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的理念、功能及空间布局
——复旦大学图书馆陈思和、应峻访谈

2019-12-27 08:16陈思和,应峻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新馆理念图书馆

陈思和,1954 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 年教育部聘为人文学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7 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国家名师奖,现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兼任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外文学比较和当代文学批评等。著作曾多次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全国普通高校教材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批评奖等。

应峻,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副研究馆员,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分会常委、中国图书馆学会医学图书馆分会常委,首届长三角优秀科技情报工作者。

复旦大学图书馆医科新馆于2017 年建成开馆,在其建设过程中,体现了当前图书馆新馆建设的最新理念,在功能拓展、空间设计和布局、资源分布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本刊就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的问题,采访了复旦大学图书馆陈思和馆长和应峻副馆长,从新馆建设理念、功能设计和空间布局三个方面对他们进行专题访谈,希望通过陈思和馆长对新馆建设理念的陈述,应峻副馆长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医学新馆建设中的一些经验总结,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建设理念

问1:美国社会学家雷·欧登伯格提出“第三空间”的理念,他认为,居住空间为第一空间,职场为第二空间,不受功利关系限制的博物馆、图书馆、咖啡店、城市公园的为第三空间。作为既非居住亦非职场的第三空间的图书馆,应该体现什么样的服务理念。在复旦医学院的新馆建设中,是通过什么样的设计来体现和实现“第三空间”这一理念的。

陈思和:欧登伯格所说的 “第三空间” 是指人们公共交流的空间。第一空间、第二空间都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然而第三空间则体现为一种人与物的关系。如博物馆,体现为人与展品的关系;图书馆是体现人与读物的关系;咖啡店、餐厅、茶室等体现为人与食物、环境的关系;城市公园体现为人与微景观的关系,等等,都是体现为个体的人与他的对象(物)之间的关系,所以人的精神是主动开放的,自由自在的,人们可以自由地释放自我。但第三空间又属于公共交流的空间,因此也派生出第二层关系,仍然有潜在的人与人的关系。譬如一对恋人走进博物馆,或者几位朋友到咖啡馆去聊天,等等。图书馆同样有这样的属性,一方面它是个人阅读、学习的空间,又是可以与人讨论交流的空间。但在这两种空间之间,前一种空间(即人与物的关系)更重要,更本质一些。高校图书馆尤其需要强调作为个体的阅读、学习场所的功能。在空间设计上,既要突出个人的自主性以及处理好人与阅读的关系,也要考虑到公共交流的空间特征。

我们在医学院新馆的空间分布上,主要划为两大服务区域,一是体现阅读、学习的服务功能,二是体现新的综合教育功能,师生们既可以在这里进行知识的学习交流,也可以进行参观展品、欣赏艺术、聆听讲座、交锋思想、接受各类新奇的知识,通过兼具舒适性、实用性、敞开性、环保性和美观性的设计来满足大众的多面向需要,让进入图书馆的师生都能够平等享用图书馆的资源,

问2:近年国内新建成的图书馆,一改以往阅览室单独封闭空间的设计,大多数都采取了超大空间、无隔断设计。请陈馆长谈一谈,目前国内外图书馆新馆建设,在空间设计上的主流设计理念。复旦医学院图书馆新馆的建设,采用的是什么样的理念,是否借鉴了国内外的成功案例。

陈思和:我外出机会很少,对于国内外高校真正一流图书馆的考察也不多,可能说的并不全面。我觉得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把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功能有所区分。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纸质文本的阅读量急剧下降,尤其是青年人的阅读方式改变之快,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国外许多公共图书馆为了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和利用图书馆,不得不改变传统图书馆的功能,增加许多娱乐性功能。在图书馆的空间改造上也相应做出改变。超大空间、无隔断设计的理念,都是为了满足非阅读功能才出现的。但中国国情不太一样,第一是中国城市里除了公共图书馆设施以外,社区文化服务都配备有其他娱乐性设施,如文化馆等;高校里也有专门的学生文娱活动的设施,不需要两者兼容;其次是高校图书馆主要功能是为教师学生提供阅读、科研的场所,譬如研究生撰写论文,最缺少的就是不被干扰的独立空间和拥有绝对安静的思考、写作场所,而超大空间、无隔断设计这些空间理念无法满足这些最被需要的功能。我对复旦大学医学院图书馆设计最感满意的,就是它设计了一组可以单独、或者三人使用的工作室和讨论室,供少数学生的学习使用。以后我们设计复旦大学新综合馆时,还要大大增加这一类单独间隔的工作室。这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为了满足现代青年(独生子女为主)孤独自尊、独立思考的个性特点,也符合高校学习的环境需要。那些流行的超大空间、无隔断设计理念,一般比较符合阅读功能不彰显的公共图书馆,但不能满足沉浸在学习环境中的高校师生的实际需要。

