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度分隔”理论看记者找寻有效采访对象的策略

2019-12-20 06:33陈牧万新宇
新闻世界 2019年12期
关键词:策略

陈牧 万新宇

【摘    要】采访对象是新闻要素中的一个重要单元,也是新闻记者在采访实务中首先需要找寻和面对的对象。随着媒体对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和策略第一时间联系到采访对象,建立畅通的发声渠道,是媒体记者需要面对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将结合“六度分隔”理论,浅析都市报记者在找寻有效采访对象时所做的一点尝试。

【关键词】六度分隔理论;采访对象;策略

一、通过“六度分隔”理论构建有效人际网

新闻采访是与人打交道的艺术,然而囿于自身条件的局限,人的交际圈再广,也很难覆盖各个领域。简单来说,人很难认识所有的人。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虽然人们的交往对象数量和圈层有限,但也有理论和方法作为支撑,“六度分隔”理论就是对这一方法的诠释。

“六度分隔”理论告诉我们:世界上任意两个陌生人之间,最多通过6个中间人,就能建立联系。从更深层次上讲,它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真实的世界中,人们不是孤立的点,而是处于相互连接之中,彼此的连接,让我们能触达世界的各个角落。[1]

事实上,对于常年在一线从事新闻采访工作的媒体记者而言,已经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探索,对这一理论做出了实践和演进,他们通过各种方法和策略,不断构建起有效的人际关系网,能够跨越圈层的隔离,有效地找到采访对象。

二、对有效采访对象的界定

新闻事件发生之后,记者需要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以便还原事实和真实展现新闻事件。这其中,找到有效的采访对象是重要的环节。

(一)何为有效采访对象

所谓保证采访对象的有效性,是指记者在选择采访对象时,应当尽可能选择事件的参与者、当事人或者是目击者等真正知情的人员,以便于在开展采访工作时,这些人员能够针对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起因、过程以及结果等做出详细的说明,继而为新闻报道提供一手的真实资料。[2]

除了在一些重大的会议、活动的新闻现场,记者可以直接找到采访对象,建立有效、直接的采访渠道外,很多新闻事件在发生之后,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记者往往很难在第一时间抵达现场。比如一场灾难发生之后,通讯中断,或者在一些人物和事件的报道中,采访对象根本不在本地,甚至远在国外等。这时出于新闻时效性的需要,如何找到有效的采访对象,在第一时间“抢出”一篇内容丰富、事实扎实的稿件,考验着记者的基本功。

(二)对明确和非明确采访对象的界定

有效的采访对象是可以为新闻报道提供一手真实资料的群体。在一个新闻事件中,寻找有效的采访对象,还需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区分和界定,那就是有明确采访对象的新闻事件,和基于相关主题下非明确采访对象的新闻事件。

对于前者来说,记者在找寻的过程中,目标更为明确,围绕与当事人可能发生关联的信息,层层推进,最终找到一个或者多个核心当事人。对于后者来说,范围更加宽泛,采访对象不局限于某个人,但在一些情况下,“海底捞针”似的找寻难度很大,需要记者不断进行思考。

三、基于“六度分隔”理论找寻有效采访对象的策略

(一)加强“跑口”力度

如果说普通人与一个新闻事件关联的程度遵循着“六度分隔”理论,那么记者则由于职业属性,这一虚指的“六”可能是更小的数字。一般来说,都市报记者都会按照“分口”原则对接政府、机构等各个部门和单位,建立起进一层的沟通和联系。在“跑口”的过程中,不断和相关科室和业内人士建立联系,一旦某一个领域的事件发生后,记者就可以第一时间和对口联系人沟通,实现采访对象的有效找寻。

如《新安晚报》2017年9月22日刊登的一则稿件《安徽交警总队解读驾考新规:难度未增加 更注重意识》,就是针对当时的热点事件,第一时间找到权威人士进行解读的有效尝试。

当年10月1日全国即将实施新的驾驶人考试标准,其中对部分考试科目设立了完成时限要求,同时还增加了新的动作考核,这让很多正在参加或者将要参加驾考的市民多少有些紧张。

新政到底是什么走向,一时间众说纷纭,引人关注。由于涉及驾考新规,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安徽省公安厅交警总队车管科的相关负责人,将新的驾考标准与旧标准进行对照解读和分析,认为新标准并未增加考试难度,绝大部分考生能完成要求,这也给考生们吃下了定心丸。

通过加强“跑口”的方式,联系到有效的采访对象,是都市报记者最常见的手段。而能否与“口子单位”维持好紧密的关系,在重大事件发生后,能否找到关键人物发声,也是对一线采访人员能力的考验。

(二)向其“身边人”靠近

诚如“六度分隔”理论所提到的那样,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通过其工作单位、家人、朋友,甚至是所在街道等基本社会单元联系到当事人,是都市报记者在采访中最常用的手段。

