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文化建设经验及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启示

2019-12-27 04:04薛舒丹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9年28期
关键词:文化建设新时代

薛舒丹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10-004-02

摘 要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文化建设经历了曲折发展历程,在不断的摸索尝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化事业得以繁荣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愈加丰富,文化自觉性不断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尤其随着“四个自信”的提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不断加强,总结建国以来文化建设经验,进一步对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文化建设 建国70年 新时代

文化是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特别是文化工作者的创造力,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逐步破除了阻碍文化建设的思想障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越来越成熟,开辟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文化自信”,将文化建设提到新的高度。

一、建国70周年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

(一)文化市场复苏,文艺创作丰富多彩

建国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毛泽东在建国之初就提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的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国家确立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建设方针,各种以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民优秀品质的文艺作品不断出现,文化建设中凸显出的“民族性”和“群众性”对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仍具有很大的显示指导意义。

(二)文化建设的指导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并逐步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继续高度重视国家的文化建设,特别是与时俱进的分析了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发展关系,提出将文化建设融入到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进程中。同时,确立了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是培养“四有”新人,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给《中国少年报》题词,明确提出:“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立志为人民做贡献,为祖国做贡献,为人类做贡献。”这一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认识到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党更加关注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加开放包容

党的第三代和第四代领导集体,以更加包容的姿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经济不断融合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往来,许多优秀的中華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同时,我们也积极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元素,这一时期文化建设呈现出多样性、开放性、包容性等特征。同时,意识形态领域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极大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文化体系的逐步完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指导。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断增强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五代领导集体,强调文化建设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论断对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四个自信”,增加“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还阐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六大”核心理念和“五大”基本方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产物,必将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发挥引导示范作用。

二、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内涵

2017年召开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其主要标志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期,文化建设和文化自信培养的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适合坚持以人民为核心

纵观我国70年文化建设经验,不难看出,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文化建设同样要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定要在广大群众的日常工作生活中精耕细作,才能真正做到“坚持以人民为核心”。

(二)更加关注文化建设的不平衡和不充分

新时代的主要标志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在突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时,同样要关注文化建设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新时期文化建设是全民参与的文化建设,也是惠及全体人民的文化建设。

(三)积极汲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

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越来越多,同样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也在增加,因此,要端正态度,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保持与时俱进,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内容更广,手段更加多样化。

三、新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潜在不确定性风险增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社会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在增多,国际社会上极少数别有用心的国家或国际组织大肆捏造宣扬不利于中国发展的言论,抹黑我国际形象,势必会对我国的文化建设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增多,也为我们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自信增加了难度。

(二)一些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与优越的物质条件之间产生矛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物质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但是问题也出现了,例如很多青少年自幼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父母也会尽自己最大能力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生活条件,这样就有可能导致一些青少年艰苦奋斗的意识逐渐淡薄,甚至过于优越的物质条件可能会导致极少数青少年思想麻痹,对精神层面的追求逐步喪失。

(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

近些年,我国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不断加大,整体来看,“以文化人”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发达的经济条件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一些边远山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仍然比较缺乏,再加上“大量劳动力外出”、“人口向城镇化转移”等影响,当地的经济基础和人口规模难以支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导致当地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相对滞后,使用效率较低,文化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和东部沿海地区相提并论。

四、建国70周年文化建设经验对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启示

(一)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新时期文化建设的保证

文化建设需要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作为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也是文化交流传承的必要载体和平台。首先要在社区、学校、企业等社会基本单位建设文化站或文化交流学习的平台,最大限度调动民众的学习热情,在全社会营造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关注不同年龄群体的文化需求,建设个性化、符合年龄段和职业特征的文化学习平台和设施;第三,要注重边远山区的文化建设,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疆地区,这些地区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这些地区的文化建设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二)浸润文化氛围,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孝老爱亲、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智慧创新等元素是中华民族血脉相承的精神支撑,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拥有灿烂辉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新时期,我们要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提高个人文化素质修养,树立文化使命观,同时努力营造文化氛围,从娃娃抓起,为青少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建平台、提供条件,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只有每个公民的文化素养提升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才会越来越坚定。

(三)多渠道、多方式开展文化学习

当下,信息化社会在给人民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导致舆论生态、传播方式等发生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丰富文化传播的渠道和方式,搭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舆论平台,采用互动交流等新型学习方式,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的学习,秉承与时俱进的理念,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强信息技术在新时期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四)加强文化交流,百花齐放春满园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都强调了各国文明文化应该加强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我们作为基层工作者,首先坚持本国文化自信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并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其次要认清新时期文化建设的环境,主动学习并且积极吸收接纳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还要当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加强与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通过文化交流推动经贸往来,以文化为纽带,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坚持与时俱进

我们党70年的文化建设经验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所处的宏观环境和面临的调整也在不断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节点上,不断丰富并充实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式,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因此,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在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同时,加强沟通交流,不断提升文化建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娜.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7年.

[2] 朱文格.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6,(13).

[3] 李士坤.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02).

猜你喜欢
文化建设新时代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