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舞的艺术特点研究

2019-12-23 07:26李明春
新一代 2019年23期
关键词:艺术特点传承

李明春

摘 要:巴渝舞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集体武舞,在我国舞蹈艺术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本文主要对巴渝舞的艺术特点进行具体分析,旨在进一步传承巴渝舞。同时,由于巴渝舞对土家族的音乐影响较为深远,因此,通过研究巴渝舞的艺术特点,使土家族音乐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巴渝舞;艺术特点;传承

引言

民族音乐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音乐中通常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众多民族音乐中,土家族音乐拥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其与巴族音乐密切相关。巴渝舞深受楚文化的影响,是汉高祖刘邦的钟爱舞蹈。当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并没有拒绝楚文化,甚至对楚文化不断继承和发扬,这就使得巴渝舞融入更多文化色彩,更有历史底蕴,同时具有与众不同的音乐美学。本文主要探讨巴族中的巴渝舞的音乐美学,以期对土家族音乐有更好的传承。

一、巴渝舞的起源和发展

据史料記载,巴族人起源于今川、陕间大巴山一带。到了西周,巴族人来到长江以北定居;春秋战国时期,巴族人被迫迁徙到今天的四川东部;公元前312年,巴国被秦国消灭。虽然巴国已经灭亡,但巴族人的巴渝舞却流传下来。巴渝舞是一种鼓舞士气的武舞,能够有效威慑强敌。到了汉代,巴渝舞经过有效的提炼后收入到燕乐百戏之中。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巴渝舞不断被人改编,从魏景初元年到咸宁元年,再到东晋桓玄将篡位,巴渝舞的经历可谓一波三折。到了宋代,巴渝舞的地位不断下降,并且不再出现在宫廷歌舞之中,而是流传到民间。也正是如此,巴渝舞被赋予更多的内涵,拥有更加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在民间,巴渝舞又被称为“渝儿舞”。在唐代,巴渝舞在巴州广为流传。时任梁州刺史李勉募中任职的唐代诗人韩弘(河南沁阳县人)在千山口所写《送巴州杨使君》诗中留下“万里歌钟相庆时,巴童声节渝儿舞”之诗句(《巴州志?艺文上》)。诗中“万里歌钟”指辽阔的巴州(古称野巴州)人民唱歌击锣鼓。该诗主要是杨使君来到巴州后会取得成绩,会得到巴州人民的爱戴与拥护,人民会跳着巴渝舞表达感激之情。

《薅草锣鼓》主要是由锣鼓伴奏,是典型的巴渝舞山歌。在巴渝舞中作为伴奏乐器的有锣和鼓,《薅草锣鼓》的伴奏正是源于此。在今天的巴渝地区,仍然流传着与之有关的文艺。在《巴州志?风俗篇》中,记载着古代人民集体劳动时所跳的舞蹈,“春田插秧,选歌郎二人击鼓鸣钲于陇上,曼声而歌,更唱迭合,丽丽可听”,可谓惟妙惟肖,其与巴渝舞实属一类。

舞者以鼓声为节拍,踏足而舞,展示出巴渝舞独特的风采。可将巴渝舞视作民间艺术的明珠,同时,土家摆手舞赋予巴渝舞以更多的生存机会。土家族拥有稳定的文化习俗,其文化生态环境相对稳定,这就使得土家族舞蹈充满勃勃生机。舞者通过土家摆手舞展示出巴渝舞的音乐美学,其淳朴、悠久的特质吸引着人们。

二、巴渝舞的艺术特点

巴渝舞是我国汉代西南地区非常富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舞蹈,历史悠久,在我国舞蹈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一)武舞

公元前10世纪,武舞正式诞生。武舞,顾名思义,是一种与战争有关的舞蹈。这种舞蹈主要是对战胜敌人的过程进行还原,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展示出胜利的心情。舞者通常手持兵器,向敌人炫耀实力,展示出强大的力量与辉煌战绩。舞曲主要包括《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安台本歌曲》、《行辞本歌曲》四章。巴渝舞曾受到汉高祖刘邦的高度认同和欣赏。

