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的策略研究

2019-12-27 21:14崔香芬崔芬丽梅华斌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老龄养老商业银行

崔香芬 崔芬丽 梅华斌

(1.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a.马克思主义学院;b.科技产业处, 江苏 无锡 214121;2. 江苏紫金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 南京 210019)

我国自2000年进入老龄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高龄化不断加剧,日渐成为“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大事。在日益紧迫和严峻的现实国情下,加快发展养老金融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选择。2011年12月,《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 年)》首次肯定金融机构对完善与改进养老产业的重要作用,强调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和改版金融服务方式。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的政策措施首次提出:拓宽信贷抵押担保物范围,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2016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民政部、保监会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16〕65号),首次从国家政策层面正式提出了金融服务养老的战略。2018年5月26日,中国老龄协会老年人才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老龄化与老龄金融”主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发起成立了具有针对性和特色性的华龄发展银行的倡议。现阶段,我国养老金融理论研究现状如何?如何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实践展开理性的价值考量?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的总体思路为何?这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

1 我国养老金融理论研究现状

国外老龄化社会到来较早、过渡期较长,并在较为发达的金融市场助推作用下,较早地开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在充分运用市场解决老龄人口养老问题方面积累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现阶段,国外养老金已成为国家金融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一部分。在美国,经过长期发展,养老金已经成为资本市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2017 年末美国居民金融资产总值80万亿美元,约为520万亿人民币,包括存款、股票、保险等,其中养老金资产市值25万亿美元(美联储口径和ICI略有差异),占金融资产的1/3左右。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以来,目光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障范畴,近几年才开始重视养老金融问题,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一是养老金融概念界定。2017年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养老金融蓝皮书: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7)》对养老金融进行了比较统一的界定,即为了应对老龄化挑战,围绕社会成员的各种养老需求进行的金融活动的总称,包括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三部分。这为动员各界力量参与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金融发展道路指明了研究对象和范畴。二是金融和养老相互影响的研究。学者们较一致地认为,养老资产的积累,有利于改变金融落后局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二者日渐呈现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之势。三是养老金融发展思路。实务领域较认同整合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鼓励养老金融创新,以解决养老规划、支付结算、生命保险等问题,探索养老金融、产业深度融合,完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等。

2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实践的价值考量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速,我国金融服务养老相关政策陆续出台,金融机构在养老金融领域进行了初步探索,但仍然存在着诸如政策偏宏观、实际落地困难以及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等一系列问题,亟须就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实践展开理性的价值考量。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实践困境的根源在于:政府主导、以问题为导向的养老金融发展带有更强的公益性,预期从消极的、治疗型的模式解决“中国式”养老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的神经。深究该发展模式背后的价值层面,其主要关注点在于福利的再分配,以至于在促进社会融合和社会建设的目标上欠缺排序上的优先考量。因此,转向发展导向的发展模式,不仅要关注最基本的问题,更要注重与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相协调,以此促进整体社会福祉。这与国际社会提出的新时期人口老龄化应对战略——“健康老龄化”理念不谋而合,也有助于扭转排斥老年人的社会价值观,实现人口老龄化问题应由“悲观论”向“乐观论”的转变。概言之,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实践模式从问题导向转向发展导向的积极、主动引导,是从消极的治疗型模式向积极的发展型模式的重大转变,本质是再分配重点从满足基本需要的消费性的物质向养老金融服务供需双方创造合力的社会关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

