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历史街区内建筑的更新与改造设计

2019-12-20 03:03罗翔刘蕊娜陈晴
价值工程 2019年33期
关键词:设计方法设计原则

罗翔 刘蕊娜 陈晴

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在大规模建设的同时,历史街区和街区内的建筑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记忆,传承着城市的精神与文化内涵,随着人们对其价值认识的逐步增强,历史街区内建筑亟待更新和改造,以新的面貌融合古今,激发城市活力。本文以历史街区内建筑的更新与改造设计为出发点,以镇江市京口闸的改造设计为例,探讨历史街区内建筑的更新、改造设计原则及方法。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large-scal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the historical block and the buildings in the historical blocks contain a large amount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memories, inheriting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city. As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ir values is gradually enhanced, the buildings in the historic blocks need to be updated and remodeled, blend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with a new look and inspiring the city. This paper takes the  renov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design of the buildings in the historical block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akes the reconstruction design of Jingkou Gate in Zhenjiang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building renov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the historical blocks.

关键词:历史街区内建筑;更新改造设计;京口闸;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Key words: buildings in the historic district;renewal and transformation design;Jingkou Gate;design principles;design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9)33-0009-02

0  引言

历史街区内的建筑因拥有独特的文化价值铭记着城市传统记忆,其更新与改造对于城市来说有特别的意义,不但可以保存城市文化脉络,凸显城市文化特色,而且可以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区域发展,提高市民生活环境质量,因此历史街区内的建筑的更新与改造正被广泛研究和实践。

1  历史街区的内涵及街区内建筑等级划分

1933年《雅典宪章》将历史地区界定为历史文化建筑群与历史文化遗址所组成的地区。1976年《内罗毕宣言》拓展了历史街区的概念,并指明区域内建筑的鉴定、防护、保存、修缮、再生为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主要工作。[1]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指出应将高质量的当代建筑物包括在历史街区内,同时要做好文化传统的传承。1987年《华盛顿宪章》提出了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内容主要有:街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地段和街道的格局和空间形式;建筑物和绿地、旷地的空间关系;历史性建筑的内外面貌,包括体量、形式、建筑风格、材料、色彩、建筑装饰等。[2]1999年《北京宪章》提出应将新区规划设计、旧城整治更新与重建等纳入一个动态的循环体系之中,不断提高环境质量。

总结起来历史街区是指城镇区域中体现历史发展过程,展现时期风貌的地区,其区域中建筑格局和风貌保存较为完整,可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并将历史、文化传统延续传承的区域。

历史街区内建筑在层级划分上可分为文物建筑、控制保护建筑、历史建筑和一般建筑四类。[3]历史街区内建筑不仅要保护价值较高的文物建筑,与历史街区风貌产生关系的一般建筑也应在保护范围之内。而这些建筑的改造与更新需综合全面考量,使其留存区域整体内涵并与街区内所有建筑汇聚成片,形成价值升华。

2  历史街区内建筑现状及问题

整体风貌损毁严重。历史街区及其内在建筑普遍存在着损坏严重的现象。街区整体规划无序,原有街道尺度及空间破坏严重,曾经亲密的交往空间不复存在。在历史街区的改造过程中,街区内的建筑结构构件老化损坏严重,从文物保护建筑到一般类型建筑均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导致出现大规模的大拆大建,区域内原应保留并呈现的历史风貌消失殆尽。

建筑更新、改造粗糙随意。历史街区内在建筑的改造和更新存在著大量的随意性。建筑原有结构构件被大量粗暴替换,原始结构体系遭受毁灭性破坏。建筑材料选择不经考量,简单使用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更新改造后部分和原建筑区分不明。建筑整体性、原真性遭到不可恢复性破坏。建筑更新改造后与周边建筑在高度、体量、色彩等方面均未综合协调。

街区及建筑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断裂。历史街区内的建筑不仅是物质空间,其同样承载着众多的人类生活、活动方式和文化内涵。但因现今大量历史街区内改建加建问题突出,人口外流严重,一些房屋闲置,流动人口住户对区域及建筑认同感不强,老住户急切希望改造更新或搬迁,造成区域内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双重萧条,传统历史文脉不能活态延续,文化及精神内涵断裂缺失。

3  历史街区内建筑更新改造设计原则

做好现状勘察,进行价值评估。历史街区内建筑的改造更新首先应做好现状情况的勘察,并对不同区域及建筑进行价值评估。现状勘察主要是为了解街区基本情况,把控街区整体空间格局,掌握街区内建筑的整体现状,单体建筑物的结构、空间、尺度、材质、装饰等。价值评估的目的在于对不同区域不同建筑进行层级分类,对不同层级的建筑采用不同的更新改造策略,在保留区域全部的物质环境及精神环境的同时延续传统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

保持“原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历史街区内建筑的改造与更新需兼顾“原真性”和“时代性”。[4]“原真性”即为最大限度的维护建筑的风貌或传承历史街区建筑的整体建筑风格。“原真性”呈现和记录了建筑所在时代的建筑工艺,材料特点,建筑风格,人类生活、活动方式,展现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内涵。“时代性”即在对历史街区内的建筑在更新改造时不仅在保证建筑结构稳固和最大限度历史风貌的同时,使建筑的空间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及多元化的需求,使历史街区内的建筑焕发新的生机。两者之间的相互和谐统一才能完成改造、更新所要达到的社会效应和精神文化延续的目标。

