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珠村乞巧节事空间的保护与活化研究★

2019-12-19 10:09林淑敏佘美萱
山西建筑 2019年22期
关键词:节事乞巧服务设施

林淑敏 佘美萱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0 引言

乞巧节,又称七夕节,自古以来是国人所喜爱的民俗节事之一,珠三角地区“乞巧”有着它独特的文化风韵,广州珠村更是有着“广东省乞巧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为进一步提升乞巧节事活动质量,为现代化都市中的城中村改造乞巧节事空间提供思路,课题组以广州珠村为例,针对游客和居民两种人群就珠村乞巧节事空间的保护与活化作出了相关调查研究。

1 广州珠村乞巧节事空间概况

1.1 节事空间概念

节事活动特指在公共空间举行的传统节日仪式活动及其他相关的活动,节事空间从属于城市公共空间,指举办这些传统节日仪式活动及其他相关的活动的场所。

1.2 珠村乞巧节事空间类型

珠村乞巧节事空间类型丰富,点线面空间各有特色,整体呈现向心式的结构。不同于西和乞巧节以大型开阔空间为节事载体的结构。第一种是点状空间,如祠堂、庙宇、博物馆等构筑物;第二种是线状空间,如连接不同节事空间之间的街巷,马路,小路等交通流线;第三种是面状空间,如七夕文化广场等。按类型还可分为,宗祠、书斋、庙观、作坊、公园、文化设施、广场、教育设施等八类(见图1)。

按空间类型分,又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宗祠、书斋、庙观等为代表的古建;二是广场、公园等开放空间如七夕文化广场。

1.3 珠村乞巧节事空间的演变

珠村乞巧节事空间承载着举行传统文化节日仪式的功能。在改革开放前因祠堂的分布决定了节事空间的形态是比较零散的。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扩张,珠村的地理环境和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市郊农村沦为“城中村”。

表1 罗丹等学者总结的珠村乞巧在政府影响下发生的变动[2]

从2005至今,珠村已举办了15届乞巧文化节。自“美丽珠村”规划建设提出后,珠村先后建立起了乞巧苑、七夕文化广场等节事空间,丰富了珠村乞巧节事空间的空间类型(见表1)。通过将部分点状的祠堂打造成面状空间,并对线状空间进行一定的打造,增强了散点分布的祠堂的联系性,从而形成现今的点线面的结构。其中乞巧主题公园——乞巧苑占地面积23亩,七夕文化广场面积达18 403 m2,乞巧文化博物馆总面积约2 253 m2[1]。

2 珠村乞巧节事空间存在的问题

国家层面的重视让珠村的硬件设施大大提升,学界聚焦为珠村乞巧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行的实践方案,但是珠村依然在近几年进入了一个旅游低潮。结合加拿大学者巴特勒(Butler)提出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3],可以大致确认珠村处于第二阶段即参与阶段。对于此阶段的珠村,节事空间的规划提升至关重要。

面向居民及游客两大群体,课题组主要采用口述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方法,收集了有效问卷191份。经研究分析,珠村乞巧节事空间主要存在以下五个问题:节事空间联系不足,标识系统不完善,建筑空间需要优化,基础设施不足和现代商业服务设施缺乏。

2.1 节事空间联系不足

珠村的乞巧节事空间缺乏长远、统一、协调的规划,使得节事空间的连续性和联系性大打折扣,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游客对珠村乞巧节事的体验认知和深入了解。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节事空间的地点设置不合理、节事空间的利用率分配不均、节事空间间的距离过近或过远等。如北帝庙的位置就过于偏僻,也缺少较好的引导。

2.2 建筑空间需要优化

珠村乞巧节事空间的合理布局需要仔细斟酌,其建筑空间的优化利用也有待加强。据调查,受访者对珠村的整体环境较满意,但都认为七夕广场、水浸社和珠村大牌坊需整改。其中26.08%的居民认为最需要整改的是七夕广场(见图2),而34.72%的游客则认为最需要整改的是水浸社(见图3)。经调查,七夕广场在乞巧节期间很好地实现了集会的功能,但在乞巧节结束之后,其功能性却被大大削弱。而水浸社作为一种特别的七娘点则没有被很好的利用。

