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饮食文化教育现状与展望

2019-12-23 01:23吕锐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展望高校现状

吕锐

【摘 要】 饮食文化教育是传播科学的营养知识、以各种有趣、有效的方式传递良好饮食规律和习惯的教育。饮食文化的特征体现为口味美、精细美、情调美和礼节美。针对当前饮食文化教育现状,其改进饮食文化教育的措施是:传承与弘扬饮食文化教育;依托新媒体搭建教育新平台;开设饮食文化课程,推动文化交流;创新食品文化节等实践活动。

【关键词】 高校;饮食文化教育;现状;展望

饮食是文化的一种体现。由于物质材料获取方法、形式不一,以及自然环境差异,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根据自身生活条件自然而然的创造出了风格各异的烹调配方和饮食规律,最终造就了形态多样的饮食文化。

我国相关的历史书籍,曾对饮食文化做过详细介绍,实际上饮食文化指的是饮食、烹饪及食品加工技艺等文化艺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饮食文化不仅丰富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也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世界的满足。由此可见,饮食文化所涉及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它是人类在进行饮食实践过程中反映出的一种物质形态,同样它也承载着人们的精神形态。随着饮食文化的不断发展,不同民族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风格。

一、饮食文化教育的内涵

饮食文化是最贴近人民日常生活的一种文化类型。数千年来,中国饮食文化慢慢走向成熟,这种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长期创造、创新所得,各民族风味饮食不仅满足人们日常的裹腹需求,更是带来对美食的不断追求。如嫩滑的口感、精巧的摆盘,无一不是对“色、香、味、形、器”的探索。当下社会,饮食文化教育不同于日常的营养健康教育,人们并不满足于食物的美味口感,还对营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注重传播科学的营养知识,将其融入我国饮食的方方面面,用各种有趣、有效的方式传递良好饮食规律和习惯。

二、饮食文化的特征

中国饮食以美著称。主要体现为口味美、精细美、情调美、礼节美。

1、口味美

中国饮食文化的“美感”指的是口味美。中国菜肴追求色、香、味一应俱全。口味美就是讲究美感最重要的要素。五味调和的同時,还追求色、香、味的有机统一。色泽美也很重要,它能满足人们所需的视觉冲击。为了满足饮食的高要求、高标准,美必须体现在饮食的方方面面,只有如此,中国饮食文化精髓所在才能得以体现。比如餐桌礼仪也能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饮食的美感与规格。

2、精细美

中国饮食文化的“精细”指的是中华文化的内涵所在,更有对文化外延的补充。遴选出精良的食材,考验着厨师的拿手本事,扎实的烹饪知识、丰富的烹调经验是厨师必不可少的。主料、辅料、配料、调料等构成了饮食美味的原材料,无一不对精细有着近乎挑剔的要求,精细的饮食才能在历史长河中经得起考验。另外,精品的意识也越来越重要,它是饮食文化中的点睛之笔,现在逐渐被推广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美味的同时,要求食物也得精巧细致。

3、情调美

中国饮食文化的“情调”指的是氛围的艺术化。饮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吃饭不仅仅吃一个味道,看一个样子,更重要的是感受其中所包含的情意。餐饮是人们感情交流的一个媒介,一顿丰盛的美食总能在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中起到缓解紧张气氛的作用。适宜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与情调是餐饮活动中的必备环节。

4、礼节美

中国饮食文化的“礼节”指的是礼仪和礼貌。中国人十分重视餐桌文化,礼仪体现在开餐前的座次,仪式仪态等。这样的思维理念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工作,使饮食文化的传承历经时间的洗礼,仍不变色。饱腹行为仅是饮食文化最浅薄的一部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礼节的传承才是其根基。[1]

三、饮食文化教育现状

饮食文化教育通常简称“食育”,传播科学的营养知识,将其融入本国饮食方方面面,用各种有趣、有效的方式传递良好饮食规律、习惯。与传统的营养教育相比,“食育”在本质上有显著区别,受教育者在幼儿时期就开始接受食品教育,这对其人生观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传统饮食文化和良好饮食习惯这两个重点教学内容,始终贯穿于德、智、体、美、劳等素质教育中,为其构建优秀人格起着推进作用。但现实生活中,诸多方面表现出食育的缺失。

1、健康理念缺失“食育”

当下中国饮食文化进入了高速的发展期,对于饮食文化的研究,虽然国人已取得令人瞩目的进步,但与国外相比仍有一些差距,国外有的国家用法规形式宣传“食育”,有的国家组织大型运动宣讲、推进食育。实际上,“食育”的概念在古代已产生,存在方式为习惯、经验等,但未形成成熟的概念。《齐民要术》一书中描述了食品生产与制作,“食育”一说体现于其中,并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备急千金药方》则是体现了“食治”概念。到目前为止,国内“食育”的理论与操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高校应传播“食育”概念,推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案,做到宣传科学的饮食知识,传递优秀饮食文化、提高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

