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医学院:不是你想办就能办

2019-12-20 08:42杜玮
中国新闻周刊 2019年46期
关键词:治病救人医学院新闻记者

杜玮

近两年,全国综合性高校自建或共建医学院的“抢滩登陆”可谓一观。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原院长秦伯益所说,不少高校办医学院的根本目的在于扩体量、挣经费、提升排名。这份“不约而同”背后,我们发现,“办医学”有着与创建其他学科诸多不为人知的不同。

除去金钱上的巨大投入,医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更注重临床实践,要教授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让医学生们能“笑傲江湖”的独门秘籍,以培养治病救人的医务工作者为主业。办医学的人要深知医学教育的规律。采访中,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后称上海医科大学)的秦伯益就多次强调,办医学院要有医学教育家,如今高校中这样的大家少之又少。

因为医学的强实践性,高校必须要有一所高质量的直属附属医院作为学生们的实习基地,这也是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高校与附属医院之间关系亲疏、彼此协作是否顺畅,也关系到医学院办学质量的高低。现实是,2000年左右高校出现合并潮时,绝大多数优质的医院已和一些高校“联姻”,如今留给现有高校们的好医院已经不多了,有些高校不得不异地求援。高校对新接手的医院进行内涵建设也尚需时日。

办医院也好,办医学院也好,终究离不开名医生。但现实中,高校面临着解剖学教师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系统性短缺的难题,对于一些临床课程,有的学校只能兼职引进院士、教授教学,还有一些高校在网上广撒英雄帖,甚至从别的医院、医学院校挖人。更有甚者早早吹响了“办医学”的号角,却因万事俱欠,几年内难以招生。

“办医学”的根本应该是为了治病救人,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研发新型诊疗手段和高端医疗设备,而对于一些更关注“钱景”,只期待医学院为其排名提升助力的高校来说,应当三思而后行。

封面反馈

45/2019 總第927期

@璐璐:不看报道,生活在内陆的我不会知道“长江苦无鱼”这一残酷现实。禁渔十年,从国家到个人层面都需要艰难改变,但希望十年后我们能还长江一个健康生态。

公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要求,我单位《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已对申领记者证人员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核,现将我单位拟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期2019年12月16日—12月23日。举报电话为88387372。

拟领取新闻记者证名单:徐天、李明子、王全宝、杨时旸、闵杰、王晨波、刘婉媛、胡韵、宋春丹、韩永、陈俊丹、谢莹、周群峰、钱炜、蔡如鹏、贺斌、陈晓萍、黄卫、张韵、郑忠海、田昊、毛翊君、王妍、李佳。

《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

2019年12月16日

猜你喜欢
治病救人医学院新闻记者
有魔法的手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内在逻辑与创新发展
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审查调查全过程
习近平给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回信
Risk Factors of Depression in Postpartum Period
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公示名单
The Unwilling Performers in Edward Albee’s Twentieth—first Century Plays
我是新闻记者
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