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

2019-12-26 07:07亢金龙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9年35期
关键词:瞿秋白琳达

亢金龙

【实用素材一】

瞿秋白:

一名共产党员的特殊气质

1935年6月18日,清唱《国际歌》后,他直面枪口,微笑饮弹,年仅36岁。他的遗体被草草入殓,葬于荒岭之中,与之相伴的唯有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与信仰和对革命事业的不舍与眷恋。他是瞿秋白——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国际歌》的中文译者。

1935年初夏的一天,蒋介石召集官员商议如何处置瞿秋白。戴季陶叫嚣道:“此人赤化了千万青年,这样的人不杀,杀谁?”6月18日早8时,一则电令传到瞿秋白手中:着即将瞿就地处决。面对处决书的瞿秋白面色不改,从容淡定。“人之公余稍憩,为小快乐;夜间安眠,是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我们共产党人的哲学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刑前,瞿秋白用俄语轻声哼唱自己翻译过的《国际歌》,走上公园讲台,开始了最后的演说。他坚信,这个理想迟早一定要实现,中国共产党一定会取得最终胜利。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瞿秋白最早深入那里进行考察,实事求是地向中国人民介绍革命后的情况。从书生到领袖,瞿秋白走过了短暂却沉甸甸的一生。在短暂的36个春秋里,他以“犬耕”精神,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战斗不止。这就是共产党员的特殊气质。

【多维品读】

1.坚守理想。共产党员瞿秋白信念坚定心中始终坚守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始终有坚定的方向,哪怕是面对死亡,瞿秋白也是那么从容镇定,视死如归。

2.实践出真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瞿秋白对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考察,全面而深入,他是一位实践者,用真知为中国的劳苦大众寻找光明之路。

3.责任与担当。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瞿秋白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出生入死,无私奉献,体现的正是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

【适用话题】追逐理想;奋斗的青春;生命的光芒……

【实用素材二】

“做一个好人”还不够

10年前,我大姐琳达创办了自己的家政公司,最初的雇员只有两个人:她的闺中密友和我二姐。随着时间的推移,琳达又陆续聘用了不少职员,这些职员无一例外都是亲友推荐的,琳达决心要打造一个弥漫着温馨亲情的公司,所以,尽管公司在高峰期职员一度超过30人,琳达既没有构建适于公司发展的组织结构,也没有制订约束员工的各项规章制度。

在公司濒临倒闭之际,琳达请来了职业经理人汤姆,请他帮助寻找公司经营不善的原因。汤姆经过一番调查后发现,一直以来,红包和奖金都是以跟随了她多长时间、忠实程度以及友情深浅为标准的,而不是工作上的表现。对于亲近的员工,诸如家里装修、带宠物看兽医、朋友造访这类私事,琳达总是慷慨地准假。琳达也不愿意批评任何一个表现不好的员工,因为这会让他们“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琳达的宽容、重情重义,实际上伤害了每一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老员工清楚地知道,工作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与琳达保持亲密的关系;新员工也渐渐地学会了将努力的重点从工作方面转移到了取悦、讨好老板上。汤姆明确地指出:“正是琳达身上那些充满人性和关爱的美好人品造成了公司眼前的窘境。她没有意识到,职场需要的是原则性而不是热心肠。”

【多维品读】

1.守住原则。与人为善是生活中的好品质,在职场上却往往成为一个弱点。当所谓的“好”与职场的原则和利益相混淆时,执行力就会下降,效率也会大打折扣,竞争力也就无从谈起。

2.敢于说“不”。“好人主义”往往是碍于情面怕得罪他人而是非不分,或是为了博得自身的名声而置集体的利益不顾。不敢说“不”,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更是对集体利益的损害。

3.盲目的代价。想让每一个人满意,实际上是人人不满意;想要用宽容、情谊调动人的工作積极性,实际上是伤害了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在职场中,一味“做好人”,会将人引领到错误的方向上。

【适用话题】遵守规矩;学会拒绝;好心办坏事……

【实用素材三】

四指的距离

阿克巴是莫卧儿帝国的第三代皇帝,是印度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宗教改革家。阿克巴聪敏好学,长于思辨,堪称一代儒雅帝王;首辅大臣伯博也是才华横溢,君臣两人交流甚欢。

一日朝毕,皇帝阿克巴突然给群臣出了一道智力测试题:谁能最多用三个字来告诉他真理和谬误的区别。群臣听罢,纷纷窃窃议论。皇帝阿克巴见无人出来应对,便对伯博说:“伯博,你怎么也沉默不语?这倒很少见啊。”伯博并不谦让:“陛下,我之所以沉默不语,是想给同仁一个说话的机会。”“别人都没有答案。”皇帝说,“你来告诉我们,真理与谬误的区别是什么,别超过三个字。”

伯博伸出四个手指头,悠然说道:“四指。”

“四指?”皇帝和其他的大臣一样,露出疑惑的表情。

伯博说道:“回禀陛下,常言道:眼见为实,只有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才可算真;耳听为虚,耳朵听来的东西多半是假,常常是无稽之谈。”

皇帝阿克巴击掌赞叹:“不错,人人都长了一双眼睛,就是要去明辨是非,甄别真伪。可是,这与你说的‘四指有什么关系呢?”

伯博笑道:“陛下,这‘四指正是眼睛到耳朵的距离。”

用眼睛还是用耳朵,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方法。“四指”距离虽短,却是庸人与智者的分野。

【多维品读】

1.学会思考。眼见为实,是告诉人要拿出眼睛,经过自己的思考判断,方能辨出真伪;耳听为虚,是告诫人不要轻信,不能盲从。学会思考,才能让自己丰富而深刻。

2.选择正确的途径。用眼睛还是耳朵,其实就是一种选择。人生时时事事都面临选择,“四指”的距离,正代表着选择的两端,智者指向正确的途径,而庸人指向谬误的一方。

3.给他人机会。伯博心中早有答案,却并不急于说出,目的是给他人机会。一味突出自己,贬低别人,往往自己也无路可走。给他人机会,自己也会获得更多机会。伯博的处事之法,正是智者所为。

【适用话题】看与听;距离;真正的智慧……

猜你喜欢
瞿秋白琳达
冬天的虫子去哪儿了
是谁破坏了环境?
是谁破坏了环境?
瞿秋白:两段深情,一生心系
瞿秋白:两段深情,一生心系
破解湖畔“密”语
民国一段出轨奇闻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
小常识
瞿秋白:不得不走、不得不留与不得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