2、社会大众缺失“食育”

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有许多值得现代人借鉴的地方,食疗保健文化和 膳食搭配文化益处多多。此外,糕点文化、粥文化、果蔬文化、酒文化等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不少情趣。这些宝贵遗产值得世代传承,并成为校园的优秀的食育教学内容。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着逐渐被淡化的倾向,人们对西餐的偏好日益明显,特别是大增畜禽肉类等高能量食物的食用量,而大幅度减少膳食纤维的食用量。推行“食育”势在必行,否则,我国几千年的优良饮食结构将会发生改变,极易引起全民性的健康问题,如严重的肥胖症等。就目前而言,政府领导下的“食育”推进工作仍有待完善。

3、家庭学校饮食意识缺失“食育”

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健康的饮食行为越来越多,缺乏健康的饮食知识和得体的饮食礼仪,有着越来越多年轻化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现代社会中,部分教师和家长不够关心学生的“饮食习惯”,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他们的“学习成绩”上。这是由于教师和家长缺乏与“食育”相关的健康饮食知识和“食育”意识,这导致了青少年的饮食认知和习惯产生了偏差,有研究显示,由于偏食、挑食,全国成年人超重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由此可见,合理的膳食模式、健全的人格培养急需提上教育的日程,“食育”推行亟待推广。[2]

四、改进饮食文化教育的措施与展望

在新时期,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进一步丰富饮食文化内涵,发挥高校饮食文化育人功能,迫切需要采取新的措施。

1、传承与弘扬饮食文化教育

约定而成的风俗习惯形成了礼仪,它代代传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广泛传播。不同礼仪的产生,来源于不同的社会条件、不同的时代背景,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体现着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所传承和创造的文化内涵。中国人对礼仪的追求早在古代就有所体现。“食礼”就是其中一类礼仪,它指的是人们在筛选、加工、食用食物的过程中的风俗习惯。如何有效弘扬我国的传统饮食文化?要求我们需要先深入地研究它的历史由来、实质内涵以及发展现状,然后将其与现代教育相融合。一味墨守成规绝不适合弘扬传统,我们应该做的是探究、发展、挖掘、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调整或摒弃不合理的内容,推动饮食文化的良性发展,助推整个人类社会的饮食文化进步。

2、依托新媒体搭建新平台

现今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被广泛使用。比如:开通官方微博、以及官微公众号,将其作为新媒体宣传阵地,发布最新饮食信息,与此同时,还可通过创建论坛或者交流群这样的平台,让大众在平台上畅所欲言,为饮食文化建设献计献策。另外,大众能够利用零散的时间浏览新媒体平台推送的信息,时刻提醒自己应当遵守饮食文化守则,如光盘行动、消灭浪费现象等,从而养成健康、文明的饮食习惯与礼仪。饮食单位更应面向大众群体,公开听取、采纳其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良和创新饮食品类。食品企业依靠新媒体平台,搭建与大众之间的沟通桥梁,能够便捷地掌握大众的饮食需求之动态。

3、开设饮食文化课程,推动文化交流

开设饮食文化课程,传递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饮食文化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正面思想的弘扬,教师要做的就是传播饮食文化内涵和底蕴。所以,在高校课堂中开展饮食文化教学是当下的趋势,可以开设饮食文化课程。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学生汇集于高校,甚至也有喜爱中国美食的外国留学生,课程的开设有利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弘扬以及与外来饮食文化的交流。由此看来,高校饮食文化课程的建设,有利于推动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中国饮食文化走向世界。

4、创新食品文化节等实践活动

高校饮食文化节欢迎大众观赏并亲自参与烹调美食,这一过程全面向学生展現饮食文化,是大学生饮食文化节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既丰富了学生的学校生活,也弘扬了饮食文化。华南理工大学连续多年举办饮食文化节,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参赛者们纷纷拿出来了自己精心烹调的拿手好菜,毫不吝啬地向食客呈现精湛的厨艺,教职工与学生的相处也融洽了许多。学生通过协助食堂厨师备菜备料,也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来之不易。由此可见,高校饮食文化节实践活动,是传播科学饮食知识的良好平台,也能有效推进饮食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3]

【参考文献】

[1] 刘安琪.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中西餐饮业的影响[M].才智,2018(01).

[2] 赵节昌.基于中国饮食文化的“食育”发展思考[M].农产品加工,2018(4).

[3] 林刚健.新时期高校饮食文化建设新探索[M].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12).

【作者简介】

吕 锐(1995—)女,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展望高校现状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