对于这些建筑空间的优化,重中之重还有对其基础设施的完善。27.78%的游客认为“公厕太少”,19.44%的游客认为“休憩设施不足”,如乞巧博物馆附近就缺少休憩设施。

2.3 商业服务设施缺乏

一个成熟的旅游目的地需要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的需求,而珠村现阶段缺乏充足的商业服务设施,不能满足游客食、住、行、购、娱的需要,不利于游客的参观游览体验,难以吸引游客的再次到来。据调查,58.33%的受访者“今年第一次”参加,12.5%的受访者“参加过三次以下”,仅29.17%的受访者“参加过三次以上”,且有27.78%的游客认为“商业餐饮设施不足”。其商业服务设施缺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餐饮服务设施缺少吸引力、饭店住宿设施缺乏、交通设施不足、商店商场缺少吸引力、娱乐设施缺乏等。但在引进商业服务设施的同时要注重对节事空间的保护,避免对节事空间造成破坏。

2.4 标识系统不完善

虽然调查中“标识引导牌较少”获选率仅为8.33%(见图4),但据对于各人群进行的访谈结果表示“标识引导牌较少”亟待整改。尤其是各七娘点间的游线指引,虽然往年尝试用灯笼等进行指引,但仍有不少游客咨询志愿者。标识系统方面珠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标识牌设置过少、标识牌老旧或视觉效果与周边环境不符、标识系统连续性差或功能设置混乱、标识点空间设置不合理等。如在七夕文化广场通往北帝庙、珠村小学的街道空间内,没有设置较合适、显眼的指引性标识。要想保护好节事空间并予以相应活化措施,应当先在标识系统上下功夫,提高游客的游览参观效率和体验质量。

3 珠村乞巧节事空间的保护和活化

3.1 合理规划开发

规划开发应当注意规范性操作,巩固受游客偏好的元素,发展七夕游园等活动,在与乞巧主题适配的前提下增强趣味性和创新性,维持良好的传统乞巧文化氛围。优化建筑空间,重新规划建筑分布,对古建筑和新建筑的立面进行重新美化,使其在风格上达到统一。增加景观节点来串联游线,提高游客的参与体验。引入商业投资促进购物体验,刺激消费,如将连接七夕文化广场与明德堂的街道打造成步行街等。加强对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满足游客的基本需要,在各七娘点或连接七娘点的线状空间设置公厕。

3.2 优化重要节事空间

据调查,对游客最具吸引力的是七夕广场,获选率达43.06%,其次是明德堂、珠村大牌坊,可根据游客的游玩倾向进行有主有次的差异性规划开发。深挖游客对景点/区偏好的原因,游客中16.67%偏重于对基础设施的认可,而25%的游客则注重视觉审美,还有11.11%的游客注重整体体验的舒适度,而绝大多数的游客注重的是趣味性,故珠村乞巧文化节应该着重开发趣味性活动,同时注入更多审美要素。可整改水浸社,利用其水体打造亲水近水的体验性景观。也可提取珠村乞巧文化元素结合当下的新技术,在线性节事空间打造穿越性、体验性的景观,亦可结合公共艺术打造节点小品等。

4 结语

珠村乞巧节事空间的漏洞和存在的问题尚存,对这方面的保护和活化策略实施任重而道远,应注重对标识系统、节事空间间的联系、现代商业服务设施的引进等问题,作出理性、长远、统一、协调的调查研究和规划利用,在好好发展珠村乞巧节事空间的同时,给珠村乞巧节事带来新时代的风采。

猜你喜欢
节事乞巧服务设施
民政部等16部门:到2025年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超80%
基于内容分析的景区节事活动探究
潭山乞巧
乞巧文化在中学教学中的意义
乞巧七夕
对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路径与模式的分析
基于实效性的社区居住服务设施统筹研究
基于体验视角的旅顺(北海)渔人节开发研究
北京三山五园绿道综合服务设施系统调查探究
论高速公路收费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收费服务设施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