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

2019-12-26 07:07程诚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9年35期
关键词:竹子清华学生

程诚

2019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也是闻一多先生诞辰120周年。闻一多先生1899年生于湖北浠水,集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于一身。在闻一多短暂的一生中,他的思想经历和人生道路几经变化,然而不变的是贯穿其一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他早年崇尚艺术唯美主义,留美之后,受到外人的轻蔑和歧视,忧及被侵略被欺凌的祖国的命运,诗路与诗风开始转变,开始创作爱国思乡的诗。抗战爆发前,他在清华园度过一段潜心学术研究与教学的纯然学者生涯,此后开始捍卫民主的跌宕人生。1944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一封家书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北洋政府签署了“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的《凡尔赛条约》。消息传出,5月4日下午,北京3所高校3000多名学生代表群情激奋,上街游行,并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1919年5月5日清早,前一天晚上才从进城的同学那里听说天安门前掀起风潮的清华学生,惊奇地发现:食堂门口贴出了一张大红纸,上面用工楷整整齐齐地抄着岳飞的《满江红》。这一下,平静的清华园也沸腾起来了。贴这张《满江红》的,就是高等科二年级学生闻一多。

清华大学召开会议,讨论是否参加五四运动时,闻一多说:“清华住在北京,北京学生救国,清华不去参加。清华,难道你真的不算是中国人的学校了吗?”此次会上,闻一多当选为学生代表。

不久,闻一多就接连接到家中两位哥哥来信,说父亲希望他回乡度假。原来此时远在湖北老家的父亲,由于无法了解北京真相,出于对爱子的担心,要求他暑假返乡。而他在给父母的家书中写道:“男在此为国作事,非谓有男国即不亡,乃国家育养学生,岁糜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忠孝二途,本非相悖,尽忠即所以尽孝也,且男在校中,颇称明大义,今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

1922年,负笈清华整整十载的闻一多于清华学堂毕业,受蔡元培美育救国思想的影响,他满怀爱国热忱赴美留学。按清华规定,公费留美的学习年限是五年,但他只呆了三年,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不堪忍受民族歧视的屈辱。他在诗作里用“一天天底缓刑”来比喻留学的光阴,他所想的“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此间,他创作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七子之歌》,“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样的肺腑之言至今读来仍旧感人泪下。

微评论:家书最容易流露真挚的感情。闻一多在这封信中围绕回乡还是留校、尽孝还是尽忠所坦露的情怀,可以说是五四青年最突出的时代特征。这时的闻一多年仅20岁,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与个人的一切相比,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年代,我们都应该记住:你怎么样,你的国家就会怎么样!

适用话题:一封家书;我爱我的祖国;难忘的歌声……

何妨一下楼

从武汉大学开始,闻一多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他从唐诗开始,继而上溯,由汉魏六朝诗到《楚辞》《诗经》,由《庄子》而到《周易》,由古代神话而到史前文学,同时对古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也下了惊人的功夫,涉猎之广,研究之深,成果之丰,郭沫若叹为“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

在西南联大时,闻一多专心治学,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那时候教授们都给自己的房间起齋名,比如朱自清的“贤于博弈斋”、魏建功的“学无不暇”书斋,于是就有人送给闻一多“何妨一下楼主人”之称呼。

闻一多在西南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深受学生欢迎。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躁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因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穿过大半个昆明赶来听他的课,教室里里外外总是挤满了人。

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上。七点多钟,电灯已经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哪位吸?”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地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住宅。

微评论:到底应该怎么做学问,闻一多先生给了我们一个学习的典范。从古至今,治学本就不是一件易事,除了兴趣外,最关键的是能坐稳冷板凳,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努力和坚持,如此才有可能取得成果。也正是有了这样深厚坚固的积累,闻一多先生才能成为一代闻名中外的学者,成为当时校园里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

适用话题:校园风景;我的老师;专注……

一袋脚皮

闻一多提倡“诗化吾家庭也”,只要有时间,就教孩子们学诗,并规定谁要背不下来就要为父亲捶100下腿。除了学习,闻一多还要求孩子们在家里帮助打扫卫生,而且要非常认真地去做每一件事,扫地既不准扬起灰尘,又不准洒水。他亲自拿扫把,几乎是蹲着,轻轻地,一下一下向一个方向扫。

