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成效、问题与解决路径

2019-12-25 01:17苏毅
西部学刊 2019年15期
关键词:解决路径

苏毅

摘要: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是陕西破解自身经济发展慢,加快科技与经济双融合双促动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通过“一中心、一基地”建设、运行西安科技大市场、合作共建科技创新港、成立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实施科技统筹专项等举措,陕西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问题仍然存在,主要有:科技基础资源统筹共建共享与技术成果产权服务力度不够,科技研发与应用转化仍然不相适应,科技资源的分割与封闭局面依然存在,面向全省市场主体及地方企业的服务不够。对此,提出了发挥政府与市场效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科技资源管理与统筹的制度法规,构建科研与转化的新体制新机制,提升科技资源对全省市场创新主体与地方企业产业的服务效果等解决问题的路径。

关键词:科技资源;统筹改革;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G32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5-0136-05

一、陕西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举措成效

陕西科技资源富集,但经济发展较滞后,科技实力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至2017年底,全省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171家、高等院校108所、国家级重点学科126个,“两院院士”67人、科技工作人员27.5万人;全社会研发投入支出419.56亿元,占GDP比重2.19%,居中西部第一;国际科技论文总量达到15112篇,居全国第六,国际论文10年累计被引用篇数82060篇,居全国第八。2017年陕西获发明专利8774件,位居全国各省第十;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922.55亿元,位居全国第四;获国家科技成果奖36项,占授奖总数的13.28%[1]。此外,陕西军工技术实力雄厚,在航空航天、核、电子、船舶、兵器领域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全省各开发区及产业基地基础好、技术要素集聚度高,为科技创新、人才创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陕西虽然科技资源富集,但资源分散,相互分割,难以共享,产学研用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加之社会领域内各科技主体间合作不紧密等,造成科研资源存量高、经济发展水平低。上述难题如何破解?关键是要高效统筹科技资源,以公共领域中科技资源的共享和合作为基础,以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为目标,从而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的引领支撑作用[2],推动陕西快速可持续发展,带动西北特别是毗邻地区的发展。

2009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要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统筹军民科技互动发展,促进科教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2010年12月,陕西省委省政府通过《关于加快关中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的主要任务和主要内容。2014年初,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的陕西西咸新区,也提出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新兴产业集聚区的目标定位。2018年2月获国务院批复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也将“加快人口、资本、科技等发展要素集聚,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作为推动城市群发展的着力点之一。

关天经济区、西咸新区、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战略的获批与实施,为陕西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加快技术资源要素聚集,推动科技创新创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广阔的舞台,为陕西实现追赶超越提供了战略支撑。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陕西统筹科技资源改革采取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推进“一中心、一基地”建设

“一中心”即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一基地”即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一中心、一基地”是陕西落实相关战略发展规划,统筹集聚科技资源要素,推动科技创新创业和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抓手,也是实施和推进科技资源统筹改革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1.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

2008年11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该中心于2012年9月正式建成并对外开展服务,搭建起了资源、研发、成果、金融、咨询等五大综合服务平台,以及围绕大型仪器设备、基础研发条件、科技文献数据、技术试驗检测、自然科技资源、成果转移转化、金融支持服务、技术咨询指导、科技创新创业、技术合作交流等方面建成了十二个开展相关科技服务的子系统,实现了科技资源要素的统筹集成和高效服务;建立了物权分离、竞争择优、补贴奖励、滚动支持、免税激励五种机制,成立了技术转移、科技评估、成果交易、科技金融四大技术服务中心;建成了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科技资源服务网络,构建了陕西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陕西省科技文献与科学数据、陕西省自然科技资源三大共享平台。截止2017年底,大型仪器协作用券服务机构达到556家,入网仪器近万台套,自然科技资源平台保存动物品系达35个,提供试验动物55万余只,仅2017年就完成企业委托动物试验1500余项,培训动物实验技术从业人员1500人次[1]。

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在推进资源统筹与协作共享的同时,加快了全省资源统筹市县分中心的建设步伐。除西安外,全省各地级市及部分县市、开发区已建成或在建资源统筹分中心,并面向本地开展技术资源要素的集聚与统筹,合作共享与服务。

2.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

2011年,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成立。该基地由西咸新区与西安高新区联合共建,主要围绕科技资源协作共享共用、科技产业企业培育孵化、技术成果拍卖交易、成果成就展览展示、综合科技服务等五大方面展开,探索和实践科技资源统筹改革的新模式、新路径与新方法。