2013年1月18日,2012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布,在获奖名单中,著名雷达专家、“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院士成了第一位获得该奖的军工装备专家。当晚在得知这位曾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38所所長的专家获奖之后,记者很快接到了采访任务。

光通过官方提供的材料撰写出的稿件,很难有新鲜感和可读性。而这位军工装备专家的联系方式出于保密等各方面因素,很难获知。再加上他已经离开安徽,记者也很难当天赶赴北京采访。当天晚上,记者多方打听来到了和他曾经一起共事过的一位退休副所长家中,请他评价这位老同事所做的工作和功绩,并回忆一起共事的经历。

在采访不到核心当事人的情况下,通过采访其身边人,也可以展现其工作、生活等一些细节,让人物本身更加丰满,实现一定的传播价值。

在采访进展得比较顺利的时候,记者提议请这位前副所长给王小谟院士打个电话,表达祝贺,并希望能在电话中与王小谟院士交流,老人家欣然应允。在电话里,王小谟院士就38所迁至合肥、未来安排等话题,与记者畅谈,最终促使了一篇独家稿件的诞生。

在此过程中,记者通过真诚的沟通,既没有让中间采访对象尴尬,将军工装备专家联系方式公布出来,也实现了找寻到当事人,达到独家对话的目的。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布的第二天,《新安晚报》就刊登了《王小谟:国家的需求就是目标 打算工作到80岁》一文,引发了各大媒体的转发,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多渠道“突破”找寻

通过“身边人”靠近核心当事人的方法固然有效,但如果这些手段都行不通怎么办?不妨再思考一下当事人是否有其它与其关联的社会机构和组织,同样也能够打破“思维孤岛”,实现新的突破。

2016年4月15日《新安晚报》刊登了一则稿件《中国弟子谈霍金:爱生活的学术明星》引发广泛传播。事情缘起是那段时间英国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在中国开通微博,并公布了激动人心的最新计划,转眼吸引了数百万“粉丝”。

对霍金本人的采访显然非常困难。但是记者了解到一则信息,作为霍金的学生,中科大63级校友吴忠超教授促成了霍金1985年首次访华来到合肥,而吴教授也是《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等书的译者。如果能够采访到霍金的中国弟子,显然也是非常有新闻价值的。

由于吴教授人在国外,采访无法推进。记者随后就想到了,通过其译著的出版方——湖南科技出版社的编审,要到了吴教授的邮箱,发送了采访提纲,进而又通过邮件和电话采访了远在美国的吴教授,听他聊了聊老师霍金和自己的轶事。

在采访中经常会出现常见采访渠道无法接近当事人的情况,那么这时不妨换个角度,从其它关联信息,如行业协会、出版机构等入手,往往能收获惊喜。

(四)破解“无中生有”难题

以上所述的都是针对相对明确的采访对象进行的采访。那么在一个大型事件发生现场,如何寻找有效的采访对象,则是对破解“无中生有”难题的尝试。

例如:2019年8月12日《新安晚报》刊发的《宁国挺住!救援正在推进》的稿件。2019年8月9日-11日,台风“利奇马”给安徽带来强风雨,宁国市多地爆发大规模山洪,甲路镇、南极乡等地多处道路受损严重,部分群众被困山区,施救困难。

由于通讯中断,很难知晓灾区情况,这时候如果能够联系上当地的村民,讲述面临的困境,也有助于救援的推进。普通村民显然不具备联系的条件,那么,注册在这些村落的企业呢?他们的员工甚至老板大多也是村中的村民,如果联系上他们,信息的采集无疑又增进了一步。

于是,记者通过企业登记信息关联软件,以受灾地为公司所在地进行检索,搜索出几十条企业注册信息。遗憾的是,大多企业受制于灾害,网络、电话已经无法接通。但是在记者的多番尝试下,终于拨通了一位事发地村民的电话,他来自于南极乡,正赶回宁国市区,而市区的网络信号是正常的。随后他向记者还原了所看到受灾村落的情况,并传来了照片,将灾区的场景传递了出来,为新闻稿件增加了有份量的“砝码”。

结语

新闻采访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而找到核心当事人更是新闻采访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必备条件。事实上,每个人都处在多个圈层中,通过“六度分隔”理论,加强跑口、拓展渠道等方式,可以为最终寻找到有效采访对象提供一种思路。■

注释:

[1]邓肯·瓦茨.六度分隔:一个相互连接的时代的科学[M].陈禹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刘大泳.新时期报社记者如何寻找和亲近采访对象[J].新闻传播,2013(06):248.

(作者单位:陈牧,新安晚报社;万新宇,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计算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有效策略
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凸显对比策略 促进数学思考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