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才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19-12-23 01:23姜越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启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姜越

【摘 要】 文章探讨习近平人才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以习近平选才方为标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习近平育才经为主线,规范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以习近平的助才说为驱动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关键词】 习近平人才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一、以习近平选才方为标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时俱进性,决定了选才具有时代性。当前我国步入新时代,要实现百年奋斗目标,就需要打好当代中国的每一份“铁”。 实现“四个伟大”,就必须有素质过硬、能力超群的“好铁匠”。结合当今的时代任务,习近平强调在人才选拔问题上要着重把握好德与才的关系,要树立以德为先的标准。根据选拔任用的标尺,其对于学校教育具有引导作用,直接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储备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选才的标准,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教材是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本载体,是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工具。为了杜绝教材中知识与价值的生硬相加, 价值和知识的零星点缀。党召开十九大,全面修订高校本科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并组织教师全员培训,讲好用好新教材。[1]高校应该贯彻落实党的人才选拔标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对教学内容的完善,为教学活动开拓创新。让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操守,拥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面对此任务,首先,高校应发挥教材的承载作用。结合课程性质和内容, 将传统中华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课程当中, 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例如,通过“原理”课的教授,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习近平选才观一致。

其次,高校要建设社会实践的课程学分制,将社会实践从选修课纳入必修课板块,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增强课程的可操作性。例如,高校举办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采用情境教育方式,将学生学习化被动为主动,由泛泛说教的枯燥内容,变成自我教育的积极践行。开展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通过历史的见证,使大学生将其理论知识内化于心,提高道德情操,树立家国情怀。外化于行,通过实际行动来增强实干,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因此,习近平选才的良方,对思想政治有借鉴价值,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其内涵。

二、以习近平育才经为主线,规范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国家对学校教育进行了方向性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更好地规范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如今,我国教育领域普遍存在教书和育人不接轨、智育和德育相分离的现象, 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就是纯粹的价值引领与道德教育,而这也被误认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职”, 其他学科则无需摆事实讲道理。其次,由于高校普遍重视技能的传授而轻视道德的培育,部分高校教师缺乏德育的意识和能力, 没有充分发挥育人资源和功能,使课程单一以成绩为目标,形成不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违背教育的初衷。

解决以上问题,应从两方面出发,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方面应全方位、多层次对学生进行疏导教育。从知、情、意、行4个方面全面规范教育过程,坚持横向到边、纵行到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全覆盖,持续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版图,从课内伸展至课外,从线下延伸到线上,从而形成更为有效的教育机制,引导大学生响应时代的需求,从而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具体来说,高校要立足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积极开展并推进教学改革,推进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开展线上与线下共同开展的教学模式,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因课制宜地选择授课方法,打破教条的教学方法,科学设计课后测评及考核内容,大力发挥课堂的教学功能。同时加强考试管理,强调过程考核,正确评估教学成效。第二,坚持以人的全方位为目标, 让大学课堂成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 让课堂教学成为主渠道。习近平认为,大学应以关注德育为旨归,每门课程都应在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回归本分, 每个教师都应在传道受业的过程中回归初心,形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此外,学校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存在人才供需“两张皮”的问题,为了解决人才供需不统一的问题,高校应坚持以市场为办学目标,逐渐形成产、学、研育人体制机制,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偏重理论的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从而展现学科其社会适应性,鼓励学生去关键领域单位调研实践,引导学生在就业择业中服务国家,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证。

三、以习近平的助才说为驱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把握优化思想政治环境的问题, 既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 又是推动新时代人才发展的重要一环。习近平高度重视人才环境的重要性,提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2]助才就是为人才创造工作、生活的环境,,激励人才迸发能量,使人才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复杂多变,给学校思政教育带来了很多挑战,弱化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成效。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础性、关键性要素。为此,高校应以习近平“助才说”为基本遵循,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增强其教育的实效性。学校的人文环境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它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对学生人生观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此外,学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担负着继承马克思主义精神、培育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优质的接班人的使命。对于以上,高校应通过强化文化引导、增强服务意识、拓展更多交流平台,从而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本质上是客观实在性与主观建构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活动”展开的客观外部条件。活动可以改变和构建环境,其作用方式是潜在的, 甚至是隐微不显的。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不仅对大学生的发展有深远的作用,还可以构建健康的育人环境。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可以增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得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媒体的出现打开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维度。一方面,极大地扩展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眼界,另一方面,媒体去中心化”特点使学生接触信息的良莠不齐,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高校应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校活动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例如,学校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通过回顾经典著作展示先进思想的魅力,提升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引导大学生知而用,知而行。此外,网络中出现不良文化,给大学生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危害,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的“抵抗力”,高校应当增强服务意识,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思政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更接地气, 更贴近学生生活, 更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实践表明, 很多思想问题的萌发最终都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学校应该关注大学生心理诉求,依靠传统面对面辅导的同时,设立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站,尽可能地真实反映学生的真实想法,由于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更大范围和更及时地辅导学生,从而激励大学生的健康和成长。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不仅要依靠单向度的传输, 而且要构建互动的关系。学校开展校园论坛和网站的创建活动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天地,为人才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方面,可以减轻学习和生活压力,缓解日常学习的紧迫感。另一方面,拓宽了师生沟通的渠道,可以实时了解和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四、总结

习近平的人才选拔、培养、激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程和环境有启迪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创新,我们要以习近平人才观为基准,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脉搏,为中国梦而助力前行。

【参考文献】

[1] 李卫红.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13年新修订教材和教学大纲示范培训班上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9)4-6.

[2]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

【作者简介】

姜 越(1993—)女,汉族,山西左权人,中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猜你喜欢
启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