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意兰从肝脾肾论治肾性骨病临床经验撷要

2019-12-28 01:47王意兰
医师在线 2019年4期
关键词:肾性化瘀骨病

练 英 王意兰

内江市中医医院 四川内江 641000

肾性骨病是慢性肾脏病常见并发症,可导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矿物质及骨代谢异常[1]。西医治疗包括纠正高磷血症和甲状旁腺功能,包括饮食控制、透析、磷结合剂、活性维生素D 类似物等[2]。而中医治疗将患者视为有机整体,调节阴阳脏腑功能,标本兼治,在治疗上具有保护肾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等优势。吾师针对病因病机特点,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滋补肝肾、健脾泄浊、化瘀排毒等治法,辨证治疗,临床疗效颇佳。现将吾师临床经验集萃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无肾性骨病之名,多将其归于“骨痿”“骨痹”“虛劳”等范畴。中医认为,肾性骨病其标在骨,其本在肾,且与肝脾相关。肾性骨病的病因有内、外因之分。外因责之于反复外感、七情内伤、饮食失节、劳倦过度,内因以肾元亏虚为主或水肿、消渴等迁延失治而损伤肾脏。中医文献关于“肾主骨”的论述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素问》。除此之外,《黄帝内经》中亦提及“肾生骨髓”,“骨者,髓之府”。骨生长、发育之基础乃肾中所藏之精。肾强则骨强,肾弱则骨弱。当代亦认为此病多由“关格”发展而来,“关格”既久,损耗肾精,肾精亏虚则无以生髓,骨骼失养,发为“骨痿”。脏腑辨证并不拘泥于肾,还与肝脾有关。肝肾同源,相互滋生,盛衰相依;肝主筋,筋束骨,筋骨相连而司运动。脾主四肢肌肉,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骨的生长发育和运动需气血的滋养,筋、肉的协助[3]。《素问•五脏生成论》:“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脾制水,肾主水,脾失健运,肾失开阖则津液代谢失常,聚而为湿,湿邪日久化浊,阻碍气机,则瘀血内生;湿浊瘀之邪稽留体内,伤肾蚀骨,则成骨痿。治疗当肝脾肾同治。本病病机主要是脾肾亏虚成骨乏源;肝脾不足,筋肉萎弱;浊瘀互阻,浊毒伤骨。病机总属本虚标实。

2 辨证论治

肾性骨病的治疗原则和证型,中医临床至今尚无一致标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治病必求于本”。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吾师溯本求源将本病的治疗原则概括为:滋补肝肾,健脾泄浊,化瘀排毒。并将本病分为以下证型加以论治。

2.1 脾肾阳虚证

以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腰膝酸软,食少纳呆,肢体浮肿,夜尿清长,大便不实,舌淡有齿痕,脉沉细为主症。以黄芪、党参、白术、山萸肉、补肾健脾,淫羊藿、巴戟天温肾散寒;鸡内金、焦三仙助脾运化;大腹皮、茯苓皮、泽泻利水消肿;芡实、金樱子固精缩尿;丹参、川芎、益母草活血化瘀,酒大黄通利泄浊,诸药合用,共奏温肾健脾化瘀降浊之功。吾师治疗尤重从脾肾论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后天同根同源且相互资生。脾肾阳虚,先后天俱虚,同时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

2.2 肝肾不足证

以头晕、耳鸣,腰酸膝软,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虚烦不眠,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沉弦或弦细为主症。治疗以“滋水涵木”为原则。以熟地、山药、山茱萸、牡丹皮、菟丝子等滋补肝肾;续断、杜仲补肾强腰;菊花、钩藤平肝潜阳;黄柏、知母清虚热;大黄、枳实泻热通便。

2.3 瘀血内阻证

以关节疼痛,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肢体麻木,舌暗淡有瘀斑瘀点,脉涩或细涩为主症。临床以“去菀陈莝”为原则,以丹参、川芎、莪术、水蛭等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炙大黄化瘀泄浊,瘀血通过泻下外排,使肌酐、尿素氮降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脾肾两虚始终存在于本病发展过程中,须加补肾健脾药如党参、黄芪、菟丝子等以扶正[4]。

2.4 浊毒内停证

以面色晦暗无华,胸闷,纳呆腹胀,恶心呕吐,肢体困重,皮肤瘙痒,口中黏腻,大便秘结,舌暗苔厚腻,脉濡滑。以二陈汤配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湿、大黄通腑泄浊,加补肾健脾药物,但应较本病初期减量,以免闭门留寇。治疗时仍需整体辨证论治,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予以滋补肝肾、健脾泄浊等法对症治疗。

3 临证心得

针对本病的治疗,减轻症状的根本在于稳定肾功能。本病主要病机脾肾亏虚成骨乏源;肝脾不足,筋肉萎弱;浊瘀互阻,浊毒伤骨。治疗以滋补肝肾,健脾泄浊,化瘀排毒为主。针对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吾师认为不能盲目补益,以免闭门留寇;重脾论治,一可使纳增神振,血液生化有源;二以后天补先天,脾健肾强;三则脾胃健旺,更好地发挥药效。

典型病案:张某,女,58 岁,2017年5月10日初诊。患者于4年前无诱因出现乏力,当地医院查血肌酐:158μmol/L,诊断“慢性肾功能不全”,予百令、肾康栓、中药灌肠等治疗,病情好转,之后未规律用药。乏力症状持续,血肌酐缓慢增长,维持在300~420μmol/L。3 个月前患者出现皮肤瘙痒、骨痛等,于外院门诊口服罗盖全、醋酸钙片,症状无缓解。2017年5月10日来吾师处就诊。症见皮肤瘙痒,肢软乏力,腰酸膝软,骨骼疼痛,肢冷,纳差,尿色淡黄,尿有泡沫,大便溏,夜寐可,舌质暗淡,苔白厚腻,脉沉。尿常规:尿蛋白(+++);血常规:HGB81g/L;肾功:Bu23.3mmol/L,Scr 432μmol/L,Ca 1.85mmol/L,P 2.23mmol/L,PTH 459pg/mL;西医诊断:慢性肾功能不全,肾性骨病。中医诊断:虚劳(脾肾阳虚兼湿浊血瘀)。治法:温肾健脾,祛瘀泄浊。方药:党参20g,黄芪30g,山茱萸15g,山药20g,牡丹皮15g,茯苓25g,牛膝15g,杜仲15g,芡实20g,桑寄生30g,补骨脂15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炙甘草10g。12 剂,水煎服。两周后复诊,患者腰酸膝软、骨痛、肢软乏力明显缓解,尿常规:尿蛋白(±)。汤药随症加减用药半年后复诊,尿常规:尿蛋白(-);肾功:Bu13.3mmol/L Scr103μmol/L,P1.57mmol/L,PTH 169pg/mL。治疗半年,病情稳定,无不适反应。

猜你喜欢
肾性化瘀骨病
消痰化瘀降脂方治疗肿块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
泻火化瘀通窍法对感音性耳聋大鼠HMGB1/RAGE信号通路的影响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国医大师张琪治疗肾性血尿用药特点及思路数据挖掘研究
血液透析仪联合血液灌流器治疗老年维持性透析合并肾性骨病的疗效观察
化瘀解毒健脾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结节的临床观察
地方病防治核心知识大骨节病
骨病义诊进社区三分钟推拿受追捧
尿糖不正常而血糖正常是怎么回事
氨氯地平/厄贝沙坦联合治疗肾性高血压52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