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汉代社会风貌在汉画像石中的折射

2019-12-28 03:09王博灏
文化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画像石南阳礼仪

王博灏

汉代画像石艺术是在当时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和厚葬之风盛行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中华民族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起于西汉,鼎盛于东汉,以古朴粗犷的艺术风格和精湛高超的艺术水平而令人称叹。南阳汉代画像石刻琳琅满目,宏伟壮观,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历史典籍。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为我们了解汉代南阳的社会风貌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一、社会经济繁荣,贵族奢侈享乐

两汉时期,南阳是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这里河流纵横,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不仅“王侯将相,第宅相望”,更是享有“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的美誉。生长在南阳鼎盛时期的张衡写下了礼赞家乡的《南都赋》[1],赞美古南阳山川美丽,繁荣富足,“既丽且康”。

便利的交通条件,优越的自然环境,促进了手工业、农业、冶铁业的发展,以及商业经济的繁荣。《史记·货殖列传》[2]记载南阳“俗杂好事,业多贾”。活跃的商业经济环境使百姓生活富足安定,同时出现了众多的富商贵族。从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的生活风貌。如车马出行图里,辆辆马车,高撑华盖,前有导旗,后有步卒,威风凛凛,再现了贵族阶层的排场和威仪。记录了富商贵族的庭院生活的汉画像石中,雕刻了重重的院落,曲折的迴廊,楼阁相连,点缀着池苑台亭、树木花草;大门外旁立着执戟持盾的门卫,迎来送往;大堂上男主人正襟端坐,侍者肃立其后;阁楼上女主人凭栏远眺,女仆们簇拥侍奉。在宴飨画像石中,主宾们厅堂列坐,仆人手捧酒壶站立其后,案上摆满美酒佳肴,宾主边饮美酒边赏舞乐,推杯换盏,觥筹交错。这些汉画像石都反映了当时富商贵族鲜衣怒马、钟鸣鼎食的奢侈生活。

二、舞乐艺术繁荣,娱乐生活丰富

汉代南阳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民众娱乐生活丰富多彩,孕育出精彩的舞乐艺术。汉代的舞乐艺术不仅是表演艺术,还是各阶层人士抒情达意的主要方式。载歌载舞是当时的社会风尚,上自皇亲贵戚,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以歌舞抒情诉怨,庆功贺喜。歌舞大都即兴而发,直率表达内心情感。

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乐舞画像众多,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真实记录了当时的乐舞风韵,也反映了舞乐文化的繁荣盛况。有乐队伴奏的长袖舞,也有以建鼓为中心的鼓舞。长袖舞中舞者头梳高髻,长袖细腰,体态婀娜,脚步轻盈,舞蹈明快优美;鼓舞以鼓为中心,二人边击边舞,其余舞者应着鼓点变换脚步,洒脱有力。舞蹈既有集体舞,也有单、双人舞。乐器有建鼓、钟、磬等打击乐器,还有排箫、笙、筝、琴等管弦乐器。舞乐充斥汉代社会各个角落,民间宾客宴请,丰收喜庆,郊庙祭祀、祈福驱魔、婚丧嫁娶都有舞乐。汉画像“乐舞百戏”里音乐、舞蹈与杂技、魔术表演相结合的场景,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这些精美的汉画像石再现了当时南阳舞乐艺术的繁荣和民众娱乐生活的丰富多彩。

三、礼仪文化形成,百姓尊礼守节

礼仪是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汉人许慎说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3]礼的制定可以上溯到周代,而汉代礼仪文化的形成和丰富的物质基础分不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汉代南阳经济繁荣,粮仓充实、衣食饱暖,百姓普遍注重礼节、崇尚礼仪。

