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融媒体中心学生团队培养路径探索

2019-12-27 09:29吴亚明陈卓
新媒体研究 2019年20期
关键词:融媒体高校

吴亚明 陈卓

摘  要  主要探讨高校融媒体中心建立后的人才培养路径,认为高校融媒体中心除了应该编制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还应该着重培养建立专业化的融媒体中心学生队伍。融媒体中心学生团队的专业素养培养路径主要有:以课程建设为抓手,系统培养融媒体技能;融媒体中心学生团队内部梯队自我成长;牵手公众媒介,加强学生团队寒暑假媒体实践培养。

关键词  高校;融媒体;学生团队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20-0050-03

高校融媒体中心普遍是在整合原有校内宣传渠道和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的,统筹对全校各类自管校园媒体平台进行建设和管理,打造适合高校特色的校园媒体矩阵;另外,高校融媒体中心除了做好对内舆论宣传工作,还会承担对外宣传工作。

因为高校融媒体中心编制有限,教师队伍无法单独承担学校全部的全媒体融合传播任务,高校融媒体中心需要构建一支教师为骨干,学生队伍为主体的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队伍。如何打造一支具备较高水平的全媒体融合传播人才队伍,主要从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素养水平着手,一方面提高在职在编专业教师从事全媒体融合传播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提高融媒体中心学生团队专业素养,激发学生团队的主观能动性,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团队由于相对缺乏媒体专业素养,需要通过以下三种路径来提高全媒体融合传播技能。

1  以课程建设为抓手,系统学习融媒体技能

通过课堂教学可以实现对较多同学的全面培训,这无疑是提高融媒体中心学生团队专业素养最快捷、效率最高的途径。在实际工作实践中,根据院校类型不同,可以划分为开设有影视传媒类专业的院校和未开设影视传媒类专业的院校这两类,对于这两类院校而言,如何培养融媒体学生团队,在课程开设方面有着较大的区别。

1.1  传媒类专业学生:高校融媒体中心直接开展实验实训

国内开设有影视传媒类专业的公办本科院校中,除了专门的影视传媒类高校,还包括很多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学院;此外,还有大量民办本科院校陆续申办影视传媒类专业。开设传媒类专业的院校一般开设以下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网络与新媒体等,这些专业中,除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2013年教育部开始批复成立,其余都是开设时间较长的专业。以上所述影视传媒类专业在全国范围有遍地开花的趋势,以网絡与新媒体专业为例,截至2019年目前教育部也已经批复超过200家高校开设,而开设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高校更多。

开设有传媒类专业的院校普遍重视学校融媒体中心的建设,首批高校融媒体中心主要诞生于开设有影视传媒类专业的高校。在这些高校,高校融媒体中心已经纳入到校内影视传媒类专业实验实训的范畴。高校融媒体中心在完成各项全媒体融合传播工作的同时,也为在校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技能的舞台。例如北京电影学院融媒体中心于2018年10月19日揭牌,“融媒体中心通过‘两落地、两融合建设路径,运用‘大数据+,从内容、渠道、平台、运营、管理五个方面,既做强媒体,又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1]

1.2  非传媒类专业学生:公选课拓展课程吸引培育学生团队

对于没有直接开设影视传媒类专业的高校而言,由于缺乏具有专业素养的学生加入学校融媒体中心,高校融媒体中心必须另辟蹊径,可以通过开设少而精的影视传媒类通识公选课程,成批次地对在校学生开展培训。在没有直接开设影视传媒类专业的高校,所在高校的融媒体中心教师,一般可以开设与影视传媒相关的通识类公选课以及专业拓展课,供全校学生自主选择。对影视传媒类课程感兴趣的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认识媒介爱上传播,还能修到每门课2个学分左右,是学生普遍愿意接受的一种方式。

融媒体中心的教师通过相关课程的教授,一方面丰富自身的融媒体内涵,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发现人才,最终让人才成长为高校融媒体中心学生团队的骨干。对于开设了影视传媒类专业的高校而言,也有很多非影视传媒类专业的学生对传媒类感兴趣,同样可以通过选修部分影视传媒课程,掌握新闻传播基本素养,胜任全媒体融合传播工作。结合工作实践,高校融媒体中心的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优先开设以下四类公选课程或者专业拓展课程:

