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的种子生根发芽

2019-12-18 15:12叶森森
魅力中国 2019年3期
关键词:鲁肃草船借箭矛盾

叶森森

(浙江省永嘉县瓯北二小,浙江 温州 325102)

叶圣陶先生曾强调指出:“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可见,思维培养和语言训练都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学情,依托语文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一、紧抓矛盾 激发思维的情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紧抓矛盾,巧设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文章,明白文章道理。如杨丽佳老师上的《钓鱼的启示》创设思辨的话题:抓住“留”还是“放”。“平静”与不平静这两个矛盾点,主线明确,思路清晰,通过让学生自读自悟,说理由,感受到"我"钓到大鲈鱼的不易及内心的欢喜和放鱼的不舍与沮丧,以及体验“父亲”的话没有商量的余地、态度的坚定;和“儿子”的不理解,不服气,内心的委屈这,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越辩越明,启迪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学会做人。再比如《草船借箭》一文中,抓住课文中的几个矛盾点,可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一)鲁肃是谁的人? 诸葛亮明知鲁肃是周瑜的人,为什么还敢把准备草船这样重要而机密的任务交给他?

(二)鲁肃在草船借箭这件事中帮了谁? 他为什么不帮他的上司周瑜对付诸葛亮反而帮助诸葛亮?

这几个矛盾点,在学生心里形成了一个结,他们有强烈地要解开这个结的愿望,而这几个矛盾点仅靠阅读《草船借箭》是无法解决的,引导学生看《三国演义》,激发了学生研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二、比较研究 促进思维的深度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为了使学生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塑造人物的技巧有更深入的体会,可以有意识地将课文中出现的语段与原著中其他章节中的语段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展开比较闽读,既从中把握人物形象间的个性差异,又体会作者笔法的摇曳多姿。再比如学习五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新型玻璃》这篇科普文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阅读童话版的《新型玻璃》,让学生感受不同体裁的语言表达,同时感悟科普知识同样可以用生动且有趣的方式来表达。比较能揭示事物相互联系和存在差别的一种特别有效的方法,在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激发学生的思维,在细致深入的分析和比较中,发现各方面的不同。

三、质疑拓展 拓宽思维的广度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疑点和难点,可以向学生提供拓展阅读材料,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拓展思维。例如,杨丽佳老师的《题临安邸》这一刻中,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在体会到乐景游人醉的时候,杨老师抛给学生一个大大的问号,诗人到底是想西湖歌舞休还是不休?在这样一个大大的问号之前,学生质疑这真的是乐景吗?紧接着杨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历史,提供一段历史背景资料,了解了当时南宋时期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为帮助学生理解:直把杭州作汴州,杨老师又介绍了汴州的资料以及对《清明上河图》的讲解让学生看到了当时汴州的繁华和兴盛,在这些资料的引导下,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清晰地了解“遗民泪”并感悟“将士恨”,深刻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猜你喜欢
鲁肃草船借箭矛盾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鲁肃的深谋远虑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梦回三国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缩写《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缩写《草船借箭》
误读鲁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