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灰色人生(一)

2019-12-20 08:49郭丽姝
世界文化 2019年12期
关键词:希区柯克维尔妻子

郭丽姝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生于120年前。这位悬疑电影之王在影迷们心目中是个性情古怪、偏爱金发女人的大胖子。可现实生活中的他,胆小、笨拙、孤独,不擅长与人交流,终生只爱妻子一人。在这位大导演光鲜的形象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含冤入狱”

小时候的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最害怕受罚,关于这一点和他的童年,他几乎从不当众提及,但是给他写传记的作家都知道,他的家庭难辞其咎。希区柯克的父母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们好像特别担心这个性格安静的儿子将来不会继承家庭传统,也就是说像他父亲和爷爷那样在伦敦考文特花园市场卖菜,而是结交狐朋狗友或者成为一名罪犯。

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对弗雷德(这是家里人对他的称呼,他一辈子都痛恨这个简称)严加管束。她强迫他每天晚上临睡前站在她的床边,详述他这一天的所作所为,为自己忏悔。弗雷德讲述的内容十分正常,可他的父母还是不放心,尤其是他父亲。有一天,不知是因为惹了祸想惩罚他,还是想给他点儿教训,让他将来老实点儿,父亲把5岁的弗雷德送进了警察局,还随附一封信。警察局长读完这封信之后,立刻把弗雷德关进了牢房,还说 “不听话的小孩儿就是这个下场”。在牢房里度过的这几分钟成了弗雷德一生抹不去的回忆。他根本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受罚,他吓坏了。从牢房出来的时候,他完全变了,变得自闭、疑惧、胆小。

害怕受罚的恐惧感在希区柯克上学后变得更加强烈。父母把他送进耶稣会教士管理的圣伊格纳修斯学校,这里一向纪律严明。希区柯克表现得很勤奋,成绩也不比别的孩子差,可是他没有安全感,尤其害怕那些神父。唯一能让他静下心来忘记父母和学校的事情是,去伦敦老贝利街的刑事法庭听审。霍利·哈维·克里平医生杀害妻子并将她在硫酸中溶解的案件、乔治·约瑟夫·斯密特淹死三个妻子的案件,让希区柯克看到了一个犯罪的世界,竟让他忘掉了挥之不去的恐惧。正像父母所担心的那样,他终究还是入了“黑道”——他不想延续家庭传统,而是想去老贝利街当一名法官。

作为菜贩子的儿子,希区柯克上不起法学院,但他也没有继承父亲的衣钵,而是考进了伦敦大学附属免费夜校。他在夜校学习经济、政治和绘画。他的画画得特别好。夜校毕业后,希区柯克到亨利电报局上了班,不久就升为广告设计师。1919年,他成了伦敦电影制片厂的字幕设计师,从此开始了长达60年的电影生涯。

多年之后,已经成为著名导演的希区柯克回到小时候钟爱的法庭。1971年,他的最后一部卖座影片 《狂凶记》就是在伦敦拍摄的。这部电影中包含了很多带自传性质的情节,影片高潮——主人公被误认为是连环杀手而被判入狱(就像希区柯克小时候一样),而真凶(希区柯克的父亲)却在考文特花园市场卖菜——就是在老贝利街拍摄的。话说回来,他父亲应该会喜欢这部电影的结局,因为正像他曾经对儿子发出的警告那样:警察总会抓到罪犯的。

一胖成名

希区柯克特别贪吃,他对食物的依赖从小有之。一天,年幼的他半夜醒来发现父母没在家,他跑遍整幢房子也没找到一个人,他吓坏了,于是就拿着一块肉躲进了厨房的角落。他发现食物能让他平静,靠食物减压的习惯就这么形成了。

希区柯克贪吃的原因很多:对父母心怀不满,怨恨同学挖苦他,害怕老师等。同龄人笑话他太胖,他也对自己的身材感到羞愧。他很难过,结果越吃越多。强迫性进食是希区柯克一生的毛病。然而,这个毛病不但使他在“一战”期间免于参军入伍(因为超重),也让他成了大明星。