1)影视美学类课程,目前,各高校都已经普遍开设了影视鉴赏公选课,在影视鉴赏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影视美学课程,可以进一步提高影视审美能力,为创作打好基础。影视美学课程既可以作为艺术类专业的素质拓展课程,也适合作为公选课程,让学生从整体上对影视创作手段和成果有所把握。“影视语言由于运用了画面、文字、语言、音乐、音响等多种媒介手段,成为高信息量媒介的综合体,已经具备了巨大的审美表现力、艺术表现力和思想表现力。”[2]在校学生通过影视美学课程的学习,可以拓宽知识领域,培养美学底蕴,自发地将艺术学科与文史哲学科相融合,构建其文化内涵。

2)摄影摄像类课程。从国家层面,2019年1月15日,中宣部和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县级融媒体中心承担了大量新闻演播室以及广播电视综合节目的制作,非常注重视频的生产和发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类似,高校融媒体中心也在逐步加强视频内容建设与发布,这就迫切需要更多的初步掌握摄影摄像技能和后期剪辑技能的人才。高校融媒体中心教师,可以通过开设简单的摄影摄像类公选课程,来培养相关人才,例如《摄影及摄像技能》《电视节目制作》等课程,让学生通过一两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学会照相机和摄像机如何操作,初步掌握摄影、摄像的基本操作,成长为高校融媒体中心影视生产需要的学生骨干。

3)新媒体编辑类课程。高校融媒体中心目前普遍运营的新媒体类账号包括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公众号、头条公众号,这些账号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按时更新,迫切需要更多的新媒体类编辑。新媒体编辑与传统媒体编辑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对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随着各类传播平台的不断涌现,新媒体编辑的工作量也与日倍增。同时,受各个新媒体平台的发展方向差别,他们的编辑手法也会有所不同,新媒体编辑无法做到直接重复分发,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二次创作。对此,高校融媒体中心可以开设新媒体编辑类课程,感兴趣的同学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可以自主运营个人的公众号,也同样可以加盟学校的高校融媒体中心,为全校服务。

4)其他外延科技类课程。随着科技发展的脚步,众多新的外延科技已经进入到融媒体的视野,作为高校融媒体中心的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开设新的外延科技类公选课程,包括无人机航拍技术与艺术、VR技术、5G传播技术等,这些新的外延科技类课程的开设,能促进融媒体中心的教师队伍素质的自我提升,这是教师自我境界的提升;同时这些外延科技类课程,十分注重应用实训,可以让学生得到专业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实际动手能力有明显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学生团队全媒体融合传播质量的不断升高。

2  高校融媒体中心学生团队内部梯队的自我成长

融媒体中心学生团队的形成,除了靠课程建设和课堂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学生团队内部梯队自我成长。建立完整有序的学生团队内部梯队,能够做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的同时,也不断输出优秀影视传播人才。

2.1  高校融媒体中心学生团队内部三个阶段梯队的形成

根据高职以及本科院校相关学生团队培养现状,从每个加入融媒体中心学生团队的学生自身来看,内部梯队经过自我成长,会分化成三个不同阶段的梯队:兴趣培养和能力提升阶段梯队、专业素养成熟完善阶段梯队、就业创业以及学历提升阶段梯队。加入融媒体中心学生团队的学生,首先进入的是兴趣培养和能力提升阶段梯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加入融媒体中心学生团队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自己适合的岗位,然后通过跟班学习,向团队骨干学习的方式,对自身的能力进行提高,从而满足融媒体中心岗位的需要。以摄影摄像岗位同学为例,需要对画面构图以及摄影光线布置进行学习,尤其还要熟悉演播室各项设备,最后还要学会很多后期剪辑工具比如PR、AE等。一般来说,大一新加入学生团队的学生,整个大一阶段都属于兴趣培养和能力提升阶段。

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进入大二以后,就是专业素养成熟完善阶段梯队,处在这一梯队的学生团队成员,已经成为融媒体中心的学生骨干力量,具备独立完成各项采访任务,独立操作各项摄影摄像器材的能力。如果说第一阶段是借助外力对技能本身的学习,那么这一阶段,就是融媒体中心学生团队成员自我学习和素养提升完善阶段,鼓励成员接触最新的科技传播手段,创新报道呈现的方法和手段,适应新媒体的发展。