近几年来,西安科技统筹基地加快与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在科技资源集聚、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孵化培育、主导产业聚集、创新动能挖掘等方面成效明显,探索形成了“研发、中试、孵化、交易”的产业发展模式,实践并构建了“联盟+中心+创新体+创新园”的发展新体系:一是联合西安相关高校成立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联盟,构建创新型科技资源统筹平台,推动技术成果交易转化。二是通过国外技术转移、离岸培育孵化、生产资本投入和国内产业开发等形式,建设人才离岸创新中心、国际转移孵化基地和国际研发平台,引入国外先进的技术研发资源和人才创新团队,形成国际科技资源统集聚区。三是完善优化科技创新体系与发展环境,将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培育孵化与创新创业有机结合,在全国率先创建了“科转孵化创新体”。四是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和发展机遇,2014年中俄丝路科技创新园完成签约,2018年中俄丝路科技园中方园区及俄方园区分别在中国西安科技统筹基地与俄罗斯莫斯科成立。双方园区以项目合作为桥梁,通过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企业孵化培育和产业化,推进双方企业在对方的技术投资与合作,实现互利。至2018年底,中俄机器人合作项目、俄方立德集团、海洋实验室等已在丝路科技园中方园区落地;此外,丝路园还推动了延长、西电宝光等陕西企业集团在俄方园区的建设或投资,为双方园区密切的科技产业合作进行了探索实践。

(二)启动运行西安科技大市场

2011年4月,作为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的重大项目——西安科技大市场建成并启动运行。主要面向社会各行业领域市场主体及需求方提供仪器设备共享、成果拍卖交易、技术转移转化、创新创业人才、知识产权服务、科技政策咨询等各类科技服务。据统计,2017年西安科技大市场推动全市技术交易额突破809亿元;累计吸纳入库大型仪器设备共12497台(套);累计培养政策联络员6510名,帮助企业落实政策减免税收累计超过137.6亿元;累计加盟科技服务机构621家;累计举办财税政策、知识产权培训及产学研交流活动2443场次,超过24万人次参与。此外,2014年西安科技大市场等12家技术转移机构联合成立国内首个技术经理人社团组织——西安技术经理人协会。在新模式的推动下,技术以及专利的使用率提高到了50%左右。目前已发展技术经理人单位会员67家,个人会员231人,认定技术经理人157名,认证技术经理人机构53家。西安科技大市场已成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推动地区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和主要方式之一。

(三)合作共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是陕西省与教育部共建,西咸新区和西安交通大学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创新驱动及关中平原城市群三大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主要解决产学研合作“两张皮”的问题,解决自主原始创新难的问题。创新港围绕科研、教育、转孵化、综合服务四大板块,设立理、工、医、社科四大方向23个研究院和超过100家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创新办学模式,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整合内外部科技资源,拓展技术创新途径,搭建创新成果合作转移的平台;探索创造产学研用互促互动、创新成果有效转移转化的新机制、新模式,建设成为陕西科技资源统筹的示范区。创新港2017年2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科研、教育办公主体建设,2019年9月达到入驻标准[3]。

(四)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为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推动产学研用结合,提升产业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并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研究院所、社会科技机构等,在一定发展目标、合作机制下,形成的一种适应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联合组织。陕西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认定工作始于2011年,在制定联盟创建办法基础上,从2012年至2017年,六年时间共认定建设了43家产业技术联盟,涉及农业与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机械加工、能源、3D打印、大数据等行业领域,涵盖了全省各大区域主导优势产业[4]。以农业领域的种业产业联盟为例,2014年以来该联盟审定的玉米、小麦、大豆、油菜新品种、新品系40多个,其中,油菜品种“陕油28”因丰产性、抗病性、含油率表现突出,且适合机种机收,已在江苏、安徽、湖北、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得到推广;玉米新品种“陕单609”,综合性状优良,高产且适应性强,已在西北地区广泛推广种植;小麦品种“西农979”因抗性适应性强,品质优,成为黄淮地区的主栽品种之一,年种植面积1500万亩。2014年成立的3D打印产业联盟,统筹全省产业创新研发资源,加速了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了行业的发展壮大;至2017年底,联盟单位由起初的32家发展到84家,组建的西安增材制造研究院被认定为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形成了包括卢秉恒、王华明两位院士在内的80多人的技术创新团队;构建了“需求——研发——孵化推广”的产业开发模式;在航空航天、生物医学、汽车制造等重点应用领域开展了3D打印研究、示范和推广等工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了产业间的协同创新和技术的研发应用,加速了成果的转移转化,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五)实施科技统筹创新专项工程