希区柯克比其他英国导演更早意识到,电影的知名度很可能也取决于导演本人的知名度。在进入电影圈之前,他给电报公司做过宣传手册,很清楚塑造形象的重要性。一开始,他打算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文质彬彬的公子哥:穿着花花绿绿的绸缎睡衣和飘逸的睡袍接待新闻记者和批评家,趿着有中国式图案的拖鞋跟爱森斯坦讨论剪辑技巧,跟弗里德里希·茂瑙商议灯光设置……然而希区柯克对电影的独到见解,却不像他的睡袍那样吸引记者,他们都说穿上睡袍的希区柯克显得更胖了。失望之余,他终于决定放弃把自己打造成社交名流的尝试,转而换上了一身比较显瘦的黑色三件套西装。这身衣服他穿了一辈子。

然而这位古怪的导演却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很多人看他的电影不外乎是为了一睹他的尊荣——自1927年《房客》开始,希区柯克就在自己的电影中客串演出。他的电影知名度随着他的体重一路飙升,到1930年底,他成了英国票房收入最高的导演,报纸和观众称他为“阿尔弗雷德大帝”,而他的体重已接近140公斤。

1938年,厌倦了“土里土气”的英国电影的希区柯克,应《飘》和《一个明星的诞生》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之邀来到美国,跟他签订了7年的合约。也许希区柯克希望赢得新的观众,这些观众不该只对他的身材感兴趣,更应对他的电影感兴趣。然而好莱塢并不是一个转型的好地方。

来到美国之后,希区柯克的胃口立刻引起了报社记者的关注。在一次晚宴中,他吃掉了三块牛排和三份冰淇淋。记者惊讶地问他怎么能吃掉这么多东西,他说:“我吃东西是为了高兴,不是为了吃饱。对我而言,吃东西与其说是增进体力的过程,不如说是愉悦精神的过程。期待一道好菜上桌,无异于期待一次度假或者一部好看的电视剧。”这么一解释更麻烦了:从这时候开始,希区柯克的体重和他的饮食习惯,比他的电影更使美国媒体感兴趣。人们对他的外表永无休止的讨论使希区柯克陷入了抑郁,而他只有一种办法来摆脱压抑的精神状态,那就是吃更多的东西。希区柯克更胖了。

当大肚子已经影响到系鞋带时,他终于决定减肥,这事发生在1940年代初期。希区柯克对熟人说,他痛恨自己“奇怪的肥胖的身体”。他每天只吃牛排和沙拉,3年内瘦了45公斤。然而,强迫性进食的习惯最终战胜了减肥的意愿,渐渐地,他又胖回来了。贪吃的名声继续吸引着好事者去电影院看他的电影,对此希区柯克已经不再抗拒了。“在这个世界上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吃饭、喝酒和睡觉,尤其是吃饭。吃饭时,我就像一头猪。”他公开对记者说道,装作对自己的体重满不在乎的样子。然而熟悉他的同事和朋友都知道,没有比“肥胖”一词更让他感到耻辱的了。

对死亡的恐惧成全了持久的婚姻

肥胖引起的自卑感影响了希区柯克与周围人的交往,尤其是跟女人的交往。20岁之前,他一直回避女人,直到在伦敦电影制片厂遇见了未来的妻子艾尔玛·蕾维尔。艾尔玛·蕾维尔是希区柯克的同龄人(比他晚一天出生),但是她在电影圈的经历很丰富,从16岁起,蕾维尔就在英国各电影制片厂工作,认识希区柯克之前,她已经是英国有名的剪辑师了,而在遇见希区柯克前不久,她刚刚得到导演助理的职位。在无声电影时代,英国和美国的电影界崇尚男女平等,女性导演司空见惯,蕾维尔很有希望当上大导演。然而认识希区柯克之后,一切都变了。

希区柯克立刻就注意到了蕾维尔,可是等了好久都不敢去结识她,因为她的职位很高。就这样持续了几年,直到他从字幕员升为制片人,他才找到蕾维尔,让她跟自己一起工作。基于对电影的共同热爱,他们相戀了,可是两个人的关系发展得很慢:蕾维尔等着希区柯克向她求婚,后者却一再拖延。促使他下定决心的是一次死亡的威胁。1926年,希区柯克和蕾维尔在从德国拍片归来的途中遇上了大风暴,一向害怕意外死亡的希区柯克吓得手足无措,他跑到蕾维尔的舱房里,问她愿不愿意嫁给他。饱受晕船之苦的蕾维尔点了点头,立刻就吐了出来——电影史上最稳固的一段婚姻就这样开始了。

