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阳春白雪”走入“日常”

2019-12-20 08:44
旅游世界 2019年11期
关键词:阳春白雪文化展博山

官窑,代表着中国陶瓷艺术的最高成就;而一起提珍贵文物,我们总会联想起“阳春白雪”的橱窗陈列。不同于高高在上的官窑精品展展陈思路,此次展览所甄选的展品是古往今来淄博地区百姓实际生活中的日用品,更加贴近大众,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那么,展览如何体现“接地气”这一主题?400余件展品又如何讲述淄博陶瓷琉璃文化的发展历程?对此,本刊特别采访了本次展览的策展团队,听他们讲述展前幕后的一系列实践与思考。

Q:《旅游世界》 A:徐文辰

Q:一个成功的展览,从提出设想到具体实施,展览形式创意与设计环节可谓重中之重,那么在策划这场展览时,您们做了哪些准备?

A:陈列展览的形式是表达展览主题的手段,是展品与观众之间交流的桥梁。陈列展览的形式创意通常有三种方式:一是遵循内容大纲进行形式创意;二是依据大纲,按照特定环境构架创意;三是以内容框架为依据,形式先行。此三种创意方式的共同点都是通过对展览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和理解后进行的艺术创作。基于此,本次展览的形式创意、设计工作的开展与展览内容的研究、打磨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并且贯穿展览的整个过程。在展览筹备阶段,我们曾三次到淄博进行实地研究和考察,先后参观了当地博物馆、古窑遗址、工坊十余处,现场对文物进行挑选拍照,身临其境地感受淄博特色文化遗存。专家的一言一语,古窑村的一钵一瓦,渭头河遗址的一草一木,琉璃作坊里匠人师傅的一举一动,为此次展览形式创意提供了思路。

Q:本次展览由《窑火千年——“淄博窑”陶瓷文化展》和《琉光溢彩——博山琉璃文化展》两个姊妹篇组成。在内容架构上,是如何做到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

A: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遗存。探究关于文物的故事,会带给我们诸多启迪。这也是文物之于展览,展览之于观众所存在的理由。我们分析,这两个展览是关于淄博地区有代表性的文化传承的一次集中展示,同时也反映了山东地区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共通共融的。

本次展览所展示的主要文物——“淄博窑”的瓷器、博山的琉璃,都是与当时乃至当今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器物。“淄博窑”是淄博地区一众窑址的统称,是山东地区民窑的代表,窑火绵延千年不衰,所产瓷器至今仍惠及千家万户;博山是我国琉璃生产的中心,博山琉璃品种多样,异彩纷呈,旧时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奉为吉祥之物,今日更是“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记忆。“把文物与文物之間,文物与地域之间,文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展示出来传递给公众”,让展览中的文物回归生活,穿越时空与观众产生共鸣,让观众愿意看并看得懂,这就是本次展览形式创意寻找到的落点。

Q:与传统的展出方式不同的是,展厅从头至尾穿插复原了一些百姓生产生活场景。这样的创意来源于哪里?又是如何构建文物与场景内在联系的?

A:在《窑火千年——“淄博窑”陶瓷文化展》展陈形式创意设计中,至少有两处重要场景设计的灵感直接来源于前期的实地调查和走访。设计围绕展览的中心——“窑”展开。在序厅部分,我们复原了一个“馒头窑”的内部场景概念,场景的素材原型便是前期考察的淄博博山古窑村白衣庙窑遗址。沧桑宏阔的窑内空间,配合熊熊窑火与一排排堆砌的匣钵,点明了展览主题的同时,又通过对观众感官的引导,迅速带入展览的情境中。当观众穿过“馒头窑”,从窑门走出的时候,一幅千年窑火之旅的画卷随之徐徐展开。

在展厅中心近100平方米广阔空间中,我们继续外延“窑”的主题,引导观众去“馒头窑”的外面走一走。属我国展览中首次复原了完整的可沉浸参观的传统制瓷场景,详细介绍了从练泥、镀匣直至开窑的传统制瓷工艺流程。复原场景的灵感和底气则来源于对渭头河古窑址的实地考察和明清文献资料与考古发掘材料的整理研究。渭头河古窑址2012年一经发现就带给文物界极大震撼,窑址内大型石碾、泥浆池、沉淀池、晾泥池、制作间、馒头窑等古迹完整展现了古人陶瓷制作工艺流程,成为山东地区唯一一处工艺流程清晰,保存完好的古代窑址,属全国罕见。我们通过实地调研,同样深受震撼,也产生了和观众分享这种震撼的愿望。围绕中心场景,我们还设置了两组通柜,将从北朝至民国千年来的14件淄博窑精品陈列展示。通过场景与文物之间的关联对话,使观众在静态的展示中联想并体会超越时空的文化脉络。

Q:本次展览有一个“明星展品”——鱼纹盘,请您具体介绍一下展览是如何呈现这样一件展品的?

A:本次展览展出的绝大部分展品,都是从古至今淄博地区老百姓生活中的日用品,生活气息浓厚,特别是近代展品,很多观众家中或许还有同款在收藏和使用,在这其中俗称淄博大鱼盘的鱼纹盘就是最具地方特色的展品之一。为了更好的激发出观众与展品之间的共鸣,在展览的相关区域,我们制作了“大鱼盘”绘制流程多媒体演示投影,正对投影的下方,特意摆放颇具淄博特色的渭头河大瓮,瓮中注水养鱼,墙壁上的鱼盘倒影在水中,水中的鱼儿似在鱼盘中悠游,妙趣横生,与此呼应的,还有不远处的“大鱼盘墙”展柜,展览期间,还会在“大鱼盘墙”区域定期举办手绘鱼盘的观众互动活动。此外,我们还在展线上点缀多处景观小品,这些景观皆是由老百姓生活中寻常使用的瓷缸、花架、花瓶等生活用具为素材制作,充满着朴实而亲切的生活意趣。

Q:《琉光溢彩——博山琉璃文化展》展陈中是如何继续深化“生活化”这一设计理念的?

A:在展览的版面设计中,使用了大量博山地区的老照片作为素材贯穿整个展览;在介绍博山美术琉璃厂的部分,配合播放上世纪七十年代峨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相关珍贵影像资料。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落实策展团队展览“接地气”的理念,在展厅的中心区域,我们特地开辟出一处区域,寻来博山地区的老家具和各种日常使用琉璃物件,组合陈列,复原了一间客厅和一间书房,这充满岁月感的小房间,相信能勾起很多观众的美好回忆。这些辅助展品作为我们在展览细节上所做的努力,为的是在观众与展览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这些熟悉的元素,激活文物中蕴含的生活属性与观众产生共鸣。

猜你喜欢
阳春白雪文化展博山
贺岁迎祥
——紫禁城里的春节文化展
博山琉璃研究综述
太庙历史文化展设计图、非洲木雕展设计图
小鹿和泥塘
甲骨文文化展开展
原乡(外二首)
开箱取宝之博山豆腐箱
音乐剧不应是“阳春白雪”
知音
三姐:博山下的白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