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骶尾部畸胎瘤影像表现分析

2019-12-26 06:07蔡甜娜胡栋梁通讯作者
医药前沿 2019年34期
关键词:成熟性畸胎瘤尾部

蔡甜娜 胡栋梁(通讯作者)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江苏 苏州 215000)

骶尾部畸胎瘤是位于骶骨、尾骨前方或侧方的肿瘤,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为提高诊疗水平,现将我院2015年5月-2018年1月经病理证实的18例骶尾部畸胎瘤影像学表现进行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畸胎瘤患者中,女13例,男5例,年龄在0天~5岁之间,其中新生儿8例。在本组18例病例中13例仅表现为骶尾部肿块,3例为大小便不畅入院,1例为骶尾部畸胎瘤术后4年发现骶尾部瘘管再次入院,1例为宫内起病,孕5月产检发现胎儿腹部包块,孕34周因母亲胎膜早破娩出,拟腹部包块收住入院。

1.2 检查方法

18例均采用MR扫描,其中7例进行CT扫描后进一步作MR扫描,CT检查采用SIEMENS 64排行轴位平扫,层厚为3mm。MR检查采用SIEMENS 0.35T或GE 3.0T行常规矢状位T1WI、T2WI,冠状位T1WI、T2WI,轴位T2WI及脂肪抑制像。

2.结果

2.1 临床分型

本组18例畸胎瘤均行手术治疗,根据Altman分型,Ⅰ型肿瘤大部分位于骶尾骨后方,少部分位于骶前,Ⅰ型有8例;Ⅱ型肿瘤大部分位于盆腔内,小部分位于盆腔外,Ⅱ型有6例;Ⅲ型肿瘤主要在盆腔,上可达腹部,Ⅲ型有2例;Ⅳ型肿瘤完全位于骶前,Ⅳ型有2例。

2.2 影像表现

肿瘤最大径≤5cm有9例,5~10cm有7例,>10cm有2例,均为囊实性肿块,其中6例以实性成分为主。16例成熟性畸胎瘤中11例以囊性成分为主(图1a~1d),CT上表现为主要表现为不规则液性低密度区,CT在5~30HU之间,内有分隔或呈多囊样,周围见低密度脂肪影、软组织密度影或高密度钙化影,MR上表现为囊状长T1长T2信号,分隔、囊壁及软组织成分呈等或稍低信号,脂肪成分呈短T1长T2信号,在STIR上呈低信号,钙化在T1及T2像上均为低信号,增强扫描分隔、囊壁或实性部分轻度强化;5例以脂肪成分为主(图2a~2d),CT主要表现为更低密度影,CT在-20~-100HU之间,内见散在絮片状软组织密度影及囊状液性密度影,MR上以短T1长T2信号为主。2例未成熟性畸胎瘤(图3a~3d)表现为实性成分为主的巨大肿块,内可见多发囊性成分,T1WI为混杂等低信号,T2WI内可见囊性高信号,同时伴有脊髓圆锥膨大、位置偏低。18例畸胎瘤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肿块体积较大者可见周围组织器官推压移位。

图1 a、1b、1c成熟畸胎瘤,以囊性成分为主,1a为T1WI,主要表现为一囊状低信号影及絮状稍高信号,1b为T2WI,主要表现为一囊状高信号,周边可见不规则稍高信号,1c为压脂像,囊状高信号旁的脂肪信号被压低。图2a、2b、2c成熟性畸胎瘤,以脂肪成分为主,2a为轴位CT,表现为混杂密度,以脂肪密度为主,内可见絮片状稍高软组织密度及液性低密度,2b为T1WI,主要表现为高信号,2c为压脂像,主要为低信号。图3a、3b、3c未成熟性畸胎瘤,以实性成分为主,3a为T1WI,表现为巨大混杂等低信号肿块,3b为T2WI,表现为片状等信号及囊状高信号影,3c为压脂像,只有少部分区域脂肪信号减低。

3.讨论

畸胎瘤是由三个原始胚层的胚芽细胞发育而来,这些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参与性腺(卵巢、睾丸)的形成,而如果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可移行到性腺外或在性腺残留堆积,继而分化发育可产生无性细胞瘤(卵巢)、精原细胞瘤(睾丸)、畸胎瘤、绒毛膜癌、内胚窦瘤、卵黄囊瘤。性腺外生殖细胞瘤最常见的部位即为骶尾部,且以畸胎瘤最为多见,其次是前纵膈、颅内、腹膜后、颈部、腹部和阴道[1,2]。经近年研究表明畸胎瘤发病还与基因及环境因素刺激有关,尤其是在妊娠期,与胎儿在母体内的环境有着重要关系[3,4]。骶尾部畸胎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新生儿及婴幼儿多见,本组病例中发病年龄在0天~5岁,且女性患儿多于男性,男女比约为1:4[5]。

骶尾部畸胎瘤典型的表现就是囊性、实性、脂肪、钙化、骨化等多种不同的成分。CT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能清晰显示肿瘤组织中各成分的密度差异。在CT上囊性成分表现为水样低密度区或稍高于水样密度区,脂肪成分表现为极低密度,CT多在-20~-80HU之间,实性成分多为软组织密度,表现为囊壁的局部增厚或像囊腔内突出的结节影,钙化、牙齿、骨化等表现为点状或结节状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或囊壁稍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CT在辨别小钙化及骨化影上有着明显的优势。MR为多参数扫描,囊性成分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脂肪成分T1WI、T2WI均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像呈低信号,骨骼、牙齿及钙化在T1WI、T2WI上均呈低信号,其他软组织成分T1WI上与脊髓信号相似,T2WI上则稍高于脊髓信号,增强扫描与CT相同,实性部分及囊壁强化。成熟性畸胎瘤多以囊性成分为主,有完整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内多可见脂肪、钙化、骨化等成分,囊壁结节多见,内信号多样,部分成熟性畸胎瘤可以脂肪成分为主。未成熟性畸胎瘤多以实性成分为主,生长迅速,肿瘤体积较大,坏死、出血较多见,肿瘤内脂肪、骨化成分含量较少。在本组病例中未成熟性畸胎瘤体积明显较成熟性畸胎瘤大,这与Tapper D 等[6]在对畸胎瘤的研究中是一致的。

骶尾部畸胎瘤在小儿肿瘤中发生率较低,但以小儿发病为主,发病高峰在新生儿婴儿期,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下降。骶尾部畸胎瘤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发现肿瘤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腰骶部的影像学检查是诊断骶尾部畸胎瘤的最佳方法,CT可清晰显示肿瘤内各种成分的密度差异,囊性成分表现为水样低密度,实性成分表现为软组织密度,骨性成分及钙化表现为高密度,有助于对肿瘤的定性分析;MR可更好的显示肿瘤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通过多参数扫描,可区分肿瘤内各种成分[7]。将二者结合,可更清晰的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位置、成分、血供及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对临床手术及预后评估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成熟性畸胎瘤尾部
船舶尾部响应特性试验与计算
超声及磁共振诊断骶尾部藏毛窦1例
儿童巨大胸腺增生误诊畸胎瘤1例
行政诉讼成熟性原则在我国法院的实践——基于最高人民法院第69号指导案例和132份裁判文书的分析
单孔或三孔腹腔镜下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剥除术对生育能力的影响比较
MRI在卵巢成熟性畸胎瘤中的诊断价值
成人成熟型睾丸畸胎瘤1例
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分析“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弯式尾部接头注塑模具设计
GFRα-1在儿童未成熟畸胎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