以大项目为牵引,引导科技资源、技术研发活动向企业聚集,是推动科技资源统筹的创新举措和重要途径。为此,“十二五”期间陕西省科技厅启动实施科技统筹创新工程。下达重大项目77项,涉及能源、资源、材料等10个领域;财政科技经费投入7.7亿元,平均每个项目支持经费达1000万元;参与科研人员8400人,平均每个项目参与人员109人;项目实施中,有144人取得博士学位,535人取得硕士学位;累计申请专利927件,授权专利514件(发明专利授权221项),取得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装置362项,制定各类技术标准367项,发表科技论文1320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省级科技奖50项;累计实现新增产值407.18亿元,销售收入490.56亿元,净利润45.52亿元,实缴税金44.51亿元,累计增加就业3.8万人。项目单位依托重大项目,争取国家各类科技计划63项,实施经费总额达207亿元,撬动了社会资金的流动和投入,推动了科技统筹工作的快速发展[5]。

(六)统筹科技与金融试点改革

陜西科技管理部门积极开展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通过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群、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探索财政科技投入的新机制、新模式。引导商业银行设立专业科技支行、设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全省科技支行已发展到18家,各科技支行推出面向中小科技企业的创新型贷款品种50种,为中小科技企业开展企业孵化、法律、证券、财务、上市等专业化服务;搭建科技金融专业化服务平台,建立拟上市后备企业库,指导各地市开展科技金融结合试点。与西安银行、平安银行西安分行、华夏银行西安分行等合作,推出了“科易融”“平安科创贷”“利科贷”;成立西交科创基金、陕西西科天使基金等金融机构,开展科技创业企业孵化培育,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股权保险,支持重点产业研发,鼓励科研人员技术成果参股入股,确保分红与收益,加速成果转化,形成“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

(七)推进科研院所改革,提升研发创新能力

全省原有省属科研院所47家,其中技术开发类19家,社会公益类28家,分属不同行业领域。至2017年底,已转制的19家科研院所经过体制机制创新,建成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共23个,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建有国家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站)4个,省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站)15个,科技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四)省级科技资源面向地方企业产业的支持服务不够

陕西统筹科技资源改革虽然取得较大进展,但面向地方企业产业的支持服务不够。西安集中了陕西80%以上的科技资源,导致陕西各地科技研发与技术资源十分匮乏。虽然各地市已建立起市级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产业研究院、各类孵化器等,但当地的科技资源现状使其技术创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活动依旧很弱,需要陕西西安这个“资源强极赋予能量”,在科技资源服务、科技研发、成果对接输送与转化方面施加外力,服务地方企业产业。而这恰恰又是目前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的薄弱环节。

三、推进科技资源统筹改革应把握的重点

(一)发挥政府职能与市场效用,实现科技资源优化配置

政府作为科技资源统筹共建共享的倡导者、实施者与推动者,政府职能的发挥十分重要。一是政府对于公益性、服务性、非营利性的以及为实现社会公共目标的科技资源,企业因投资收益率低而不愿进入,政府作为主要建设者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科技基础资源的统筹共建共享即是如此。政府应持续加大科技财政经费投入,将全省各主要高校、科研院所、大型科技企业集团,以及军工单位的科技文献数据、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基础条件平台等进行统筹,整理纳入到科技基础资源共用共享服务系统。二是政府作为科技政策制定者和科技服务者,开放宽松的科技政策环境、便捷高效的政府服务,也是促进科技资源流动共享与合理配置的重要因素。在市场可进入或参与科技资源配置的领域,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建立权责利益联结分配机制,加速科技资源要素在科研单位、技术中介、公司企业的高速流动与高效利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完善科技资源管理与统筹的制度法规

首先,要完善科技资源管理制度。目前,陕西科技资源条块分隔与不同行政隶属的局面未能有效破解,严重影响了科技资源的统筹共建。一是要努力打破科技资源的“分隔”。对于央地分隔、军民分属问题,省级政府部门除加强对各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外,应通过构建一个科技资源市场化服务系统,为资源提供方给予租赁费或年费,并收取使用者费用,来达到科技资源的有效统筹和利用。对于隶属省级不同行业部门的科技资源,应充分发挥省级政府的组织管理职能,由其牵头,通过建立省级行业部门科技资源与研发协作平台,加大对行业资源的统筹力度,将全省各行业科技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的科技资源、科研项目、科技經费、技术人才进行统筹,并在平台的监督和管理下,由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合理统一安排,高效配置和使用。二是要着力解决军民科技资源统筹融合问题。当前军民统筹融合的瓶颈在于军转民,军工科技成果资源如何快速服务地方发展的问题。这需要打破行业壁垒,完善军民结合管理体制,加快军民资源重组和快速流动。对于涉密技术成果,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执行;对于可转为民用的,简化军队审签流程,并通过确定技术受让主、客体,以及明确产权受纳双方利责,加快军转民步伐;对可军可民及部分涉密的,在有关方作出全面评估后,可将不涉密及可转让的技术成果资源,向民用转化。

