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电影之“冲突”建构

2019-12-27 09:29丁果
新媒体研究 2019年20期
关键词:微电影冲突新媒体

丁果

摘  要  21世纪,数字技术、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微时代”下“微影像”的产生,而在这其中,“微电影”以其叙事性的本质特征天然优势在众多影像形态中迅速发展并自成体系。“微电影”中微剧情片、微电影广告、微纪录片、微科普片以及MV音画作为音画结合的叙事性艺术的本质决定了他们依靠“冲突”的建构来结构情节。其中微剧情片的“冲突”设置服务于其主题、微电影广告的“冲突”设置服务于其要推广的品牌和理念、微纪录片中“冲突”的设置服务于生活真实、微科普片中“冲突”服务于科学,而MV音画中“冲突”的设置则受限于歌词。微电影情节“冲突”的强弱和表现方式在不同类型的作品中也是同中存异,异中有同。

关键词  新媒体;微电影;冲突建构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20-0113-05

数字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媒体艺术的迅速发展和传播,微博、微信、秒拍、美拍等自媒体迅速崛起并日渐成为充斥我们生活与我们日常息息相关的沟通媒介。在这其中,微电影艺术以其“短小精干”“题材多样”“情节生动”“视听兼具”的特点在21世纪,特別是近几年来,逐渐成为当下影视行业内外最大众化、最普范、最流行的一种艺术门类。

1  语境特征和影像表现

1.1  微电影之发展语境

新媒体也称“第五媒体”,它以数字媒体的形态出现,囊括了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新型的信息传输方式。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它将所有的信息分为最小的信息传输单元比特——0和1,从而使得信息更易于复制、传播和重复使用。

传统的电影创作有一套系统的体系和流程,依靠胶片拍摄,依靠线性编辑技术,通过影院和电视台放映与传播,而以新媒体为制作和传播载体的微电影,在制作与传播上具有极大的自由和极其广泛的受众。“在新媒体中,个体成为产业体系中最主要的参与者,一个个体就可以成立一家电视台,一个个体就可以完成一整套‘微型的影视产业。更重要的是,这个个体并非特指某几个人,而是几乎全球网民共同聚合的不计其数的微型影视系统。这等于‘再造出一个新的影视圈,在当前阶段与传统影视产业体系同时存在,又互相激励竞争、借鉴影响。”[1]除了业界的著名导演、著名编剧,参与微电影制作的更多是高校师生、影视传媒公司、草根群体电影爱好者。微电影满足了“80后”“90后”青年创作者张扬个性、渴望表达自我、动手能力强,对新鲜事物极具敏感性的特点,给予了他们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新媒体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的特征以及其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多媒体传播、超文本的优势为微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

1.2  微电影之类型阐释

“微电影”理论名词的提出是在2007年法国第三届口袋影展,由法国影像论坛提出并迅速传播,目前对于其内涵与特征,在业界较为认同的观点是“微电影即专门在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情节的微时(30秒~3000秒)放映、微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规模投资(几千元至数十万元每部)的视频短片。”[2]微电影的“微时间”“微制作”“微传播”的特点不容置疑,不过由于微电影创作主体多样化、创作方式多元化、新媒体传播方式多渠道并且深受大众文化、商品经济和技术浪潮影响的发展语境的影响,导致了微电影类型的划分和界定一直以来备受争议。

新生代导演王小帅认为:“微电影就是广告,它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向你传达着某个产品或者品牌的信息。”[3]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黎风教授将微电影与纪实性的纪录片区别开来认为:“微电影是剧情片、是故事片,当我们提及微电影时通常是把纪录片排除在外的。”[4]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教授认为“‘微电影是‘第三电影,是在‘第一电影基础上融入了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的特点,可以理解为相对于基础性电影的功用性电影。”[5]此外,还有学者依据其功能特性将微电影分为商业微电影、艺术微电影和实验微电影;按照创作主体将微电影分为学院派和非学院派(通俗意义上的社会类和校园类)。各专家学者因为划分的标准与参照不同,因而对其种类的划分会有所差异。在笔者看来,微电影的类型,也可以依照其用途,参照电影类型的分类方法来进行划分,具体如下。