在发展导向的发展模式下,结合国外养老金融发展历程和我国老龄化趋势,可以预见养老金融将是我国金融行业新的增长极。商业银行作为国民经济中最为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主动转型开拓以老龄人口为服务主体,老龄产业为服务对象的养老金融市场具有必然性和长期性。从服务主体来看,我国老龄人口高速增长的趋势,使得我国在整个21世纪上半叶都将是老龄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老龄人口的收入将呈不断增长趋势;加之,传统储蓄观影响,老龄人口存款拥有人数较多。种种利好显示,老龄人口对资金安全性要求高、抗风险能力差等特点,使得其将成为商业银行发展负债业务的最主要群体。从服务对象来看,庞大的老龄人口及其增长趋势,决定了老龄消费群体将支撑起一个全球最具潜力的新兴老龄产业市场。有关预测表明,从2014年到2025 年,我国老龄人口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从8%左右增长到33%左右。加之,民营资本进入老龄产业市场化资本运作以及对外资准入门槛的逐步放宽,老龄群体服务产业日渐成为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新兴产业,其中所蕴藏的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是唤醒和推动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的潜力和动力所在。

3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的总体思路

在明确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导向的发展模式及发展必然性和长期性基础上,就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的总体思路提出以下建议。

3.1 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的战略保障:完善顶层设计

满足老龄人口养老需求,发展养老金融,离不开完善的顶层设计,以有效整合多方资源、寻求最佳发力点,实现老龄产业各细分领域的联动发展。笔者认为,有效的途径就是打造以商业银行为中心的养老产业集群,提供保障养老产业稳定运行的内在动力。以商业银行作为养老产业集群中心的原因在于,与其他行业相比其具有品牌、信息和经营优势:一是品牌优势,长期以来形成的在社会公众中的品牌认同感,带动外部企业将注意力转移到养老产业发展项目中,充足的资金保障影响着企业发展预期;二是信息优势,“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运用日趋成熟,可以基本实现对个体消费习惯、生活场景及生存目标意愿的精准分析和归类,以便于养老产业集群成员设计精细化的产品;三是经营优势,可以发展综合经营业务,经过审批持有银行、保险、信托、券商、金融租赁、期货、基金等多种牌照,为养老金提供“一揽子”的综合金融服务,为养老产业搭建起一个资金内部循环机制,最终实现养老产业涉及的代际链、产业链和财务链的有效整合,并吸引外围相关产业向集群中心聚拢。

3.2 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的不竭动力:商业银行的本源回归

养老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投资周期长、利润回报低、市场风险大等特点限制了其规模的发展壮大。从其产业特征来看,除了具有综合性、正外部性、非营利性的特点外,还具有市场性的特点。正是追求市场盈利这一特点,决定了养老市场引入民营、外资等社会力量的可行性。笔者认为,养老产业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新业态,在养老产业布局初期,可以引入类似政府支持“三农”产业措施,设立风险补偿基金作为增信手段,以产业类型细分的方式建立白名单、灰名单和黑名单,在名单制管理范围内充分发挥创新创造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实现商业银行的本源回归,为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这一新兴的特殊实体经济提供不竭动力。

3.3 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的精细化管理:区块链技术支撑

养老金融服务主体需求所具有的自身养老、代际传承等复杂性特征,决定了养老金融设计产品和服务必须做到精细化。现阶段,我国已着手在供应链金融、跨境支付、数字票据、征信、资产托管、身份识别、清算结算等金融领域探索实践区块链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可以预期,在不远的将来,商业银行对各养老场景数据的整合分析运用,必将促进实现养老产业的资金投入和产出、养老基金的投资使用、养老金的准确发放、养老金融产品的精准营销等精细化操作。

3.4 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的社会责任担当:“最后一公里”服务

在老龄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参与助老、养老服务行动,为老龄产业和服务业提供金融支持,为广大客户群提供便捷优质的养老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集中体现。商业银行基本可以实现老龄人口在家门口一站式的金融服务。有效解决了“最后一公里”服务问题,给老百姓创造了便利、专业的金融服务环境。目前各大金融机构纷纷探路养老金融“蓝海”。以兴业银行为例,该行早在2012年创设全国首个面向50岁以上中老年客群的专属金融服务方案——“安愉人生”。截至2017年年末,服务客户超过1 300万人,综合金融资产超7 580亿元,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猜你喜欢
老龄养老商业银行
养老生活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莱阳茌梨老龄园整形修剪存在问题及树形改造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商业银行应主动融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