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挑战和对策思考

2019-12-20 03:02刘坪楚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29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挑战对策

刘坪楚

摘 要 价值多元化是一种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和价值行为的社会实践状态。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呈现个人化、功利化和矛盾冲突化特征,对大学生原有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形式和手段以及教育者的权威提出了挑战。因此,创新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模式、倡导多元化道德教育实践以及提升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和思想道德境界则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价值多元化 大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挑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变迁的加剧催生了人们许多积极思想观念,人们的思想活动变的更加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等特点,引发了价值观念和价值关系的多元化。这对当今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如何在价值多元的背景下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1价值多元化内涵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是处理价值关系时所持有的观点、态度和立场的总和。价值多元化的实质是指一种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和价值行为的社会实践状态。在影响人们价值观念形成的诸种价值要素中,有的是主体根据自身的兴趣、志向、需要和能力做出的自主选择,有的则是主体不可操控的、被动接受的,这其中有的是受突发性或偶然性事变的影响,但更多的则是受一定社会意识中既存的主流意识形态或主导性价值观的影响。

2价值多元化下大学生价值观特征分析

2.1价值选择更重个人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他们往往更加注重个人的自我价值。强调自我价值,崇尚独立自主,弘扬个性成了大学生价值观的鲜明特征,个体价值意识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标准个体化、个性化。大学生更容易从个人、从个体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价值评价活动,在评价标准的选择上,更倾向于个性化的选择。

2.2功利化色彩越来越浓

当代大学生从价值目标选择、价值评价标准到价值实现手段都表现出短期化和急功近利的特征。价值目标上由过去的理想化更多向务实性方向转变,由注重长远利益转向注重眼前利益;在价值评价标准上更突出个体价值,否定或忽视社会价值;在价值实现手段上,部分大学生采取功利化和庸俗化的方法,企图通过各种非正常的途径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2.3价值观念矛盾冲突化

在信息化社会,价值观领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激烈冲突。大学生往往自我期望很高,同时承载着家庭和学校期待对自身发展有更高的期许,但其最终实现与否依赖个人能力、自我奋斗和外部环境等多个条件。一旦期望遇阻,便极易产生价值观动摇。同时,价值观念多元化造成的价值取向、价值评价标准的多样,使得大学生在具体环境、具体问题上价值选择充满矛盾冲突。

3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3.1对大学生原有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挑战

我国大学生从小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正统的教育。但是随着网络在大学校园的普及,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文化的渗透。各种价值观的交互作用,使学生对道德标准、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合理性产生质疑,对其原有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提出了挑战。

3.2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和手段的挑戰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手段主要是直接地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形式。这种方式针对性强,反馈及时,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它的弱点同样明显,教育的时空受到限制、受教育对象有限、课堂教学模式单调。而随着网络的时空开放,学生获取信息突破了时间、地点的限制;网络的交互性和匿名性,使学生在自由的空间进行思想交流;网络的多媒体性使网上的信息更加丰富多彩,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

3.3对思想道德教育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

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无论在知识的传播上还是在道德教育上都充当者权威的角色,学生则是在无条件、被动的接受来自教师权威的驯化。而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们获得的信息途径多、手段多、形式多,显然对教师的权威地位带来了冲击,对教师的权威角色产生了置疑,甚至有了逆反心理。

4面对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的思考

4.1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引导,创新教育模式

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忽略学生个人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关于社会规范的灌输,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价值选择。随着价值多元化时代的来临,大众传播媒介使各种思想观念纷至沓来,价值引导十分必要。高校应 “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共性和个性的统一,鼓励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自主的、富有创造性的生气勃勃的主体。

4.2重视道德教育的渗透和融合,倡导多元化道德教育实践

重视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培养其道德实践能力是近年道德教育的方向。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应大力倡导多元化的道德教育实践,充分发挥各学科课堂教学中道德教育平台“渗透”作用,通过多样的学术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注重学校文化传统和环境对学生道德的熏陶,强调道德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4.3提升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和思想道德境界

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成败。教师应以思想品德高尚、人文功底深厚、观念适时和较强的人格魅力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形成感召力,使大学生乐于接受教育,提高教育效果。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良好的形象,对学生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因此,教师要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为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

参考文献

[1] 李芳芳.多元文化背景下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01).

[2] 韩杰,尹丽娜.文化的多元发展与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构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03).

[3] 余姮,戴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J].时代报告,2012(02).

[4] 李景玉.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高校德育路径创新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5.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教育挑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儒家“君子人格”对大学生人格养成的启示
医患关系紧张对医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