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应用德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考

2019-12-20 08:47毛先勇
卷宗 2019年33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一带一路

摘 要:应用德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依据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行设置和调整的。“一带一路”新的时代背景,给经济发展的带来新的风向和思考的同时,也给应用外语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课题。结合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对部分职业院校的调研,文章对目前应用德语人才培养的困难和结症进行了总结和归因;主要从“培养模式创新的必然性”、“培养怎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三个方面,对应用德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展开新的思考;对应用外语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和管理,教学方法,以及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应用德语;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由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给我国的发展带了新的机遇,同时也给沿线的发展中国家带来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大好机遇。新时期的今天,这一宏大的战略,将覆盖和造福更多的国家,也将有更多沿线国家继续参与这个巨大的国际战略合作。随着“一带一路”进程的推进,小语种人才不仅在数量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且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被寄予更高期望。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对推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升小语种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家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组织专家团队,对高职小语种专业教学标准进行了修订,规范全国范围内高职小语种专业教学标准,对小语种专业教学质量提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实现三个“统一”,小语种教学与国家和地区规划发展相统一;外语语言技能和职业核心素养相统一;校内学习的知识技能与岗位工作实践相统一。

1 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和必然性

应用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必然的。首先,部分院校德语人才培养模式本身就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培养目标不明确;校企合作的缺乏和局限,导致学生所学的内容和工作内容有差距,不能很好实现和岗位对接;国际交流的短板,限制了学生职业发展观和国际化视野;教学方法陈旧,不能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另外一方面,高校的办学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也要求要自身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从整体专业设计结构,教学安排等方面,都要不断与国内外各院校有交流学习,和企业之间有更多紧密的合作对接项目,从而提高专业化和国际化办学能力,提升学校自身的影响力。最后语言的学习是变化和发展的,是“活”的——因此改革也是语言教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途径。

2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应用外语人才模式改革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培养怎样的人?”。一直以来外语类职业院校讨论和纠结的一个大问题就是:“α+外语”还是“外语+α”——就是我们在培养的时候,究竟是更加侧重“α”(职业技能),还是更加专注于外语能力。职业技能和外语技能是处在一个对立面,而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

应用德语与本科德语培养的模式不同,前者由于学制、生源等客观因素更加贴近德语的应用与操作工作岗位,重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所以职业技能是我们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但就职业技能而言,也很难达到专业生的水平。侧重点不一样,课程安排和课程设计,以及人才培养的成果都会不同。基于国家对职业教育“1+X”证书的要求基本,应用外语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必须拥有国际化视野,制订自己职业发展目标,拟达到“外语水平高”和“职业能力强”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

因此,在应用德语人才目标的创新改革上,要求我们在“培养怎样的人”这个问题上要具有全局观和前瞻性。具体来说有几个需要充分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做好专业调研,分析人才需求的现状和发展。在调研过程中要了解应用德语人才的需求缺口有多少,所需职位类型情况和未来人才的需求情况等,这样才能帮助确定人才培养的数量和方向。调研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分析当下的一些就业局势和政策;可以走访企业了解行业内部的一些信息;可以通过一些就业平台整理和搜集一定数据;或者通过往届就业学生获取信息反馈。

第二,分析地区经济发展的定位和特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是职业教育的一个任务。“一带一路”倡议部署中,重点提到加强广州、宁波、上海等等15个沿海港口建设。那么在这些城市的应用德语可以考虑“物流+德语”或者“外贸+德语”的培养模式;而在旅游资源丰富的海南、湖南地区则可以考虑“导游+德语”的培养。之所以要认真考虑地区经济情况的原因还在于,可以更好的帮助和引导学生就业,因为很多德语用人单位倾向于聘用本地的生源。

第三,结合各学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大部分开设应用德语专业的职业院校中,都有一些独具特色其他专业设置,比如有的院校旅游管理、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是学校的精品专业,可以结合本校这些优质资源,来培养学生或者提高德语教师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除了上述重要因素,在应用德语人才培养方向确定的时候,也要结合学校的总体发展和规划,师资队伍结构进行思考。“α+外语”还是“外语+α”并不是说哪个为主,哪个只是点缀。而是在掌握德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充分学习的职业知识,发展职业技能。

3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就是将外语技能和职业技能结合起来的关键,也就是我们说的“培养怎样的人才”。在“职业+技能”的大的框架之下,应用德语人才培养有多种多样的培养模式,例如“2+1”(2年专业+1年实训)、“2+2”(2年国内+2年国外)等。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应用德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意味着几乎要对培养方案中的每个环节,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校企合作等作出新的思考和调整。

3.1 课程设置

不同院校人才培养上的目标虽然不同,但是专业课程设置却存在相類似的问题:课程安排的顺序不合理;课程难度大,学生难以消化;为了体现培养的多样性,课程门类多而复杂。

针对这些问题,首先,一定要重视专业基础课程。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德语语言知识是基础,是在职场生涯取得成功的关键;而很多学生都是零基础学习德语,2-3年的时间要掌握好语言技能还要兼顾职业技能,难度非常大;所以要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的比例。其次、课程布局总体要求是:少科精讲、实事求是。有些院校大一开设的课程,如德语阅读、德语听力、德语语音、德语语法等课程,对学生来说基本都是词汇语法或者朗读课程;而对大三的同学而言,如果大部分基础并不夯实的情况下,要去钻研高级德语,课程进度也很难推进。因此建议,大一的课程以基础课和听说课两种课型为主。大二开始开设一定专业基础课程,大三为专业进阶或者实操课程。最后,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和类型。为了考虑部分其他的德语就业的方向,有些院校有时可能会在课程中加入一些别的方向的课程。其实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在选修课方面提供更多的选择来解决,而且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德国国情或者德国企业文化这些课程也可以改成选修课,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有节省出更多的时间给基础专业的学习。