南阳汉画像石中关于行礼的场面比比皆是,如拜谒图中有一尊者,头戴冠帽,身着长衫,正襟危坐,神态傲然,对面一人上身前倾,躬身而拜,其身后众人磕头跪拜,态度恭顺,体现出尊卑有别、等级分明的礼仪制度。宴飨图中显示的宴饮场面,一般都实行分餐,一人一案,设宴座序由尊到卑,主宾一律跪坐,身态端正。“周公辅成王”画像石中,臣子对君王行“稽首”大礼,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拜头至地。“作揖”即拱手礼,是汉代社会交际中使用较多的礼节,在汉画像石中也极为常见。汉代行孝成风,孝敬父母并延及老者、长者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汉画像石中常见幼者对长者的跪拜情形。这些资料显示出当时社会民众尊礼守节,汉代礼仪文化已然形成,汉代南阳堪称礼仪之城。

四、民众崇战尚武,习武之风盛行

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有大量的车骑出行图。图中车辆多是战车,驾车之马昂首奋蹄,向前直奔,驾车之人佩戴武器,面色威严。怒马飞车,滚滚向前,洋溢着尚武之风。汉代南阳尚武精神的形成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起兵南阳、成就帝业不无关系;另外,当时的“军功可得爵赏”的军事制度也激发了民众勇于参战的热情。

南阳自古乃征战之地,习武之风盛行。汉画像石中表现习武的内容也较多,常见有击剑、角抵、摔跤、比武等内容。击剑图中两短衣人持短剑格斗,威武勇猛,左右各有两人伸颈观看,呐喊助威。角抵图中刻有一牛,头生双角,低头猛抵,野性十足,右侧之人一手挥拳,一手握斧,与牛迎面搏斗;角抵不仅需要力量和勇气,还要机敏和速度,体现了汉代人骁勇刚健之风貌。摔跤图中,两人窄袖束带,头戴角帽,徒手相搏,惟妙惟肖;比武练拳图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三位武士徒手搏击、勇猛凶悍的场面。这些汉画石像生动再现了当时社会习武之风俗,反映了民众勇敢无畏、崇战尚武的精神。

五、崇尚仁义道德,教化四方百姓

汉代统治阶级常用汉画像石来表达他们崇尚的道德风尚,并以此来教化百姓。南阳出土的《二桃杀三士》[4]画像石的故事宣扬的就是儒家思想,提倡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画像中部刻有一盘,盘内放置两桃,盘子近侧的两个勇士迫不及待,伸手抢桃,另有一个勇士气愤不已,虎目圆睁,欲挥剑自刎。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齐国三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战功彪炳,目空一切,国相晏子向齐景公献计用两个桃子谋杀三个勇士,维护其政权稳定。晏子利用三人恃才傲物的弱点,离间人心,让他们彼此争功相斗;三人中计,自恃有功,互不相让;古冶子没争到桃子感觉受辱,拔剑自刎;公孙接、田开疆二人清醒后羞愧不已,无地自容,随后也自杀身亡。宁愿牺牲生命去消除耻辱,这在当时是一种备受推崇的君子之风。这个故事夸赞了晏子的智谋,也颂扬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的气节。

汉代崇尚就义成仁,侠义之风盛行。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刻有“荆轲刺秦王”“要离刺庆忌”“聂政自屠”“程婴柞臼”“狗咬赵盾”等众多历史故事,反映出南阳人崇尚名节、履仁蹈义的社会风尚。《荆轲刺秦王》用秦始皇的仓皇奔走,反衬荆轲一刹那间“怒发三冲冠”的英雄气概,突出展现了荆轲的舍生取义。《要离刺庆忌》[5]讲述了春秋时期刺客要离奉吴王阖闾之命,以苦肉计获得庆忌的信任,后将其刺杀的历史故事。当要离的剑刺穿庆忌时,庆忌则倒提要离,沉溺水中三次,然后放了要离。庆忌临死时说他不杀要离是因为他不想一日死两个英雄。回到吴国后吴王欲封赏要离,要离说“我杀庆忌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吴国的安宁,百姓能安居乐业”,说完便自刎于金殿。要离舍生取义,成为汉代人求“义”的楷模。

猜你喜欢
画像石南阳礼仪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一朵盛开在大美南阳的爱心之花
南阳人大“四有”监督的实践与探索
筷子礼仪
汉画像石墓出土仿木结构石立柱初步研究——兼谈白杨店画像石墓出土立柱位置
礼仪篇(下)
汉画像石中的“天神”
《南阳解放纪念碑》失误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