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习近平扶贫思想对外传播的必要性与着力点

2019-12-24 07:51侯晓素
新闻前哨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人权贫困人口攻坚

◎侯晓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提升至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做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述, 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又契合时代需求的减贫道路,形成了习近平扶贫思想。而引发国际社会对习近平扶贫思想的高度关注的, 是中国卓越的减贫成就。 自2012年以来,中国脱贫攻坚工作逐年提速,减贫成绩不断刷新纪录。 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660 万人, 累计减少8239 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 这不仅是中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还被前任世界银行行长金墉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一、有关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国际舆论认知

在国际社会看来,读懂了习近平扶贫思想,也就读懂了中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因此,积极探究习近平扶贫思想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转化成实践的,形成了有关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初步认识。

精神实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人口的“独特关怀”给国际社会留下深刻印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赴贫困地区考察, 反复在重要场合和重大会议中强调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 提出系列有关扶贫的重要论述,这些均在外媒报道中得到重点呈现。境外媒体认为, 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有着强大的思想理念支撑,还通过追溯分析发现,习近平总书记早年在农村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他浓厚的“扶贫情结”。 美国探索频道2017年推出纪录片《中国:习近平时代》,试图剖析中国领导人的治国方略, 节目认为中国的扶贫工作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英国《卫报》引述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王耀麟的分析称, 因为经历过农村的苦日子,所以习近平从心底里了解中国农民,知道他们想要什么。

实现路径是将扶贫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优先推进。 正如时任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在2018年改革开放与中国扶贫国际论坛期间所言, 中共高层强有力的政治支持是中国减贫的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将扶贫列为首要政治任务之一,将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进行战略布局, 是中国脱贫攻坚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九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并将精准脱贫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污染防治一起列为“三大攻坚战”,受到国际社会瞩目。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认为,减贫脱贫被习近平列为国内首要工作之列,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 英国《卫报》表示,习近平将打击贫困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之一。印度报业托拉斯指出,担任中国最高领导人以来,习近平一直将扶贫作为一项优先任务。

核心举措是推出“精准扶贫”战略提高脱贫实效。 国际社会认为,“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思路和方式的一大创新, 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脱贫攻坚工作能够取得突出成就的关键。 2013年以来,“精准扶贫”战略逐渐确立,扶贫对象由区域转向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被公认为目标定位更准确,扶贫举措更有针对性,脱贫效果更佳。

二、 外媒分析中国脱贫攻坚战决胜阶段面临的挑战

中国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冲刺阶段, 外媒认为,“最后一公里”虽短却面临异常艰巨的挑战,习近平扶贫思想能否继续指引中国脱贫攻坚工作完美收官备受关注。

要在2020年彻底消除绝对贫困时间紧迫。 过去六年中,中国以年均1300 余万人的速度推动农村贫困人口的减少,截至2018年底,中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仅剩1660 万,距离所承诺的脱贫目标仅剩“最后一公里”,但部分国际舆论对于中国能否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表示质疑。理由是减贫的最后阶段也是最艰巨的阶段, 虽然中国剩余贫困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但贫困程度更深, 且会夹杂着民族、宗教、文化等诸多复杂因素,脱贫难度更大。

实现“真脱贫”确保“不返贫”难度大。 在为中国减贫速度点赞的同时,国际社会也十分关心中国脱贫质量。对于中国能否实现高质量脱贫,外媒存在两个方面的担忧:一是称易地扶贫搬等举措难以保证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 从长远来看,已脱贫人口再次返贫的风险较大。加拿大《环球邮报》和法国《费加罗报》 等媒体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产业配套、工作安置与就业培训很难及时兑现;新移民的适应能力参差不齐,还有故土难离等观念,可能在新地区陷入新的生活困境。二是在完成脱贫“硬任务”的重压之下,地方官员中的“假脱贫”问题可能会加重。

中美经贸摩擦给中国扶贫工作带来新挑战。众所周知,在扶贫这个民生工程背后,离不开经济的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逐年大幅增加的中央财政支持,被外媒认为是中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的重要保障。 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界担忧在脱贫攻坚战关键时期扶贫资金投入会受到影响的声音开始出现。

三、对外阐释习近平扶贫思想的三大着力点

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内涵远比国际社会当前所理解的更为丰富和深刻,相关对外传播工作必须找准着力点,既要有效回应外界对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质疑, 又要利用习近平扶贫思想良好的国际舆论基础,回应有关中国的负面舆论,进一步改善中国国际形象。

着力阐释习近平扶贫思想攻坚克难的能力和 “严要求重实效”的特质,增强外界对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在冲刺的关键时期, 外媒指出我脱贫攻坚战面临的诸多问题与挑战,甚至将“中国在2020年告别绝对贫困”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外界现在的不信任很可能成为我宣布打赢脱贫攻坚战时的质疑,因此,让外界相信习近平扶贫思想足以破解相关难题很有必要。首先,要展现中央领导集体对于脱贫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以及在任何国外内形势下工作重心都不会偏离脱贫工作的坚定态度。其次,要系统介绍我在脱贫攻坚战最后阶段的行动规划, 重点要介绍我是如何破解各类贫困“疑难杂症”、如何整治扶贫领域的腐败和弄虚作假问题的。再次,要阶段性地反映我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进展, 或给出详实的数据, 或提供生动的案例,还可以借嘴说话,支持有意愿的境外媒体以海外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中国减贫故事。

着力阐释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终极目标是共建 “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注重从全人类的角度考量扶贫工作,以共建“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终极目标。 近年来,在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贫困治理,为推动全球减贫事业、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向贫困国家提供资金和物资援助。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以联合国“2030 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契机,通过国际组织“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脱贫。二是开展国际减贫合作。 [1]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合作论坛、中国—拉共体论坛、中国-南亚合作论坛等平台,开展国家间减贫交流与合作,为贫困国家和地区提供支持。三是积极分享自身减贫知识和经验。鉴于国际社会认为中国减贫是“全球最佳范例”和“教科书般的案例”,值得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中国通过中国扶贫国际论坛、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等多种平台分享中国减贫案例、贡献中国减贫方案。对于中国所做的这些努力和贡献,境外媒体很少提及,因此,这应该成为我们对外传播工作的重点。

着力从保障公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角度阐释习近平思想,驳斥美西方对我人权的抹黑。 长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持续在人权领域对我进行施压和抹黑, 严重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面对西方领导人咄咄逼人的追问,我们不想说、不会说、不敢说,中美人权对话经常变成了美国对中国的人权训话。 [2]除了中西方对人权概念的界定存在严重差异,导致双方沟通不畅之外,造成中西方在人权议题上话语失衡的重要原因是, 中国未能很好地展现为尊重和保障人权所做的努力以及取得的进展。前些年我们提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权首先是生存权发展权,这个理论上的突破为中国在人权领域对外宣传和对外交流赢得了主动。[3]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和丰硕成果有目共睹,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肯定和广泛赞誉, 这是中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有力证明,也是回击西方人权指控的绝佳案例。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对外阐释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实质是实现贫困人口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猜你喜欢
人权贫困人口攻坚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论社会组织的人权价值
论人权的三个化身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