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素养与专业能力双提升策略研究

2019-12-27 09:35李贞
成才之路 2019年35期
关键词:德才兼备道德素养专业能力

李贞

摘 要:重视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促进大学生道德素养和专业能力双提升,是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人才的现实诉求。更新教育理念、打造教师团队、创编训练读本、构建教学模式、制定课程标准的“五个一”策略,是促进大学生道德素养和专业能力双提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素养;专业能力;双提升;人才培养;德才兼备

中图分类号:G641;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35-0001-02

一、前言

据教育部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目前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 631所(含独立学院265所),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 779万人。高校是人类文化的摇篮,是传播文明的圣地。大学生是传承文明、创造文明的主体,他们是中国发展的巨大潜力,也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精辟地阐述了“德”与“才”的关系:“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他认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德靠才来发挥,才靠德来统帅,德是才能发挥的前提。大学生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就不能在社会中做表率,不能起到引领大众的作用,大学生的道德素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盛和未来发展。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理想信念,有政治抱负,有报国情怀,有责任担当。青年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有道德、有才华的大学生是高校最重要的职责。

二、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思政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待深入

在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研究者的视角主要聚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思路及技巧、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等方面。近年来,大家开始关注高校专业“课程思政”的相关问题,但大多集中在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理论阐释上,对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等宏观层面,以及对专业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微观研究相对薄弱,对课程思政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待深入。

2.专业教师对“立德树人”的认识有待提高

高校一直非常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积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有较强的“教书育人”意识,也能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育人”理念。但是总体而言,专业教师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的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能力提升上,学生也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技能训练上,专业教师对“立德树人”的认识有待提高,应深入挖掘各专业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3.专业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和思政教育能力需要提高

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不同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交融与交锋,社会思潮的多元、多样与多变,青年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也在不断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任务和新课题,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政教育需要政治学、哲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作为基础。所以,专业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和思政教育能力有待提升,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手段的创新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情况,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求。

4.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需要加强

在以往的教学中,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度不够高,没有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和运用。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创新。专业学习和训练材料融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够丰富,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真正融为一体。

三、加强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大学生道德素养与专业能力双提升的策略

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高校应更加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大学生形成高尚的品格。创新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方法和手段,促进大学生道德素养与专业能力双提升,是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人才的现实诉求,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为此,高校可以采取以下 “五个一”策略。

1.树立一种基于大学生道德素养与专业能力双提升的教育理念

教学改革,理念先行。大学生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政工人员的职责,也是每一位专业教师的责任。高校的教育对象是青年学生,青年学生的自我意识日益成熟,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稳定的性格特征。同时,青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他们仍需要正确引领,高校教师应成为他们前行路上的引航者。习近平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专业教师必须更新理念,增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意识,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水平,积极探索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措施与方法,努力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专业教师应把思政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和实践中,把思政教育融入各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各环节,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渗透方式,促进大学生道德素养和专业能力双提升,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2.打造一支确保大学生道德素养与专业能力双提升的教師团队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高校最高贵、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是高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的办学能力和水平。新时代的高校教师有着与社会要求和培养目标相对应的使命及职能。教师是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主要力量,高校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促进大学生道德素养和专业能力双提升的保障。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教师必须集高尚的道德、渊博的知识和进取的精神于一身,必须在课堂上传播正能量。师德是教师职业素质的灵魂和核心。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组织专业教师开展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其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使其把教师职业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激发其献身精神、敬业精神、实干精神和创新精神,激励他们严于律己,尊重和爱护学生,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和楷模。学校应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和能力,有关部门可以聘请思政教师和教育专家作指导,开展一系列的理论培训和研讨活动,包括学习习主席讲话和政治学、哲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等。学校可以组织开展相关调研和理论研究,就如何增强专业教师“育人为本”的责任意识,如何创新专业教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措施和方法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学习其他院系或者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分析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与品德教育元素。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教学观摩活动,让教师们交流在专业教学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以互相借鉴,共同提高思政教育水平。另外,专业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措施和方法,采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培养模式,运用理论研讨法、案例分析法、实践创新法、读本渗透法、合作探究法等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专业能力。

3.创编一部有利于学生道德素养与专业能力双提升的训练读本

无论什么专业的大学生,诵读能力都是必备的技能。专业教师可以在诵读材料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包括《中國共产党章程》、毛泽东著作、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以及富有教育意义的经典诗文等,从中选取部分内容汇编成册,作为训练读本。这样做,可以以训练读本为抓手,真正把德育融入日常学习和实践中,用党的声音和经典文艺作品浸润大学生的心灵,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大学生在反复诵读和思考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情操的陶冶、品位的提升。同时,教师可以结合专业教学,定期更新训练内容,加大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力度。

4.构建一个实现学生道德素养与专业能力双提升的教学模式

专业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设计,改革教学模式,把立德树人理念内化在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中。教育无处不在,课堂教学管理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适时、适境地加以引导,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学巧妙融合起来,让大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获得道德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双提升。

(1)强化第一课堂的思政教育。第一课堂是教师开展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针对个别大学生存在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在专业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基本导向的思想政治与品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致力于中国梦的实现,做一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新时代青年。这样,就能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渗透方式,使青年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升道德修养。

(2)重视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专业教师要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打造一批具有育人功能的活动载体,努力丰富第二课堂。要注重培育高品质的校园文化,营造求真务实、尊重人性、亲善友爱的人文氛围;教育引导大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组织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如专业竞赛、经典诵读比赛、主题演讲和辩论赛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样,就能在各种专业社团和竞赛活动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

5.制定一套促进学生道德素养与专业能力双提升的课程标准

高校应制定各学科的课程评价标准,将“思想政治修养”纳入考核内容,以“是否在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养与专业能力素养双提升上取得积极成效”作为评价依据,构建学评教、教评学、教评教“三评”融合的教学评价机制,提高课程教学在“双提升”中的实效性。把大学生的“道德素养”纳入专业考核评价体系,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立德修身意识。高校在专业考试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将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专业能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英才。

参考文献:

[1]李金昌.优秀教师应具备的五种素质[J].中国高等教育,2016(12).

[2]王定华.努力造就新时代高素质高校教师队伍[J].中国大学教学,2018(06).

[3]薛晶.当代大学生道德素养与行为能力失调原因解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16).

[4]刘欣.“课程思政”的内在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6).

[5]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1).

[6]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

猜你喜欢
德才兼备道德素养专业能力
大学生“媒体素养”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调查研究
不同阶段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内在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