1.2.1  微剧情片——用光言微语创造时空

微剧情片创作以讲述清楚故事为第一目标,因此,微电影创作第一要义是剧本。编剧和导演需要以一个新颖的创意为起点,设计出彩的情节,刻画出有性格的角色,展现人性的复杂性的曲折生动、发人深省的故事。

微剧情片是微影像作品中最具有商业性和艺术价值的一种,它不仅题材众多,涉及青春爱情、青春励志、道德伦理、历史战争、恐怖等,还综合借鉴了各大电影流派的表现手法,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微剧情片已经成为各大门户网站,爱奇艺、优酷、PPS、二更、搜狐、Bilibili的主推项目,其中优酷还创办了一些专项计划扶持微电影特别是微剧情片的创作如“幸福59厘米”“大师微电影”“青年导演扶植计划”等。世界各大电影节,如加拿大温哥华电影节、金熊猫北美国际微电影节、中欧国际青少年电影节、中国国际微电影节、北京国际微电影节、上海大学生微电影节、四川金熊猫国际电影节等也都将微剧情片作为主推项目激励广大中青年导演的创作。代表作品有惊悚微电影《黑洞》(英,2008)、悬疑微电影《调音师》(法,2010)、11度青春之青春励志微电影《老男孩》(2010)、青春励志微电影《再见金华站》(2011)、科幻微电影《时空交易》(美,2012)、喜剧微电影《马上有钱》(2014)、警匪侦探微电影《盗版风云》(2014)、《我的爸爸是警察》(2016)、《国门之约》(2018)等。

1.2.2  微电影广告——广告的微型扩展

微电影广告在时长方面比传统广告要长,“一般而言,传统广告的时长不超过一分钟,15~45秒较为常见,而微电影广告的时长比普通广告有了较大的扩展,理论上在30分钟以内(包含系列广告),较多的是3~10分钟。”[6]此外,在内容容量、表现手法和审美特征等方面都表现出与传统广告不同的特质。

微电影广告主要由两种形态组成,一种是商业微电影广告,另一种是公益微电影广告。商业微电影广告也称“‘营销微电影,是电影与广告的商业联姻,使原本直白具有诱惑性的硬广告变得含蓄委婉起来,变成一种将商业诉求巧妙隐藏的软广告。”[6]与传统的广告相比微电影的广告植入更为灵活,改变了以往影视作品因创作后期硬性植入广告引发的抵触情绪,而其播出平台也能收获巨大的点击量及广告收益。代表作品有2011年益达口香糖《酸甜苦辣》系列(14分22秒)和佳能微电影广告《让我留下》(5分01秒)、2012年宝马微电影广告《抉择》(8分22秒)、2016年宝马微电影广告《火药桶》(4分59秒)、2018年IphoneX温情微电影广告《三分钟》(7分07秒)、2019年百事可乐《摘星者》(7分02秒)、2019年电影《小猪佩奇过大年》的微电影广告宣传片《啥是佩奇》(5分31秒)等。

公益微电影广告并不诉诸推广某种商品,而是为了宣扬某種主流思想和理念,更多的是达到一种宣传教育的作用。公益微电影广告受众面广、渗透性强、隐蔽性好、易于接受、使传统的“硬宣传”变为“软宣传”,加之公益微电影广告的投入相对较小而其宣扬主流精神价值的成效却更好、更快、更深入人心。相关的创作题材有“温暖2012”“拒绝冷漠”“最美中国”“法制校园”等,公众耳熟能详的公益微电影广告代表作品有2013年央视公益微电影广告《回家篇》(13分45秒)、2016年央视公益微电影广告《打包篇》(1分28秒)、《活着》(7分24秒),2016年R.E.D公益红计划微电影广告《安乐》(15分39秒)等。

1.2.3  微纪录片——真实生活的微型缩影

微纪录片是描写、记录或者研究真实世界的微电影作品。微纪录片聚焦于现实生活当中,将镜头对准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用影像这一载体留下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美丽图景,见证社会的变革、文化的变迁和生活状态的变化。与传统的纪录片相比,微纪录片依靠新媒体平台播出,不仅在时间上更短小,在制作上也更为精巧。在题材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具有影响力和传播力的话题,如有关传统文化的题材、关于社会热点的题材、关于青春的题材、关于环保的题材等。

