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父亲参与开国大阅兵

2019-12-26 16:53刘善文
中外文摘 2019年24期
关键词:报头开国大典天安门广场

□ 刘善文

在我的书柜里,有一份1949年10月2日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人民日报》,这是父亲的遗物。当时,父亲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军第199师的一员,有幸参加了开国大典阅兵式,特意保留了当天的这份报纸。

1948年3月,刚刚年满17岁的父亲从太行山革命老区河北阜平县入伍参加革命,开始随部队南征北战。1949年3月,父亲所在部队刚参加完解放太原的战役,调防天津塘沽不久,就接到了参加开国大典阅兵式的任务。父亲说:“可能由于还不太平的原因,许多部队都还在外驻防,我们是唯一代表全部陆军参加检阅的师。”

当时只有18岁的父亲根本不知道什么叫阅兵。“我们的部队里除了一些老兵还能掌握点基本的队列知识,其他人连标准的稍息立正都不会,部队素质参差不齐,思想纪律各方面都没底”。虽然开国大典的具体时间迟迟没有定下,但接到任务时首长反复强调要在一个月左右时间里把队列练好,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大喜日子里把这第一炮打响打漂亮。

当时,全国还没有完全解放,经济上很贫穷。参加开国大典的受阅部队,就居住在帐篷里,伙食也很不好,条件很艰苦。“当时的艰苦程度我现在还记得,感觉比上战场打仗都苦。”父亲回忆道。由于战士们普遍没有什么基础,训练开始阶段,训练场上净是此起彼伏的训斥声、呼喊声,当然也有一阵阵的哄笑声。父亲说,部队当时也没有统一的队列条例,训练的时候是边摸索边调整。

“从稍息、立正、齐步走开始练,一开始队伍里面什么样式都有,看上去很不整齐,后来定了个统一的标准,每步步幅75厘米”。除了队列,持枪姿势也是调整了多次。当时部队武器配备也是各式各样的。经过多次调整,在阅兵前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才最终确定下持枪姿势。

阅兵期间正是北京最热的时候,那个时候物资也比较匮乏。高强度的训练下,不少指战员晕倒在训练场上。另外,受战时条件所限,战士们的军装也不统一,不仅款式不同颜色也是各异,多数指战员的军装都是打着补丁。为了尽量保持统一,方队尽量调换颜色一致的军装,部队还专门给他们调来一批钢盔,最后总算像个样子了。

父亲回忆,尽管条件苦、时间紧、任务重,但所有指战员积极性异常高涨。白天练不够晚上接着练,脚上起了泡挑破接着练,脖子晒脱了皮,撕下来接着练。

1949年9月30日晚,连队接到了参加阅兵的通知。10月1日凌晨三四点钟,战士们跑步到达天安门东侧的东长安街待命。那天,父亲和战友都穿上了带有铁钉子的“翻毛皮鞋”,手握从国民党部队缴获来的轻机枪,精神抖擞地准备接受毛主席、党中央的检阅。

天亮以后,群众队伍开始入场,有的拿着红旗,有的拿着红灯笼,从四面八方涌向天安门广场,他们中间有工人、农民,还有学生。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阅兵仪式终于开始。此时天安门广场已是人山人海。已经站了10余小时的战士们一扫疲惫,个个精神饱满地走上了长安街。“我隐约听到了喇叭里传出了毛主席的声音,广场上一下就沸腾了”。讲完话后,阅兵开始了。朱总司令和聂荣臻将军同乘汽车,检阅了受阅部队。然后,受阅部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向西,通过天安门,接受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检阅!父亲说,短短几分钟,他所在方队走过天安门,在扭头敬礼的一刹那,看见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虽然距离比较远,看起来有点模糊,但是他认得出是毛主席在向他们招手,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特别激动。

这期《人民日报》,四开六版,限于当时的印刷条件,为黑白印刷。按当时报纸惯用形式,文字为竖排繁体,仅有图片说明是横文,也是从右向左排列。由毛主席亲笔题写的报头“人民日报”四个潇洒飘逸的大字在报纸的正上方。头版报头右侧刊登了毛主席宣读人民政府公告的照片,左侧是朱德总司令阅兵的照片。

头版标题是“首都三十万人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庆祝典礼(引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主题),朱总司令检阅海陆空军宣读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副题)”。版面中央还刊发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迎风飘扬的图片。

猜你喜欢
报头开国大典天安门广场
吉林一号视频07星天安门广场影像图
难忘庆祝开国大典隆重演出
城市党报报头:政治与艺术的平衡
1949,开国大典阅兵
保卫开国大典
胜利日大阅兵
淡妆浓抹总相宜
——对中国晚报报头变化的研究与欣赏
IP语音报头压缩设计与实现
开国大典阅兵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