当然每个图书馆的空间形态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我们所看到的国内外图书馆新馆,应该都是按照他们各自的需求所设计,与其说现在图书馆阅览空间以大空间开放设计居多,还毋宁说是切合实际需求的设计才是主流的设计理念。在医科馆建设中,有医学背景的馆员团队通过文献调研、实地考察等借鉴了一些国内外图书馆的宝贵经验,结合医学院用户调查和访谈,在空间设计上,克服了原有楼宇建筑的限制,结合书流和人流的走向,通过尽可能合理的空间布局,力求实现图书馆空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我们把大空间留给必要的展厅和颜福庆讲堂,但也拒绝了一些盲目追求大空间的做法,譬如原设计者强调大面积挑空的理念,被我们否定了。后来事实证明我们的坚持是正确的。

问3:传统的图书馆以借阅为主,功能较为单一,现代化的图书馆应该是一个开放型、交流型、体验型的复合型图书馆。怎样理解“复合型”这一理念,它包括什么样的内涵,又如何实现。

陈思和:所谓“复合型图书馆”可以从多方面来理解,比较普遍的说法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有机结合,但从另一方面来理解,是将图书馆转变为适应多种应用场景需求的、对各种用户都具有吸引力,实现复合服务功能的图书馆空间。譬如从知识发布的面向来说:纸质图书的借阅传播以外,普及性的学术讲座、展览厅的展示、多媒体的运用、传习所的传艺以及书评活动等;从服务对象的分层来说:图书借阅、基础服务主要面向普通教师学生,学科馆员针对教师科研,特藏专题结合特殊学科,情报评估服务于学校管理部门等;从高校图书馆的功能而言,除了图书的保存、传播以外,还能开展图情专业的培养教学活动、古籍修复保护等专业技术和传统写印材料的开发研究等,也都形成复合型图书馆的新理念。

具体到法律监督的细节,如果出现人民法院不予立案、不处理异议且不出具相应的法律文书时,如何把握检察机关审查认定当事人已经向人民法院申请立案的证据标准?如果坚持没有相应的法律文书不予受理,那么将使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情形脱离法律监督范围之外。如果仅依据当事人的申诉、控告材料,则可能导致不符合受理条件的案件进入法律监督程序,有损法律监督的严肃性。即使检察机关运用《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条赋予的调查核实有关情况的权力,仍需面对调查核实的程序、调查核实的效力等一系列程序问题。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就要服从这种复合多元的服务理念。譬如,我一直在思考特藏部的服务功能,一般来说,特藏比较珍贵,不宜外借,但又要吸引师生来阅读和利用这批材料,这就需要设计专门的阅览室、讨论室,让师生利用这批材料就像借到自己家里、工作室一样方便。那就能让特藏发挥超出一般仅作展览的功效。

问4:图书馆的藏书布局,经历了藏阅分离,到藏阅一体的过程,现代化图书馆的藏阅分布,什么样的理念才是较为合理的?复旦医学院图书馆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模式。

陈思和:和图书馆空间设计一样,藏阅分离还是藏阅一体也是根据具体需求来决定的,绝对的藏阅一体不可能做到的。我们图书馆的大量图书都是分布在密集书库里。藏阅一体的部分,主要是一些常用的专业书籍,让读者和书有亲密接触的空间。复旦医学院图书馆基本是采用藏阅一体的模式,方便读者使用。我自己也很怀念以前流连忘返于高高书架之间的感觉,在茫茫书海中突然发现一本自己所需要的图书,那种惊喜的感觉很难忘却。

二、功能设计

问5:图书馆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提供资源保障,除了传统的纸质资源和目前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数字信息资源外,新馆建设中,还应该关注哪些方面的资源,从而提供更加完备的资源保障服务。请谈一谈复旦医学院图书馆在新馆建设中对资源保障服务功能的体现。

应峻:我们同时关注了和复旦医学院发展历史和医学发展历史相关的特藏资源、与教学科研相关的数据资源。资源是图书馆的立足之本,在新馆建设过程中,首先进行了医科馆馆藏发展策略的规划,确保资源发展有章可循,然后结合用户的具体需求和资源使用情况,对资源进行动态调整。