其创作手法延续了传统纪录片常用的访谈,跟拍、偷拍、抓拍方式等形式,同时,微纪录片更加注重情节叙事以及声音效果的综合运用,实现了影像和声音更为多元、灵活的匹配。代表作品有2014年南京广电集团制作的30集历史文献系列微纪录片《城殇》(每集4分钟),2014年湖南卫视和芒果TV推出的100集传统文化系列微纪录片《味·道》(每集4分钟),以及2019年五四青年节人民日报推出的微纪录片《无奋斗,不青春》(4分24秒)等。

1.2.4  微科普片——知识的生动展示

微科普片是以展示人类智慧,传播人类文化知识为目的的微电影类型。“微科普片即微型科普电影,它是科普电影在微时代的新发展和新形态,是运用视听技术和艺术手段,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方法,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承人文理念,起到教化作用的微型电影。”[2]微科普片的表现内容保罗万象,既涉及人文历史地理,也包含自然科学、农业、医学、工业等,并以向公众传播知识为己任。微科普片的创作一般选取贴近生活的题材,并找准切口,围绕一个小的知识点多维度表现,同时尽量选择可行性较强的内容来结构作品。在创作微科普片时,为了让作品更加生动直观,易于观众理解,往往会综合性地运用动画、数字特效以及解说等方式来展现。代表作品有2015年陕西金田影视制作的《冬枣》,2016年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制作的动画微科普片《心肺复苏》,2017年农林卫视推出的系列微科普片《话说微生物》等。

1.2.5  MV音画——音与画的美妙结合

MV音画是以宣传音乐歌曲为主要目的微电影类型。MV主要借助画面手段来补充音乐所无法涵盖的信息和内容,其情节的设定以歌词为指向,通过和音乐、歌词的匹配来展现音乐的主题、意境和情绪。制作MV虽然没有拍大电影和拍电视剧那样的复杂和繁琐但是仍要有分镜头剧本,要有情节的起伏,同时要借助电影淡入淡出、闪回、蒙太奇组接等创作手法。好的MV可以通过具有感染力的情节和精心设计的画面提升音乐的整体表达效果。传统的MV主要流行于DVD和电视,观众通过购买影碟或者在某一固定时刻通过观看电视来欣赏。而如今借助新媒体平台,海量信息储存和信息即时、广泛分享传播的特点,一首单曲的MV一旦在网络发行,听众便可以即时下载,进行收听和观看,甚至广大网民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海量下载、反复收听、反复观看。代表作品有刘若英《后来》(2000)、周杰伦《发如雪》(2005)、光良的《童话》(2006)、鸟叔《江南Style》(2012)、火箭少女《燃烧我的卡路里》(2018)、毛不易《平凡的一天》(2018)、李宗明《回到佳支依达》(2019)等。

2  微电影典型文本的冲突设置

将“微电影”的命名挂靠于“电影”之上,法国口袋影展的导演和电影理论家在2007年已经较为清晰地传达了其意图和观点——微电影具有电影属性,以叙述事件为出发点,与随意记录和拍摄的视频片段有所差异。微剧情片、微电影广告、微纪录片以及MV音画等微电影类型,创作的基础是运用恰当的叙述方式,表现典型的人物形象在典型的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麦基曾经说过:“若无‘冲突[7],故事中的一切都不可能向前发展。”[8]与90~120分钟的传统大电影一样,“微电影”要以“冲突”来建构“情境”,结构“情节”,并在故事内部触发剧情的“发现”和“突转”,引起“戏剧动作”来展开叙事。不过“微电影”的“微时间”决定了其情节线索更为单一,其冲突的设计更为集中的特点。“微电影”通常是围绕一个“冲突核”来结构全片,同时在不同类型的微电影作品中“冲突”也有不同的特点,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2.1  微剧情片——冲突服务于主题