(二)集体舞蹈

由于巴人一度处境艰难,并长期受到楚国等强大国家的牵制,因此,巴族人内部十分团结,部族成员团结一心,守望相助。当遭遇外地入侵时,巴人会团结起来,手持兵器捍卫自己的部族权益。长期以来,巴族人团结有爱,互帮互助,这些珍贵的品质已经与整个民族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巴族人的舞蹈大多为集体舞蹈,在班固的《汉书?礼乐志》中记载城乡孔光与司空何武的奏疏就有所记录,其中“三十六人”可以说明巴渝舞是集体舞蹈。

(三)以鼓伴奏

汉代的舞蹈并没有独立的艺术形式,更多是以百戏为主。巴渝舞大多是以鼓伴奏,可将这一伴奏的鼓称之为“八仙鼓”。舞者需要跟随鼓的伴奏而有节奏的起舞,由于鼓点的节奏非常明显,舞者很容易把握这一节奏,并保证步调一致,动作舒展,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八仙鼓通常颇有气势,能够为舞蹈增光添彩。

(四)“线的艺术”

巴渝舞有多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的音乐各自有其规律与发展之路。在不断演变和传播的过程中,巴渝舞一直处于稳定的状态之中。音乐中所呈现的情感与个性,可用“线的艺术”来解释。这一类型的艺术所带来的美可通过音乐中的特别要素来体现,同时要有对细节良好的把握能力,以及敏锐的听觉。与之相比,欧洲传统音乐作品之美更多是通过某种体裁手法和结构来体现。巴渝舞曲“线的艺术”的单个音内涵丰富,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有些音高虽然会模糊和游离,但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才会展现出音乐的生机勃勃。除了单个音之外,一个乐句、小调或者某种节奏也会与欧洲传统音乐作品结构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具有更加独立的美感。据《后汉书》所证,土家摆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因此,以土家舞中的土家山歌为例,其高腔和丝弦分别是根据音色的特别性与唱段中的重点细节而命名,这充分体现出“线的艺术”之美。土家族音乐的节奏比较自由,其旋律中的每一个细节均处理得十分到位。土家族音乐中的音腔会受到音高、音色和力度的影响,而这也是“线的艺术”中美的价值体现。

因此,巴渝舞中的音色同样具有浓厚的“线的艺术”特征。从单个音来看,巴渝舞曲中的山歌、民歌和丝弦在演唱时有各自的方法,音色、气息运用的区别比较大。打击乐的打击方法也有所不同,如:击、绰、卜、散、按等各种音色意味的变化,使巴族打击乐的音响十分丰富。巴渝舞有很强的节奏,音乐铿锵有力,与之相比,巴渝舞常常与血雨腥风的战场相关,前面唱歌,后面跳舞,舞蹈风格刚猛有力。“剑弩齐列,戈矛为之始。进退疾鹰鹞,龙战而弱起。”“退若激,进若飞,五声协,八音谐。”巴渝舞拥有动人心魄的艺术表现力,每一次表演均有“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虚,建翠华之旗,树灵龟之鼓”的场面。巴渝舞音乐拥有自然流淌的情感与铿锵有力的气质,置身在音乐之中的人,不仅会有共鸣,还会与之共舞。

随着巴渝舞音乐的不断发展,人们越发感受到音色的重要性。首先,巴渝舞音乐的音色是个人情感的体现。人们通过音乐表达和抒发情感,就要利用不同的音色。第二,由于巴渝舞音乐的音色十分敏锐,这就对人们的听觉提出较高的要求。第三,巴渝舞音乐主要是源自世代口耳相传、口传心授,侧重实践,强调舞蹈、歌唱和演奏的整体之美。

三、巴渝舞的传承

每一种音乐形式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传承。音乐与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规律密切相关,当一种音乐可以与听众产生共鸣时,就可以自然而然激发人们的美感,这是音乐通过流动的音响和有组织的节奏所形成的艺术形象,唤起人们的情感,甚至使人们能够感同身受。

