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发展
——关于天水石节子村的调研启示

2019-12-27 02:39任向红
文化产业 2019年15期
关键词:文化发展

◎任向红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20)

为开展“乡村稼穑情·振兴中国梦”全国农科学子聚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文化创意工作室”团队成员来到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团队成员调查了解石节子村具有的乡村文化元素、种类,了解石节子村在发展建设中对乡村文化元素的创新利用情况。

通过走访调研,团队成员了解到石节子村通过雕塑艺术和乡村文化的完美结合,成功与国内外进行文化方面的多元互动,给当地带来了人脉,改变了村民的思想意识和精神面貌,促进了当地乡村文化的发展。

但是受资金缺乏等因素限制,文化赋能经济发展还有待加强。现将实践情况报告如下:

一、乡村文化发展情况

(一)“乡村稼穑情”助力“乡村振兴梦”

石节子村坐落在距离秦安县5公里的深山大沟里,只有13户人家。地处偏僻,干旱少雨,村民一般以在城里打工和农产品的收成作为经济来源。曾经努力求学走出石节子村、现就职于西北师范大学的副教授、雕塑家靳勒,从2005年被选为村里的名誉村长后,尝试通过雕塑艺术,让大家关注甘肃贫困山区农村及农民的生存状态。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缺水贫瘠的石节子村依靠13个乡村美术馆的形象走入了国际视野。通过邀请国际友人来访、电视台报道、名人进村、大学生研学实践、举办各类艺术节等等,石节子村以多元的形式与外界展开了交流,昔日寂静的小山村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迎来了八方宾朋,也活跃、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改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意识[1]。

调研发现,13户石节子乡村美术馆收集了十多年发展历程中所有的图片、图书、资料、美术作品以及发生的故事等。这些均是石节子村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是独具魅力和特色的[2]。对于一个有着13户人家的小村庄来说,这些文化资源是丰富的、也是独一无二的。

(二)高雅艺术与乡村生活创意融合

高雅艺术与乡村生活创意融合,在贫瘠的黄土地上开出神奇绚烂的艺术之花。石节子村的每一户人家就是一个美术馆,如海禄馆、保元馆、调调馆、银银馆、女女馆、根成馆、连成馆、茂林馆、同生馆、五成馆等13个乡村美术馆。每一户的馆名、院落、家禽、农具、生活用品等,在石节子村这样一个特定情境和区域中都成了艺术品,连同周围的树木、田野构成了一幅幅动态风俗画。石节子村的路旁、树上、墙头、地里、草间、崖边到处可见来自各地艺术家或美院学生及村民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均是利用乡村特有的风物创作而成。

艺术家把乡村的一草一木都变成了宝贵的创作材料,让这个小乡村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如今的石节子村,也是各大艺术院校的学生进行研学、创作的基地。现在石节村几乎每天都有外地人来访,具备发展文化旅游的条件。

(三)乡村文化资源丰富、独具魅力

乡村文化有物质性和精神性文化之分,物质性乡村文化包括景观田园、建筑设施、农耕生活、乡村饮食、服饰服装、手工艺品等;精神性乡村文化包括乡规制度、礼仪民俗、布局规划、民间艺术、杂技游艺、语言艺术等[3]。

根据调研,石节子村有独特的富有艺术气息的山村田园和雕塑作品、乡村建筑景观,保留着传统农耕生活的生产方式、大量农业生产实施设备和传统加工工艺如草编、捏塑、织绣等,还有石节子小铺及不成熟的陶艺作品等。花椒是村里的主要经济作物,除了正常种植的常规作物外,石节子村还有苹果、桃子、杏子、土豆等物产以及村民制作的无包装不销售的杏干、杏酱、果干等。

石节子村的精神性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如让大学教授兼艺术家当村长,开展“艺术进村庄、进生活”活动,是石节子村的特有村规组织;石节子村2015年举办为期一年的“一起飞——石节子村艺术实践计划”活动;2017年举办为期15天的“乡村密码——中国·石节子村创作营”现场艺术创作与展览活动;石节子村的庭院布局有自己特有的宜居依据;石节子村的社火、戏剧表演等文化活动;石节子村附近独具草药签的道观及其民俗活动;石节子特有的故事(靳禄海先生讲的神仙洞道人的故事和草药签的来历,靳彩琴关于金马的传说)等等[4]。