微剧情片的制作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创”,其创作动机是由于创作者灵感的突然袭来或者深受某一事件的感触而自发想要创作的能展现导演个人的思想境界、人生体悟和艺术追求的微电影作品,这类影片偏“艺术性。另一种是“定制”,互联网平台或者影视制作公司,设定一定的主題,甚至已经拟定故事框架,在此基础上,以投稿的形式征选策划案或剧本,这类影片的创作的出发点以获取高的网络点击率,高利润为出发点,偏“商业化”。无论偏“艺术性”或是“商业性”,微剧情片“冲突”设计始终服务于导演、编剧或制片人所设计影片的主题思想,即剧中故事所传递的思想情感。

偏“艺术性”的微电影通常是通过“隐性冲突”推动情节,传达的多是较为晦涩的、复杂的关于人性的哲思,如在2008年英国惊悚微电影作品《黑洞》,围绕着人性道德的冲突展现了被贪欲遮蔽内心,被钱财蒙蔽双眼的银行职员,一步一步被象征着贪欲的黑洞所吞噬灵魂、吞噬身体的过程,影片寓意深刻,令人深思。而偏“商业性”的剧情片则侧重于用“显性冲突”来推动情节,传递一种易于被大众感知、理解、接受的情感体验。并且这类作品通常用以动作片、喜剧片的形式呈以直观的视听冲击给观众带来观影的刺激和愉悦。如2011年推出的商业微电影《青春期》则是一部风格鲜明、主题尖锐、充满话题性的微电影,影片围绕着青春期叛逆女孩与家长、学校、朋友同学之间的冲突,涉及了逃学、恋爱、打架、与父母争吵等内容,情节大胆、故事外放、人物性格鲜明、影调张扬、节奏明快,极容易带动观众的观影快感。影片一经播放便引起全国范围内业界专家、学者、导演、网友对“90后”这一群体的广泛热议,更引发了更深层次的对“叛逆”与家庭和学校教育之间关系问题的反思。影片的成功还促使了以此为主题的《青春期2》(2012)、《青春期3》(2014)的产生。

2.2  微电影广告

2.2.1  商业微电影广告——冲突服务于品牌

好的微电影广告就是让观众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而感动、流泪、兴奋的同时,对目标产品不自觉的产生深刻的印象。微电影广告中情节展现的第一要义是展现产品品牌,其冲突的设计、始终是围绕着产品的特征以及产品所要服务的消费对象。2010年凯迪拉克LSL赛威的微电影广告片《一触即发》,以吴彦祖和搭档要进行高科技产品交易,而对手不断实施大规模的突袭阻碍交易为“冲突”,上演了一场科技核科技之间的对决,智慧和智慧之间的较量。全片惊心动魄,场面宏大,在吴彦祖与黑手党驾车博弈的激烈剧情的同时也让观众了解到了凯迪拉克LSL赛威的特点:线条流畅、加速快、稳定性强、智能语音识别和控制、防火防爆等。2011年益达口香糖系列微电影广告《酸甜苦辣》,每集设计一个主要冲突作为情节的核心,利用人体感官的通感现象,把人的心理感受和味觉感受有机联系起来,每一小集都恰当展现了男女主人公相处时的某一种情感和益达口香糖的某一口味和某一功效。2018年iPhoneX温情微电影广告《三分钟》,影片没有口号式地展现iPhoneX的特点和功能,却以“全片用iPhoneX拍摄”这一噱头,在给予广大观众感动的同时引起了网友对iPhoneX摄像头和摄像参数以及拍摄的影像画面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与传统广告相比微电影广告既演绎了生动的故事,又隐性地凸显了产品的特性和功能,让人易于接受。

2.2.2  公益微电影广告——冲突服务于理念

公益微电影广告的冲突设计则是服务于影片所要传达的核心精神和理念。作品围绕着所要传达的“尊老”“爱幼”“敬业”“向善”等理念,创设戏剧冲突,并在此基础上结构情节,设计细节,再通过故事的生动演绎,让观众“移情”,被剧中人物所展示的高尚品德所感动。央视2016年推出的微电影《打包篇》中,围绕父亲“失忆”这个主题,制造“忘记所有的事但从未忘记对孩子的爱”这一冲突,再构造出忘记拿钥匙、忘记孩子的姓名却会下意识给孩子打包饺子这样的情节和细节来展现上一辈的父母对孩子辈的无限关爱和无私付出,并以此号召青年一辈要懂得感恩,要回报父母。整部作品冲突集中,情节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让观众备受感动,具有较强的教化作用。

