂
赤芍酒制前后化学成分差异及镇痛作用研究Δ
消痰化瘀降脂方治疗肿块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黄芪-赤芍治疗COPD的作用机制
基于信任模型的中医药方剂相似度计算方法
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主要成分的配伍研究
药材赤芍的对照药材薄层色谱法的探索性研究
化瘀解毒健脾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结节的临床观察
中药方剂,新冠肺炎患者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