到大三大四阶段就自然过渡到就业创业以及学历提升阶段梯队,通过前两年的积累,学生团队成员逐步培养对影视传播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形成人生的理想和方向。融媒体中心教师应该鼓励融媒体中心的学生以影视传播作为毕生的追求目标,将融媒体中心学生团队发展成为“专业型、研究型、学习型团队”,鼓励融媒体中心学生团队成员专转本或者考研。在鼓励学习的同时,高校融媒体中心还应该为学生团队就业创业创造条件: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团队成员流向国内知名影视制作公司以及电台电视台;另一方面,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融媒体中心有能力成为影视制作传播公司的孵化基地,鼓励学生团队成员开办例如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为例,2019年上半年就孵化了南京学影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顺利承接了包括华为南京研究所、南京电信以及校内的相关文化传播业务。

2.2  校内“1+1+1”学徒模式促成内部梯队的培养

高校融媒体中心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传播中心,不仅要实行教师对融媒体中心学生团队成员的教育培养和管理,还要实行融媒体中心学生团队骨干力量对新进成员的手把手培养。一般来说,给每一个融媒体中心学生团队新成员配备双导师制比较适合,即一个指导老师加一个融媒体中心学生团队骨干。从高校融媒体中心相关实践来看,一名融媒体中心教师+一名融媒体中心大二大三的学生骨干+融媒体中心大一新生,这样的1+1+1小团队学徒培养模式,既能满足一般的融媒体报道任务,又能锻炼新人培养队伍,具备一定的实践价值和可复制性。

3  牵手公众媒介,加强学生团队寒暑假媒体实践培养

高校融媒体中心的学生团队,除了在校内接受培养外,还应该积极走出去。走出去战略中,一方面是高校融媒体中心加强与兄弟院校的沟通,实现人才培养的校际沟通交流,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高校融媒体中心主动牵手公众媒介,组织学生团队利用寒暑假,在公众媒介开展实践实习。

高校具备寒暑假,这是高校融媒体中心学生团队培养的重要机遇和优势。高校融媒体中心应该主动与学校驻地的所在公众媒介加强沟通,派出融媒体中心学生团队骨干在寒暑假开展媒体实践,以期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树立专业精神,这些有针对性的实践实习,能够有效提升高校融媒体中心学生团队的整体素质。

从目前地方媒体的发展现状来看,大部分的省级报业传媒、省级广播电视机构都纷纷开展全媒体融合传播,开设各类新媒体账号,开办自管的媒體App,这对于高校融媒体中心学生团队而言,有大量的实践机会,可以跟业界的一线记者编辑学习交流,拥有实战经验。

高校融媒体中心不仅应该牵手重要的省级公众媒介,还不应忽视与县区级的融媒体中心的交流学习。高校融媒体中心建立的理论基础就来源于我国县区级融媒体中心的建立。县区级融媒体中心的陆续成立并运转,给高校融媒体中心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借鉴参考方向。不仅学生团队成员应该前往县区级的融媒体中心学习,高校融媒体中心的教师也应该利用寒暑假,一并前往交流,系统地学习县区级融媒体中心如何小中见大,利用较少的人员队伍和相对薄弱的硬件开展全媒体融合传播。

4  结束语

高校融媒体中心是个新生事物,如何将高校融媒体中心办好,关键在融媒体中心的人才队伍的建立和培养。除了“以课程建设为抓手,系统培养融媒体技能;融媒体中心学生团队内部梯队的成长;牵手公众媒介,加强学生团队寒暑假媒体实践来提高高校融媒体中心学生团队专业素养”外,还应该做好高校融媒体中心教师队伍的建立和能力提升。通过高校融媒体中心教师队伍和学生团队素质的双提升,最终实现高校融媒体中心传播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丹丹.“两落地、两融合”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思考及实践——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例[J].北京教育(高教),2019(7):86.

[2]彭吉象.影视美学[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62.

猜你喜欢
融媒体高校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