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应用劳动负荷率评价推进降本增效工作

2019-12-21 07:51王草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
新商务周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工时用工负荷

文/王草,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

1 劳动负荷率定义

劳动负荷率是指各生产单位直接生产员工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发生实耗工时与应出勤工时之间的比例。劳动负荷率是综合反映各生产单位劳动效率的重要效能指标。按照用工配置、劳动效率、挂钩考核三个方面将劳动负荷率指标定义区分为指标劳动负荷率、实际劳动负荷率、考核劳动负荷率。

(1)指标劳动负荷率。即月度完成的各项产品所发生实动工时与制度工时的比值。反应生产单位直接工配置的富余或短缺情况。

计算公式:指标劳动负荷率=直接工月度完成实耗工时/(直接工总数×制度工时)×100%

(2)实际劳动负荷率。即月度完成的各项产品所发生实动工时减去加班时间与制度工时的比值。反应生产单位实际劳动效率情况。

计算公式:实际劳动负荷率=(直接工月度完成实耗工时-加班工时)/(直接工总数×制度工时)×100%

(3)考核劳动负荷率。即月度完成的各项产品所发生实动工时加上宽放时间减去加班时间与制度工时的比值进行测算。

计算公式:考核劳动负荷率=(直接工月度完成实耗工时+宽放时间-加班工时)/{(直接工总数-余缺平台交流人数×50%)×制度工时}×100%

式中:1.余缺平台交流人数。为盘活生产单位用工管理,搭建公司余缺信息管理平台,对于车间富裕人员,可调剂时间在一个月以上的,由各生产单位上报余缺调剂平台,该人数可在考核劳动负荷率计算时按照50%比例扣除。

2.宽放时间为结合试制或生产异常情况设定的附加时间,部分生产单位因项目试制处理变更、物流配套不及时等因素发生大量的无效劳动时间,为更准确的体现生产单位的劳动负荷率真实性,增加宽放时间,包含试制项目宽放时间和生产异常宽放时间。

试制项目宽放时间根据项目等级(项目等级由公司技术信息部组织各相关部门专家依据项目难度以及重要程度评价得出)以及发生车间设置不同的计算标准。计算公式:试制项目宽放时间=∑(试制项目首列车当月实耗工时×宽放系数),宽放系数按照不同车间不同等级项目综合确定。

生产异常宽放时间根据发生车间设置不同的计算标准。计算公式:生产异常宽放时间=(直接工月度完成实耗工时-试制项目首列车当月实耗工时)×宽放系数,宽放系数综合考虑近年来的生产异常情况确定。

2 劳动负荷率评价实施方法

(1)劳动负荷率标准值及上限值。劳动负荷率标准值依据近年来工时利用率的统计,并综合考虑生产任务量和员工正常生理需要休息时间,目前设置82%,后续根据劳动效率情况逐步提高。劳动负荷率上限值依据制度工时加上法定加班时间上限与制度工时的比值确定,目前为123%。

(2)劳动负荷率与用工配置挂钩。指标劳动负荷率作为生产单位用工配置基础依据,指标劳动负荷率低于标准值82%,判定生产单位用工富余;指标劳动负荷率高于上限值123%,判定生产单位用工短缺。

(3)劳动负荷率与绩效工资挂钩。劳动负荷率为季度考核性指标,每季度末考核兑现,与各生产单位每季度提取的技管人员绩效工资总额挂钩考核。

1.劳动负荷率与绩效工资挂钩标准。通过建立劳动负荷率考评标准,对考核劳动负荷率达到劳动负荷率标准值的单位,全额提取技管人员绩效工资;对低于劳动负荷率标准值的单位,按照支付比例提取技管人员绩效工资;为鼓励车间挖掘潜能,提高劳动效率,对实际劳动负荷率超出92%的单位,另外核增技管人员绩效工资5%比例的绩效奖励。

2.劳动负荷率技管绩效工资的提取。每季度末结算各单位实际提取的技管绩效工资总额,在季度末次月进行兑现。

计算公式:技管绩效工资总额=∑[生产车间季度提取的技管绩效工资总额×支付标准]

3.劳动负荷率考核结果与各单位党政领导年度绩效挂钩。各单位党政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应对单位劳动效率提升工作负责,劳动负荷率评价结果作为各单位党政领导年度绩效的评分项点之一。

3 劳动负荷率评价实施效果

通过劳动负荷率评价的实施,各生产单位真正把劳动负荷率的提升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助推企业的降本增效工作的开展。

(1)盘活了用工管理。实施劳动负荷率评价以来,各生产单位积极将富余人员上报余缺调剂平台,便于人力资源部提前预测和分析,整体统筹和策划,将富余人员调剂至确实有需要的单位或子公司,实现公司内的人力资源调配一体化管理,并根据需要拓展至集团范围的余缺调剂,最大限度实现人力资源效能发挥。

(2)提升了劳动效率。实施劳动负荷率评价以来,各生产单位不断思考优化内部人力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现有人员的效能,同时拉动技术部门优化工艺方案,拉动生产部门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拉动采购部门做好采购件物流配套,减少无效劳动以及停工等待时间,提升劳动效率水平。

(3)降低了用工成本。实施劳动负荷率评价以来,各生产单位在新增任务时优先考虑内部挖潜以及指标劳动负荷率的测算分析,而不是盲目的向人力资源部提人员需求。企业用工总量得到控制,人工成本支出减少,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得到提升。

4 总结

劳动负荷率考核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也是企业完成各项生产任务的基础保证。尽管实施以来在企业降本增效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因各生产单位的差异性以及市场订单、生产周期等因素的影响,评价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后续将对不同单位、不同生产周期下的劳动负荷率评价结果做进一步测算分析,完善评价体系,激励生产单位不断挖掘内部潜力,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推进企业降本增效工作的开展。

猜你喜欢
工时用工负荷
人造革合成革拉伸负荷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3项标准中维持热负荷要求对比分析
企业诚信用工问题的现状及探讨
“信息超市”精准破解用工“两头难”
浅析国有企业如何推行标准工时管理
Opening flexible resources by integrating energy systems: A review of flexibility for the modern power system
特殊工时制不能成为企业“变相剥削”的工具
一方要求“涨工资”,一方期望“控成本” 小微企业犹存“用工难”
SGT5-4000F(4)燃气轮机夏季最大负荷研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