希区柯克受到的唯一一次惊吓,是在蕾维尔怀孕之后——他没料到妻子的外貌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一向娇小的艾尔玛变得跟他一样肥胖。然而真正的考验还是在生产的时候,那个年代分娩死亡率很高,希区柯克着实为妻子的性命担忧。他受不了这种心慌意乱的感觉,便逃走了,女儿出生一天后才回来。据艾尔玛回忆,他的样子就好像自己生了孩子似的。

从这一刻起,担心妻子会死去的念头几乎从未离开过希区柯克的脑海,因此他总是尽可能地跟她待在一起。艾尔玛并不反对这样,她真心认为丈夫有当大导演的才能,很愿意当他的长期盟友。生下女儿之后,艾尔玛推掉了所有工作,只专注于希区柯克的电影。她监督丈夫所拍电影的每一个环节,希区柯克的同事都叫她“希区那严厉的小个子看家狗”。她给《阴谋破坏》《深闺疑云》和《欲海惊魂》写剧本,为《惊魂记》敲定编剧和配乐,还删掉了《迷魂记》中“金·诺瓦克的多余镜头”。她的话总是最权威的,一句“艾尔玛喜欢这个”是希区柯克最常说的赞美之词。如果她病了,希区柯克就会很紧张。据他们的女儿帕特丽夏回忆,每当疑病症发作时,希区柯克就会产生幻觉,以为艾尔玛要死了,他暗自号啕大哭,嘴里说道:“没了艾尔玛,拍电影还有什么意思?”他不能在失去艾尔玛的情况下拍电影:妻子比希区柯克多活了两年。

恶作剧臭名远扬

妻子蕾维尔是希区柯克一生中唯一的朋友,他跟其他人的关系都不怎么样,或许因为他太腼腆,或许因为他的幽默感很怪,甚至让他的妻子感到惊讶。希区柯克从小就不擅交际,他不跟小伙伴一起打板球或踢足球,而宁愿待在房间里钻研交通地图(他能背下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所有站点),即使在节假日家庭聚会时,他也不跟别人说话,只是默默地在一旁观察。成年后他的社交能力也没能得到改善。在所有的交际方式中,他最喜欢的是开玩笑和恶作剧。如果说跟记者交谈时,黑色幽默还有利于塑造他的独特形象的话,那么经常跟朋友开玩笑就让他变得孤家寡人了。

熟悉希区柯克的人都认为他有点儿“反社会人格”。他的恶作剧不乏各种残酷的形式,从普通的黑色幽默到无情的恶作剧一应俱全。有一次,他送给女演员蒂比·海德莉的女儿一个她妈妈躺在棺材里的小人儿玩偶。还有一次,希区柯克(当时已经是英国收入最高的导演了)跟一位道具师争论他的周薪,结果这位道具师一整夜都没闲着——原来,希区柯克临走时给道具师留下了一瓶掺了泻药的威士忌,后者第二天早上才发现威士忌里掺了泻药。类似的事情几乎在他所有的同事身上都发生过,也几乎让所有的人都很恼火。对此,希区柯克只在采访中回应说,他不想激怒任何人,只是开开玩笑而已。

没有朋友的日子并不好过:希区柯克害怕在聚会时遇见陌生人,而大多数熟人又宁愿对他敬而远之,因为他的恶作剧实在是臭名远扬。参加社交活动时,希区柯克更喜欢自斟自饮和睡大觉,显得十分可笑。比如在跟托马斯·曼吃晚饭的时候他睡着了,当时托马斯正要跟他谈起文艺片和文献片的区别。即使是出席为他本人举办的晚宴,希区柯克也觉得无聊。例如1970年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组织者费心找到了几位像加里·格兰特和詹姆斯·斯图尔特这种多次在希区柯克电影中出镜的“朋友”,他们也同意跟他同桌。然而整个晚会一半的时间希区柯克都在默默地喝酒,还从自带的水罐里倒橙汁喝,而另一半时间就坐在桌子旁边睡觉,对台上人们的贺词置若罔闻。

直到该对自己的好友致谢时,他才醒过来。“请允许我说出四个人的名字,他们一直爱着我、在乎我、支持我。第一个人是剪辑导演,第二个人是编剧,第三个人是我女儿的母亲,第四个人是出色的厨师,她能在厨房里创造奇迹。他们的名字都是艾尔玛·蕾维尔。”

小档案 内有冤情的希区柯克影片

《伸冤记》(1956)