石节子村虽然是个小村庄,但也是一块风水宝地,当地还拥有温泉、花岗岩等可以开发的自然资源。

二、乡村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客流量较大,但经济效益低

石节子村目前还在使用传统的土炕、旱厕,洗澡设施几乎没有,厨房也还是古老的旧式厨具,加了一些新电器,由于食宿条件的限制,加上距离秦安县5公里的距离,没有什么娱乐休闲项目,留不住客人[5]。只有极少来石节子村的客人能和村民们吃住在一起,大多数因食宿不便不停留。因此石节子村的文化交流活动频繁了,但经济发展方面并没有得到提升。

(二)艺术作品数量有限

当地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石节子13户美术馆主要展示的是村民与外界交流活动的照片,一些美术作品没有地方放置,被搁置起来,能被展示的美术作品数量较少[6]。目前石节子的美术作品主要是陈列在村子各处的、来自各地的艺术家和各大艺术院校的学生创作的艺术作品,其中一些作品城市文化特征明显,对乡村特色体现不足。有的作品因为风吹日晒已经散架脱落。

目前,石节子村没有可以产生经济价值的文创产品,没有可消费的娱乐性产品。具有当地特色的美术作品数量不足,当地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没有充分开发。

(三)乡村建设资金不足

石节子村经过了十多年的努力,受到了政府及艺术界专家、教育界艺术院校师生等各方的关注和支持,还有社会人士热心参与扶助石节村的公益事业。其中在甘肃工信委的20万资金的支持下,石节子村将山脚下的温泉引到了村子里。石节子村在文化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瓶颈。

调研发现:目前石节子村,最需要解决的是游客接待问题,其中的食宿问题最为重要,主要是住宿条件改善和厨房改造问题[7]。因此,石节子村目前最需要资金投入和设计方面的智慧支持。

三、提出对策

石节子村通过“艺术进村、进生活”活动,营造文化氛围,提高了人气,但是正如村民所说的“艺术重要,雨水更重要”,石节子村不仅需要艺术和美,也需要富裕的生活。要发展石节子村的经济,还需要争取资金方面的支持,发展文旅产业,开发文创产品,发动各方力量参与乡村振兴[8]。

(一)争取资金融入,提升游客接待能力

石节子村的发展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食宿条件的改善。因此,石节子村需要资金融入和高水平的设计,提升文旅的接待能力。造访石节子村的大多数是具有城市文化背景和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他们对城市文明耳熟能详,他们不远万里来到甘肃,对甘肃的乡村发展感兴趣,所以吃的可以是野果、菜蔬,住的可以是茅草屋、土坯房,但是要有先进的水电暖设施,一定要有干净味美的菜肴,一定要有当地文化特色。

(二)结合当地资源,发展乡村文创产业

1.充分挖掘石节子村乡村文化资源,寻其核心文化元素开发出大量的可供赏玩的乡村传统手工艺品和可供纪念的文创产品;

2.积极挖掘当地农耕文明的文化元素,开发可供体验的乡村娱乐设施;

3.利用大文化圈的魔力,发展文旅产业。将石节子村纳入秦安的大地湾、天水的麦积山、通渭的书画、陇西的李氏龙宫等的大文化圈内,发展文旅产业。

4.把石节子村办成雕塑培训基地,联合镇上的幼儿园、小学,开设兴趣课和兴趣班,办雕塑学习幼儿园、雕塑学习小学,既可以发展成产业,也可以让学生从小掌握一门技能,可以为石节子村积累美术作品,为石节子村的文创产品开发预备后备力量。

(三)积极发动各方力量

石节子村在振兴乡村文化方面跨出了非常成功的一步,要实现“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的乡村美、乡村富、乡村强的奋斗目标,还需要各方持续地努力。在石节子乡村美术馆,每一张照片都蕴藏着一个乡村振兴梦、一份深厚的稼穑情,其中“熊猫艺术团”的赵半狄先生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他是第一个把艺术情怀和艺术种子播撒在石节子村的外地艺术家。在乡村发展中,特别需要全社会各方的参与和努力,尤其要让每一户村民能享受到乡村巨变的红利,激发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激情,同时赋予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更要发动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发动更多的学有所成的贤能人士参与到石节子村的事务管理中来,献计献策、分担责任、奉献光热。

石节子村是甘肃文化兴村的典型,也是乡贤能人治村的一个典范。它对于如何在乡村治理中引进高级人才、引进高端智慧、发展繁荣乡村文化,均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它反映的问题和达到的效果,都是很好的案例,需要当地政府、高校和研究机构引起重视。研究石节子村发展历程和面临的问题,及时解决乡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为甘肃乡村振兴寻找更多的发展思路和渠道。研究和支持石节子村的发展,能积极带动各方力量参与乡村和乡村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也呼唤更多的贤能人士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来。

猜你喜欢
文化发展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