3.2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运用最终是为了能够保障和提高教学效果。如今,应用德语教学方面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基本倾向语法教习、教学内容的书本,不能适当拓展和灵活处理,教学方式单一等等。因此学习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是提高应用德语人才素质的关键环节。但是课型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会不同。此外,每个老师有各自独特的教授方式,这也会使课堂有不同的效果呈现。应用德语教学方面,有很多成功的教学方法可以学习和采用,像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等。根据大学外语学习的一些特点,这里主要介绍一下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构建主义。构建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中“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的重要性。因此在项目教学法中,也注重通过师生一起完成一个项目工作让学生习得并运用教学内容,同时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能力。项目教学法在应用德语教学的过程细分为:

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要进行转变。教师真正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的教学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整个项目过程中,师生之间有交流,同学之间有配合,有研讨也有分享,有整理,也有创造。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在旅游德语,商务德语,德语翻译等课程中,如果运用得当,都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所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能需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另外随着信息化教学的深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运用雨课堂,云课堂,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实和丰富教学。

3.3 校企合作

运用好的教学方法,才能教出专业合格的人才。但是与能够上岗就业的德语人才之间的差距,就只有通过到相关的企业去实习锻炼,才能得以弥补。校企合作对于应用德语专业方向开设和教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校企合作平台既可以实现学生的联合培养,提高学生职业水平,又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对口就业。而对企业来说,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熟悉工作岗位及要求、对企业文化认同感强,节省了培训成本的同时还减少了人才的流动性。目前部分应用德语专业校企合作方面问题比较多,比如: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困难,合作提供实训工作的岗位太有限,校企合作机制不能长效等等。

“一带一路”背景之下,应用外语高校也在积极探讨如何共建校企合作新模式。酒店管理或者机械工程类专业就提出一些“订单班”的培养方案。应用外语的用人单位往往没有那么大的人才需求,小型企业缺乏发展的稳定性,所以校企合作也很难维系。在这种情况下,校企合作只有打开一些新思路,才能建合作平台,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局面。

首先,参与并促进应用德语职业行业协会的建立。市场上应用德语人才需求总体的量不少,但是,单个企业能够消化的人才的不多。一般来说,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校每年要定期对不同地区的相关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和联系。我们可以对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先进行分类整理,并定期做好动态更新,了解企业的发展和用人需求。然后对用人单位的信息整理分类,比如外贸类的可以分在一起,组织建立德语外贸人才培养协会。外贸企业可以参与到人才培养,甚至是人才标准的制定、校本教材开发等项目进程中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就是诞生于德国的手工业行会。建立职业行业协会应用德语职业行业协会,也可以反过来规范我们的人才培养,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以及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其次,建立网络合作平台。很多校企合作因为缺乏实训的场地或者平台,而沦为形式主义。如今很多应用德语工作都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因此,校企合作要看到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加大对于网络合作平台构建的力度。网络合作平台和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可以同时开发。通过网络课程,网络教学,网络测评等方式,既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与职业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最后,要加强与就业学生的联系和管理。通过就业学生的信息反馈,对校企合作培养进行完善。不过对就业学生的管理意义远非如此。通过他们可以了解到行业发展的一手资讯。他们是校企联合的纽带。校企合作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工作方面的成就,既提高了企业和社会对于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认可;增强了企业对应用德语人才的信心;对以后的学生就业也是有深远的影响。

4 小结

教育事业,无论什么时代都要有“师德为上,师道在勤”的坚守;而在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却要有“推陈出新”的尝试和追求。“一带一路”背景下应用德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必然的。对于现有的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我们不能够因为改变的难度大而放弃;不能因为坚持创新调整,却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浅尝辄止。改革创新,教书育人都需要信念和恒心。在人才培养改革的庞大体系中,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兼顾到。例如,国际交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校本教材开发;也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深化和细化,例如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应用,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在后续人才培养实践中,我们要继续补充和完善这些方面,进而形成与时俱进,特色鲜明,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对人才培养整体部署的调整或者优化,让学生更好地與岗位衔接,规划和发展职业生涯,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编写组.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中国本土化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冯燕芳.能岗匹配视角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影响因素[J].吉林:劳动保障世界,2018,(6).

[3]裘媛平.探索项目教学法在基础德语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现代交际,2016,(11).

[4]薛嘉宁.一带一路形势下小语种的就业优势与前景[J].天津:大众投资与指南,2018(7).

[5]王义桅.“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6]吴建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毛先勇(1989-),男,汉,湖南浏阳,讲师,研究生,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西方语言学院副院长,主攻翻译和德语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研究。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一带一路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