问6:除了资源保障、学习教育、交流研讨功能外,现代化的图书馆还应该具备其他一些什么样的功能。

陈思和:我的理念,高校图书馆应该是校园文化的地标,不仅外观是这样,其内涵功能也应该是这样。譬如说,大多数高校没有艺术院系,校园的艺术教育都比较差,复旦大学也不例外,那么,图书馆就应该更多地承担其艺术教育的功能,书画、影视、音乐欣赏、多媒体教育等等,都应该成为图书馆的功能之一。我前几天去参观天津大学图书馆,他们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他们图书馆有设备很好的影院、音乐欣赏室,现代化图书馆就是提供各种文化服务的场所,只要对学校发展有利、对师生有价值的功能,我们都可以去开发。

应峻:图书馆必须明确将一些新型设备引入图书馆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用户体验,而并非为了摆摆样子,这些新型设备的引入能够提升图书馆对用户的吸引力,对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很有必要。图书馆开拓这些功能,不仅需要引入设备,更重要的是伴随这些设备所提供的配套服务。我们是根据前期读者调研的结果,选择性地引进了一些新型设备,目前看下来还是比较受欢迎,但是为了维持服务水平需要配合的图书馆人力也很多。

问8:从营造“文化休闲中心”的角度,图书馆内引入咖啡厅、便利店、书店等场所,能让读者更加休闲方便,但这样的场所又有背于非营利的理念,应该怎样看待这些场所的引入,怎样理解图书馆的“文化休闲”功能。

陈思和:我并不认为高校图书馆是“文化休闲中心”,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可能有这样的功能,我前面说过,外国有许多公共图书馆正在朝着文化休闲中心的方向发展。但是高校图书馆有着明确目标和功能,就是帮助学生在高校接受教育期间更好、更方便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一流的学习设备和学习环境。我们把实物展览、学术讲座、影视音乐欣赏、以及各种多媒体的新体验,都是列入学习计划范畴来考虑的,与一般的文化休闲的概念不一样。所以高校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在图书馆附近、周围等便利的场所安排书店、咖啡厅等服务设施,也可以在图书馆内安置自动出售咖啡饮料机和自动影印机等设备,总之是为了方便、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三、空间布局

问9:对于纸质资源的存储和阅览,很多图书馆采取了密集书架存储结合阅览空间的布局方式,密集书库和阅览空间的纸质资源如何分配更为合理(哪些资源放密集书库,哪些资源放阅览空间),复旦医学院图书馆在新馆建设过程中,是否有好的经验值得分享。

应峻:医科馆采取了密集书架存储结合阅览空间的布局方式。根据各部分实际获得的空间容积,阅览空间中存放利用率高且适合展示的纸质资源,密集书库存放利用率低或不适合展示的纸质资源,馆藏资源的基本数据和使用数据在图书馆系统中都可以获取。将大量不常用图书存入密集书库且由工作人员操作后,大大减少了书刊整理的工作量。

问10:文献资源的布局,大部分图书馆是按文献类型布置,图书、期刊等分别放置于不同的区域,也有少数图书馆,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按学科把包括图书、期刊、视听资料等各种文献类型在内的资源置于相对集中的区域,方便读者开展学科研究。请结合复旦医学院图书馆谈一谈对两种资源布局方式的看法。

应峻:医科馆大部分资源是按文献类型布置,好处是方便管理和检索,排列也比较美观,但有部分特藏资源是按照主题排列的,这样展示效果好,方便集中浏览。这种排列方式也由医科馆的学科特色决定的,用户使用电子资源居多,纸质期刊数量本身就比较少,同时很多医学类资源是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很难定位到某一个具体学科,实现分类布局也比较困难。

问11:对于特藏资源,图书馆通常会根据本馆的资源情况安排区域,彰显本馆资源特色,在区域空间设计上,是否有国内外好的经验可供借鉴,复旦医学院图书馆如何为特色资源打造特色空间。

应峻:国内外很多图书馆特藏空间和资源做得非常有特色,每个图书馆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医科馆首先是确定了特色资源的内容范围,然后根据资源内容来设计与之风格相配套的空间,家具也选择与这些资源相配的款式,装饰品也配合特色资源进行布置,让读者沉浸在特色资源的氛围中。

问12:除了资源空间外,现代化的图书馆还具备学习教育、交流研讨、创新体验、文化休闲等功能,在新馆建设中,怎样平衡这些功能区域的空间分配。

应峻: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图书馆最基础的功能。首先分析建筑可以获得的所有空间的分布和各空间的特点,然后确定资源所必须的范围,接着在其余的空间中根据师生的需求再考虑其他功能所分配的空间,结合建筑本身的特点,考虑各空间使用的封闭性、隐蔽性、舒适性等进行空间的具体分配。

猜你喜欢
新馆理念图书馆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深圳科技馆新馆
参加2018年江西省图书馆新馆馆徽(LOGO)设计
图书馆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以人为本、科学谋划,以创新引导首博新馆建设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去图书馆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来宾市图书馆新馆落成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