其次,要逐步完善科技资源统筹体制机制。一是要明确科技资源的归属权,在此基础上可将资源归属权与经营权分开,在约定合作双方权、责、利的基础上,将加快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使用。二是要加强技术成果产权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技术成果产权的使用和开发,要在确保所有权者利益的前提下,按照双方或多方约定的使用范围、服务对象、受让年限、行业保密等进行,确保科技资源流动的合理合规。

(三)构建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的新体制新机制

当前,科技研发与市场需求、产业发展相脱节的问题依然存在,成为统筹技术成果资源应用转化的一个制约瓶颈。要破解这个瓶颈,就必需改变已有的制度体系,强化企业、市场、科研单位三者主体功能的发挥以及之间的协同与配合,构建研发与转化的新体制新机制。一是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体系的构建。支持和鼓励企业建立研发试验中心、成果转化平台、技术人才团队等,提高自身科研实力,加快对现有技术成果的引入吸收和转化。二是充分发挥市场对科研方向、技术攻关领域、要素定价、各创新主体协作、资源要素统筹配置的导向作用,通过健全成果转化机制,探索实践产权转让合作、技术成果质押融资贷款及资本运作的市场化新机制新模式,来加强市场对科技资源、科学研发的配置与导向[7]。三是改革和完善科研单位技术人员绩效考核与职称评审制度。科研单位技术人员考核与职称评定,要改变以项目成果论文为核心权重的评价指标体系,充分考虑技术人员在科学研究、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市场开发方面所做出的工作和成效,作为人员考评的重要指标。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研究人员面向市场和产业需求,开展科技研发,并鼓励人员以各种形式创办、领办、技术入股、股金注入等参与市场化开发。

(四)提升科技资源对全省市场创新主体与地方企业产业的服务效果

一是在高效统筹全省科技资源、完善省级资源服务系统的同时,通过制定相关科技政策,并利用市场机制,鼓励和引导科技资源提供者、专业服务机构、科技中介等个人和组织,面向全省创新主体及地方产业企业需求,开展科技成果资源双向合作,加快资源的流通和利用。二是加强陕西省、西安市与各地市的联动,推进校地合作、企地对接,在地市构建跨区域、多主体的企业研发分中心、校地产业研究分院及有关合作平台等,吸纳并引入全省科技成果及研发资源,满足地方科技资源需求。三是加速全省优势科技资源向地方企业产业的流动渗透,引导企业通过吸纳技术人才资源,建立研发中心、试验平台、产业孵化器等,提高企业自身科技发展水平。

四、结语

陕西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破解自身科技资源与经济实力不匹配不相适应的问题,加速“资源—科研—转化—产业—经济”的步伐,实现陕西经济的“追赶超越”。当前,陕西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工作难度更大、任务更重,要站在全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加快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实践、主动作为,创新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工作的方法、机制、手段和模式,调动社会各科技主体融入到科技资源要素集聚统筹、开放共享、研发协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路径上来,推动科研、产业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陕西省科学技术厅.陕西科技年鉴[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2]贾钢涛,赵玮.构建西安科技资源统筹体系的思考[J].西部学刊,2013(11).

[3]史俊斌.科技创新港:创新驱动“引擎”全球科教高地[N].科技日报,2017-02-23.

[4]陕西省科学技术厅.陕西科技年鉴[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2017.

[5]张永军.建设科技强省  陕西独具优势[J].西部大开发, 2016(9).

[6]杨忠泰.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探索的重点[J].科技管理研究,2011(20).

[7]刘鸿明.大区域发展战略下西安统筹科技资源的路径选择[J].改革与战略,2014(9).

猜你喜欢
解决路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有效路径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困境及解决路径
数字版权管理与合理使用权利冲突的解决路径
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及其解决路径研究
高中语文散文审美性阅读的困境及解决路径
上海港外资邮轮物资供给模式创新探索
女性法律权益保护现状探究
纪录片产业媒介融合实践问题审视和解决路径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制约因素与化解路径
区域生态环境法治化治理障碍及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