在这部以真实事件改编的卡夫卡式恐怖电影中,警方怀疑纽约一名大提琴手抢劫保险公司,只因为他跟真正的罪犯长得很像。希区柯克在谈到影片构思时说 :“我听说过很多含冤入狱的故事,律师和记者都是从辩护者的角度来描述的,可从没人想过是谁在承担这些痛苦。”

《讹诈》(1929)

影片中的罪犯算不上无罪,但她的确没有过错,因为她是在自卫时杀死强奸犯的,然而她的侦探情人却将罪名栽赃在一个知情的女性小偷身上,并不断地讹诈她。

《捉贼记》(1955)

在《捉贼记》中,一名归隐江湖的盗贼被警方懷疑有作案嫌疑。为了捍卫自己的名誉,洗刷连环盗窃的罪名,他只得到处寻找模仿自己作案手法的罪犯。

小档案 食物起重要作用的希区柯克电影

《美人计》(1946)

在《美人计》中,食物起到了绕过审查禁令的作用。按照规定,银幕上出现的接吻镜头不能超过3.5秒钟,但是希区柯克却成功突破了这一禁令:接吻时,主人公每隔3秒就停下来讨论午餐吃炸鸡的事,结果接吻画面持续了3分钟以上。

《惊魂记》(1960)

主人公有点儿不自在,于是我们起了疑心。我们发现他盯着一个优雅地吃着三明治的女人。后来他说,那女人“吃得像只小鸟”,这时银幕上出现了被他杀死的小鸟的尸体。疑虑消除了。

《狂凶记》(1972)

恐怖电影《狂凶记》中唯一的搞笑场面就跟食物有关。检察官妻子经常去美食培训班学习烹饪技艺,并打算在丈夫身上一试身手。有一天,疲惫不堪的检察官回到家里,因为抓捕狂徒搞得火气很大。晚餐时他想吃一顿家常的牛排烤土豆,可妻子却精心准备了一桌好菜,这些菜根本不解饱,惹得检察官更加生气。

小档案 跟亡妻有关的希区柯克电影

《蝴蝶梦》(1940)

影片的核心人物是从未露面的男主角的亡妻,而女仆的一言一行就好像她还活着似的,这种行为终于把新婚妻子逼到了神经紧张的地步,于是她决定揭开这位前妻的死亡之谜。

《迷魂记》(1958)

在《迷魂记》中,亡妻的形象差点儿把男主角逼疯:由于认为自己对她的死负有责任,在遇到跟前妻长得很像的女人后,男主角试图复活前妻。

《火车怪客》(1951)

希区柯克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一个常见的故事情节,即丈夫为了跟情人结婚,意图谋杀妻子。在这部影片中,希区柯克将杀人的愿望等同于谋杀本身:渴望摆脱妻子的主人公在她死后应该受到惩罚,虽说他并未杀人。

小档案 在片场搞恶作剧

《惊魂记》(1960)

拍摄《惊魂记》时,希区柯克想检验一下女演员珍妮特·利的叫声是否够大。他偷偷地在她的化妆室里放了一个诺曼·贝茨母亲的木乃伊,吓得珍妮特尖声大叫。不过珍妮特却很欣赏希区柯克的这出恶作剧,将他称为十足的乐天派。

《39级台阶》(1935)

影片最先拍摄的是两位主人公解开手铐摆脱绑匪的镜头。由于担心素不相识的罗伯特·多纳特和玛德琳·卡洛演不好,希区柯克遂将他俩铐在一起,假装弄丢了钥匙。多纳特和卡洛花了好几个小时在片场找钥匙,直到希区柯克本人“意外”地找到了它。这期间,两位演员几乎成了最好的朋友,他们学会了铐在一起同步行动,不会向相反的方向拉扯对方。

《奇怪的富翁》(1931)

有时候希区柯克的恶作剧很直接。当他知道埃尔西·兰道夫特别怕火,而且一点点烟雾就能让她窒息时,他把她关进了电话亭,并在拍摄打电话的场景时,往亭子里灌烟。但是兰道夫并不恨希区柯克,她说尽管他的幽默很残忍,但他这人挺可爱。

猜你喜欢
希区柯克维尔妻子
为何妻子总是忧心忡忡?
什么是“高级”的快乐
深耕环保细分领域,维尔利为环保注入新动力
基于齐泽克后拉康思想的希区柯克电影解读
道理重要,还是妻子重要?
奇妙的维尔康图书馆之旅(二)
麦克维尔斩获4000万元大单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和他的电影
妻子的发型
第二个妻子,第二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