曾经跟闻一多先生一起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的马学良先生曾经回忆起和闻一多教育子女时的“脚皮”事件。

那时每天记录完毕之后,回到宿营地,把稻草铺在地上,闻一多先生叫马学良同他一起整理文献。他们点着蜡烛,整理完才睡觉。因为采风辛苦,每天高强度的行走,脚上自然磨起了水泡。闻一多先生总是支着一只脚,挑脚上的水泡。挑完了,他把挑下来的脚皮,用一个小袋子装进去。马学良很是不解,从水泡上挑下来的脚皮可谓登不得大雅之堂,一般人避之而唯恐不及,可为什么他却视之如珍宝呢?

后来,马学良才知道闻一多先生这些脚皮的用途:等到它们集到满满一袋的时候,就将它们寄给自己的夫人和孩子,为的是让孩子们记住闻一多先生所受的苦。这苦既是国难当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所受的非人的煎熬,也是一个真正学者所必须具备的“板凳要坐十年冷,灯红酒绿奈我何”的优良素质。

小时候次子闻立雕得了胃病,有一天他胃疼得在学校不能回家吃饭。闻一多不放心,就让保姆拿着自己养身体用的牛奶到学校去看儿子。牛奶是喝了,可胃病还没有好,父亲很着急,拿着药跑到学校去找儿子。年少的立雕不愿意喝药,和父亲在校园里发生了激烈的争执,直到多年后,长大成人的立雕才明白了父亲的用心良苦,体会到父亲深深的爱。

微评论:不但闻一多先生的学识和道德操守令后人高山仰止,他的教子方法也别出心裁,堪称一绝。作为一个一生清贫的学者,作为一个父亲,闻一多先生没有给自己的孩子留下万贯家财,也没有给自己的孩子留下良田豪宅,在教育问题上也没有空讲大道理,而是用自己的言传和身教影响着自己的孩子,这些会成为孩子们一世都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适用话题:教育的真谛;足迹;财富……

屋前的竹子

1937年抗战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迁往湖南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闻一多在临大任教。1938年,临大迁往昆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决定继续在联大任教。出发前,闻一多抽空回了一趟武汉老家。当时,战火纷飞,生活困难,好友邀请他留在武汉,到教育部任职,他却拒绝了。妻子责怪他的决定,闻一多只喃喃地说了一句:“学校太困难了,太困难了……”当时家里有4个孩子,最大的才10岁。临走前,他叫醒两个儿子说:“我走了,将来,云南见吧。”话还没说完,眼泪先掉了下来。

1938年2月,闻一多参加临大学生“湘黔滇旅行团”,一路跋山涉水步行3500华里,走过湘西村庄,走过长江河滩,走过贵州大山,来到了昆明。他蓄起了胡须,并发誓抗战不胜利绝不剃去。

到了昆明,房租贵,置办家具花了一大笔钱,闻一多很快用完了手头的存款。加上通貨膨胀,堂堂的大教授,月薪不过等于战前的九块八毛钱。他给妻子写信说:快一个月了,我没吃过茶,每天喝白开水。今天到了陈梦家那去,他把不要的茶叶给我,哈,我总算是开荤了……

1946年7月11日,民盟负责人、著名社会教育家、当年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之后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已被国民党特务列为暗杀目标的闻一多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并握拳宣誓说:“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闻一多先生喜欢竹子。住在北平时,就在屋外种满了竹子。每当读书累了,他就去阳台上看一眼青翠婆娑的竹子。7月15日,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枪杀于昆明街头。他生前叮嘱好友,等回到了清华,“你看看我那屋前的竹子,还在不在?”那屋前的竹子或许躲避了战火的洗礼还是常青,它的主人却再也不回来了。

微评论:朱自清曾这样评价闻一多:“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闻一多的生命被定格在47岁,他的一生犹如红烛短暂而光辉,生命有限,而精神无涯!闻一多先生用文人的骨气和担当为后人留下了一道光,照耀着我们前行的路途。他刚强正直、追求民主与自由的献身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适用话题:骨气;难忘那次演讲;你是一道光……

猜你喜欢
竹子清华学生
Notes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是心动啊,糟糕,躲不掉雪中的清华路156号
孙清华作品
大熊猫吃竹子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