2.3  微纪录片——冲突服务于真实

微纪录片的创作以真实生活为原型,其“冲突”的设计也要以真实为原则和基础。曲阜大学董从斌教授对微纪录片的创作曾做出这样的概述:“细心的导演在故事叙述中很会自然而然地利用悬念和冲突,虽然这些悬念和冲突并不是导演有意编造,而是故事本身所具有的,然而如果导演能发现它们并合理利用,完全可以让整部片子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让观众得到审美的满足和心灵上的安慰。”[9]微纪录片也要讲故事,只不过它是用真实的素材讲故事,推动故事发展的“冲突”也是客观存在的,不容虚构和编撰。2017年北京市委宣传部筹划和推出的365集系列微纪录片《中国梦365个故事》,每集3分钟,取材于大众的生活,以“平民化、原生态、纪实性、讲故事”为特色,采用微纪录和第一人称解说的方式,让每集的一位主人公讲述自己逐梦的故事。其中《红舞鞋》这一集,以管锦红女士“热爱舞蹈但放弃了舞蹈”的真实经历为影片的主要“冲突”,展现了管女士在丈夫和朋友的鼓励和支持下重拾梦想的历程。整部作品以小见大,将个人微观的梦想和国家宏观的中国梦结合,十分具有感染力和社会价值。2019年五四青年节推出的微纪录片《无奋斗,不青春》以四位年轻的大学生为主人公,以他们各自实现理想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为全片的主要“冲突”,展现了在波折和历练中为了理想而勇于奋进,勇于拼搏的中国当代社会“四有”青年形象。

2.4  微科普片——冲突服务于科学知识

作为电影与科普片的结合体,微科普片要将抽象的科学知识用具象的、生动的电影表现形式,微科普片也要讲好故事。新西兰著名科教片导演朱迪斯·库伦认为:“所有的科教影视片的制作者都应该有一个目标,即从情感和科技两个方面,将观众牢牢抓住,让观众沉浸在故事中学习新知。“微科普片”需要用一个完整的情节,并且以鲜活多样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其情节的设定要始终围绕着影片要展现的科学知识,推动情节发展的“冲突”也是如此。

微科普片《探索银杏杀菌之谜》,以“蚂蚁不上银杏树”这一现象为切入点,讲述了属于小蚂蚁的有趣的科学故事,让观众产生一个又一个好奇,直到影片快要结尾才正式揭秘银杏树上有一种特有的杀菌剂,这才令观众心中的谜团得以解开。2016年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推出的微科普片《心肺复苏》也非常生动有趣,十分易于理解和學习。影片以“突发意外”和“专业医生不在场”为“冲突”构思全片,展现了一名解放军在训练时突然昏厥呼吸骤停,后在班长的有序组织之下开始对这名解放军进行基础心肺复苏救援并挽救了其宝贵的生命的全过程。整部作品以动画的形式来演绎,穿插了女护士讲解的动画视频和真实救援时的现场照片,再加上影片对实施救援时的班长每一个动作用特写的方式强调并进行详尽地解说,使得心肺复苏基础救援的每个动作步骤都非常细致到位,作品的故事和画面生动,知识的传达也十分清晰明了。

2.5  MV音画——冲突服务于歌词

MV画面情节设计的自由度较弱,冲突的表现和情节的设计受制于歌词的内容和其情感。通常歌词和音乐与画面的关系是声画同步,相互补充,而声音部分歌词所表达的内容、情感和节奏已经定型,因而画面所表现的内容只有以音乐和歌词的中蕴含的“冲突”蓝本设计内容。