焕活老区、老建筑活力。历史街区内建筑的改造、更新除了专注于建筑本身,同时需注重周边环境和服务设施的改善,从静态的呈现转换为动态的焕活。恢复区域内的原有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通过复苏保持内在精神,激发地区新的活力,促进区域新的经济和文化增长。

4  镇江京口闸改造更新设计

4.1 项目区位及价值

京口闸改造更新项目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的东北部,近长江与古运河交汇口,北面面向长江,东临新河街,西临宝塔路、江河汇。项目与金山、西津渡、北固山和焦山在同一沿江景观线上,区位条件优越,历史文化氛围浓厚。此区域已成为集旅游、商业、娱乐、民俗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历史街区。

京口闸在历史上称为古运河小京口,其因古运河通漕繁忙,为了分散过往船只而修建。1958年第一次重修京口闸,后于八十年代改造提升,形成现今水闸的风貌。由于古运河穿城而过,京口闸已成为具有景观、泄洪功能的重要水利设施。从文物价值的角度而言,水上及水下建筑及构造都具有较高历史价值。

4.2 改造更新设计定位

京口闸项目将展现镇江城市文化、焕活历史街区活力作为改造更新设计的定位,意在通过此次改造更新展现镇江悠久口岸文化,唤醒区域居民对京口闸的美好记忆。

4.3 规划设计

此次京口闸改造更新设计在规划方面,平面采用了“四轴”的规划模式。即东西向为车行主轴和人行主轴,南北向一条人行辅轴。为了保证周边建筑的车行要求,将东西向主路设置为车行主道,车辆由宝塔路进入。为保证此区域进入的人行需求,在京口闸闸口建筑南侧设置一层架空廊,在空间上将行人与车辆进行隔离,保证行人安全,并且方便游客参观京口闸;同时,为了满足南北向人流的穿越需求,在南北庭院相对的轴线上,将建筑底部打开,形成架空通廊,形成两条景观人行通道。通过规划设计将原有历史街区生活习惯,文化传统进行延续。

4.4 建筑更新改造设计

此次京口闸闸口建筑的设计秉持“存真拓新”的设计理念。“存真”方面,最大程度上保证老建筑的原真性,保持原建筑的外部空間体量和建筑形态,从整体上维持与历史街区其他建筑的整体空间逻辑和形态延续。建筑内部在尺度上依据各空间的功能,最大限度体现江南建筑的室内空间精神内涵,重要节点空间以保护、恢复原始状态为原则,展现京口闸闸机等历史文物。建筑结构方面,以加固原有建筑为主,适当拓展新的空间,保证建筑本身的结构体系不变,体现历史建筑的原真性。建筑材料方面选用地方传统材料如青砖、灰瓦、竹木等,对京口闸建筑外部立面进行保护和重构,使建筑在保持原有整体风貌不大变的条件下,焕发新的风采。通过将原有建筑元素的简化重构,制造出虚实对比,光影疏斜的水墨山水意境。

“拓新”方面,通过打开建筑底部空间形成开放环境,融入更多历史区域生活内容,激发区域历史文化活力,延续传统生活方式。建筑一层平面划分为中部主体闸机空间和东西两侧的交通空间,其余部分全部架空,充分保证建筑下部的通透性,也更好的与四角的花园广场相联系。沿建筑南面设置一条人行架空通廊,方便下部人行,避免与车流混行,利于历史文化街区原真生活方式的保存。增设景观平台,将人与环境进行密切融合。二至五层平面均增布观景阳台,利用一层通廊将人活动从平面引向立体。此景观平台不但可以供居民及游人观览历史街区景色,同时可布置文化展示,展现京口闸及此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唤起居民及游人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记忆。

环境方面的设计以改善周边环境和延续历史文化精神为核心。建筑四角设置四个小广场。西侧两块广场临近宝塔路,受道路影响较大,为在空间上和心理上营造江南园林的氛围,使用灰瓦构筑镂空的围墙,在保证视觉的通透性的前提下,与道路隔开。两块绿地通过建筑下部的架空通廊相连,在视觉上形成通达效果。东侧两块绿地因靠近街区中心广场,在更新改造中将其打开成为整个历史街区广场的一部分。同时沿河设置观景平台,促进人与水景的互动,唤起人们对往昔生活的记忆,同时激发街区新的活力,延续历史文脉,保存历史建筑全部内涵。

5  总结

历史街区内建筑的保护和更新是保持城市原有城市记忆,城市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时可再造城市活力中心,改善区域环境,为城市人民谋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历史街区内建筑的保护更新也有一条很长的路需要走,保护更新的设计手法和方式还需随着实际项目的进展逐步丰富完善。而历史建筑的保护更新势必成为以后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有利于能源和资源的节约利用。

参考文献:

[1]张松著.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罗小未著.上海新天地—旧区改造的建筑历史、人文历史与开发模式的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董雷,孙宝芸.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功能置换[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7,09 1.

[4]周玉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2010,30(5).

猜你喜欢
设计方法设计原则
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MOOC微课程研究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
浅析儿童家具模块化设计方法
浅析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
浅析多层住宅的设计要点及其注意事项
公路桥梁结构桥梁抗疲劳设计方法应用
如何利用七年级新教材进行英语课堂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