(一)传谱与记谱

巴渝舞与土家族音乐息息相關。据悉,土家族人在进行音乐的传谱时,主要是以口耳相传和口传心授等方式,作为传谱的主要手段。人们首先是通过耳朵听到音乐,因此口耳相传是一种简单、直接有效的方式。随着音乐的不断流动,音符的不断跳跃,采用口传心授进行传谱也很有效果。如果记谱方式并非口耳相传,则可以归纳到创作范畴。这种创作与欧洲音乐的创作还有一定的区别,通常,欧洲作曲家以总谱作为创作的作品。如果记谱以口耳相传为主,就必须考虑到不同乐派、不同人所拥有的不同理解。许多人并不理解巴族文字,为保证音乐顺利传承,巴族人在进行口耳相传时,一般会有其独特的标记和术语,从而保证演唱技巧与演奏技巧得到正确的继承与发扬。在巴渝舞曲中,丝弦对于高音采用符号表示,高、中、低音各自有符号;在节拍中,则利用中音符号对其进行划分。巴渝舞韵味独特,意境深远,之所以可以传承至今,与其传承人的音乐素养密切相关。

(二)阐释之独特性

在巴渝舞音乐中,有一项重要的特征是重视阐释。虽然记谱很重要,但记谱的目的在于记住关键内容,学习者和解读者会有许多想象的空间,因此,阐释更侧重于从情感和思想上传达音乐的真谛。音乐寄托着创作者的情感,听众对音乐拥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想法,这是音乐的魅力所在,也是巴渝舞的特色。通过对音乐的一次次解读,会使得音乐中许多隐晦的情感得以显现,使得音乐充满无限生机,形成其独特的美学。巴渝舞具有随性、自然的气息,这固然与其在民间成长、流传有关,然而,更多则是因为巴渝舞曲中所包含的行云流水之旋律能够使人感受到自由奔放的气息,这也是巴渝舞独特的美学特质。巴渝舞曲的阐释更多的强调对直觉的把握,可以调动人的所有感官,使人认真感知音乐。当创作和表演合二为一时,当构思与旋律界限不复存在时,音乐美学特质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使人们可以真实地释放个性。此时,人的身体与音乐音响关系更加密切,这种感觉已经超出单纯的听,因为所有感官已经被调动,人们能够充分接受音乐所带来的信息,身体随着音乐舞动。在表演中,人们会更加深刻体会到音乐的韵律之美。

土家族人经历口传时,大多是对经验信息的处理,传授者和学习者需共同参与其中。土家族音乐的学习与传播主要是以师徒相承、口传心授为主要方式。与欧洲音乐的“视唱练耳”体系有较大的区别。欧洲音乐重视理论,强调对曲调的认知。土家族音乐的传承与学习更加强调旋律的不可分割性,这就需要学习者通过良好的感性思维去接触、学习。

总之,巴渝舞音乐需要通过整体的音乐活动才能充分显示出其音乐的完整性。若是只用音乐运动形式来解释巴族音乐,则显得比较牵强。要传承巴渝舞音乐,就要将舞蹈、演唱、演奏进行有机结合。

结束语

巴渝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舞蹈种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自汉代开始,巴渝舞拥有辉煌的历史,唐代后逐步没落。在漫长的时光里,巴渝所呈现出的影响力比较持久,其鲜明的民族气息、深厚的文化底蕴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巴渝舞豪气冲天,气势磅礴,充分展现出古代巴族人的骁勇善战与团结友爱,巴渝舞所呈现出的音乐美学特质也展示巴族音乐的与众不同。作为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奇葩,巴渝舞使得土家民间舞蹈焕发出持久的活力。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为其营造更加优越的文化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项奇奇,孙德朝.文化分层理论下巴渝舞文化剖析研究[J].军事体育学报,2018,37(02):107-109.

[2]祁佳.巴渝舞初探[J].黄河之声,2017(12):116-117.

[3]王密.巴渝舞的发展过程探析[J].中华文化论坛,2017(04):167-170.

[4]胡帅,柳亚奇.川东北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符号:巴渝舞考[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35(04):77-80.

[5]孙亮亮.巴渝舞文化的异化与重构研究[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6,19(01):32-34+58.

[6]尹发艳.试论摆手舞与巴渝舞的关系[J].品牌(下半月),2014(08):85-86.

[7]宋瑾瑜.探源民俗文化之巴渝鼓舞[J].音乐时空,2014(06):104-105.

猜你喜欢
艺术特点传承
浅谈工笔女画家蒋采萍的绘画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浅谈《玫瑰三愿》的艺术特点和美学思想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河南筝曲《汉江韵》的艺术特点与演奏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