在MV中诉诸于视觉的画面所表现的“冲突”主要由歌词所表达的内容的“冲突”决定,但是有的歌词叙事性强,冲突较为明显,而有的歌词抒情性强,内容松散,冲突并不集中也不明显。歌手光良2005年推出的《童话》MV属于前者,歌词抒发了一对相爱的恋人,爱而不得,最终分离的悲痛情感,影像画面则将歌词中的二人情感的“冲突”和“阻碍”具象化,展现了“搬家”“白血病”“演唱会等情节”,将情感递进表现地极具层次,让整部作品传达的情感也更为深刻。歌手毛不易2019年的新作《平凡的一天》MV则属于后者,其旋律优美,歌声委婉动人,具有意境美,使听众如沐春风,但歌词的叙事性不强,体现了主人公在一天不同时刻的瞬间的所思所想,因而其影像画面的呈现也较为松散、写意。

3  小结

微剧情片、微电影广告、微纪录片、微科普片以及MV音画都是带有叙事性的微电影类型,需要通过“冲突”的构建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这是其区别于纯纪实性的、非情节性的记录式视频的根本特性。冲突的好坏和冲突所导致的情节张力决定了一部微电影作品的优劣。好的微电影作品,会选择一个与其主题相关的“冲突”,并紧紧围绕着这个“冲突”,结合其类型进行巧妙的、合理的情节构思来吸引观众、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不同微电影作品中的冲突强弱和力度有所差异,冲突的表现方式也各不相同。冲突并不意味情节中必须有一场搏斗、一次激烈的争吵或是一场令人恐惧的地震、火灾或海啸,它可能只是一种情感的较量,一种道德选择。在创作微电影作品时,我们应当先分清不同类型的微电影作品中冲突的特点和服务对象,再结合自己的文化素养、历史知识、专业知识、人生感悟和对社会热点话题的捕捉有指向性地建构冲突,设计情节,并综合借鉴传统电影中声音、画面构图、光线、色彩、影调、镜头分切和蒙太奇组接等艺术表现手法使微电影作品内容更加充实、形式更为精巧,更具吸引力和魅力。

但是,无论是微剧情片、微电影广告、微纪录、微科普片还是MV音画,其“冲突”的表现也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传统大电影的叙事结构是一种缝合性结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尹鸿教授在其著作《当代电影导论》中提出,“传统电影情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平衡—失去平衡—非平衡—恢复平衡—平衡的周期”[10],即电影的情节从一种四平八稳的局势开始,接着在某种力量的影响下失去平衡,由此产生不平衡的局面,再经历种种磨难,最后在某种力量的反作用下恢复平衡,达到平衡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影片叙事节奏也是在紧张与松弛之间交替进行。而微电影的时长有限,需要在短时间提供大量的信息,并迅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通常开篇很快进入“不平衡”的状态,省略过多的与主要矛盾无关的情感和内容的铺垫,紧紧围绕一个“冲突核”来结构剧情。微电影的情节设计公式可这样概括“冲突酝酿—冲突爆发—冲突解决”,其“冲突”往往是迅速形成、迅速发展、迅速解决。因此,微电影情节的设计推进不应当太过拖沓,要迅速进入故事的主体部分,因而微电影的镜头往往使用短而精的短镜头,再通过蒙太奇组接产生恰当的叙事节奏,创作出生动的、深刻的、令人回味的微电影作品。

参考文献

[1]胡克.微电影虽微小,却不可等闲视之[J].当代电影,2012(6):10.

[2]孙玮,阮裕.微电影创作[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闵云霄.微电影产业链已清晰,8集影片换亿元广告费[N].中国企业报,2012-10-30(2).

[4]黎风.微影像:新媒体语境下的影像新形态[J].今传媒,2015(11):5.

[5]丁亚平.“大电影”视域下的微电影发展[J].艺术评论,2012(11):28.

[6]董从斌,赵鑫.微电影创作[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

[7]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辞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8]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

[9]丹·格斯基.微电影创作:从构思到制作[M].刘思,译.北京:文汇出版社,2012.

[10]尹鸿.当代电影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微电影冲突新媒体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冲突管理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微电影”的作用研究及传播意义
国外微电影的“力量”表达
全面冲突管理的构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