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女性与“庭院”的抗争

2019-12-28 03:09郝雪丽
文化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庭院空间

郝雪丽

一、“庭院”概述

中国人的宇宙观念是建立在“家”之上的,如汉字“天”造字本义是人的头顶上方的无边苍穹,也有学者将上面一横阐释为屋顶。最初“天”字是表示空间的,后来才引申为天空,古人“从屋宇得到空间观念,从宇中出入而得到时间观念”[1]。这一观念也深刻地反映在古代早期的文学创作中。《墨子·经说》中的“宇,东西家南北”一句,也强调了家在中国传统空间观念中的重要性。古代文士乐衷于依自身审美构建庭院居所,庭院其以宇宙观为核心的“家”“庭”合一的空间形态成为中国建筑的传统式样。个体的成长对于空间的需求除了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可见的空间,还表现于内在的心理需求之上。《说文解字》云 :“庭,宫中也。”清段玉裁注曰 :“中宫、宫之中。如诗之中林、林中也……宫者、室也。室之中曰庭。”庭院是古人家庭生活展开的故事背景,院落空间安排深深反映出对制度与礼教、界限与心理诸方面的关注。“国不可使预政,家不可使干蛊”[2],在古代男权社会,女性无权参与国家政事,甚至无权干预儿女婚姻,女性的劳动价值受到轻视,是被压迫的对象。贤妻良母的活动只能是“妇主中馈,惟事酒食衣服之礼耳”[3],再加以《女诫》《白虎通·三纲六纪》《女四书》等女德教育,使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二、男作家对女性形象的幽困

男性历来有喜爱为女子“代言”的传统,其滥觞始于战国,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两篇,都是诗人托湘水女神的身份、口吻和心理来写作的,这一创造深刻影响了后代诗歌创作。《古诗十九首》中,有拟女子口吻创作的《行行重行行》《客从远方来》等诗。汉魏之际,曹丕以帝王之尊创作了被称为“七言诗之祖”的名作《燕歌行》,借空闺之怨,抒写离别之情。后世“男子作闺音”,反映女性闺怨的代言体诗歌层出不穷,男性诗人迫于社会、政治方面的压力或是为追求诗意的温柔敦厚,通过诗中女性娇弱的形象来含蓄、隐晦、婉曲地传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感情[4]。在《诗经》《玉台新咏》《花间集》《乐府诗集》《全唐诗》等诗歌总集中寻觅,不难发现“庭院”意象在众多代言体或闺怨诗中的重要地位。《玉台新咏》收录的690首以宫体诗为主的诗歌中,男性诗人将身份不同、遭遇各异、感情世界丰富女性形象一一陈列给世人,连骄傲不羁的李太白也愿意凑这“庭院”大聚会的热闹。例如,李白的《清平乐》写杨贵妃与玄宗的戏乐场景,句句浓艳,风流至极。赵崇祚辑录的《花间集》中,句中含有“庭”字的词作有40多首,温庭筠《菩萨蛮》通过写庭中花谢鸟寂,孤月独悬,表现暮春时节佳人守空闺的寂寞之情。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读《花间》《尊前集》,令人回想徐陵《玉台新咏》。”宋代词人程垓有词集《书舟词》,乃男子作闺音之典型。据笔者统计,《书舟词》中有20首词含有“庭院”一词,可以说程垓笔下的闺情诗很多都是在庭院中展开的。从古典诗词中有关庭院的描写可以发现,男性笔下的代言体、闺情诗中,女性往往以娇柔纤巧的形象出现。家庭内部一夫多妻、等级分明,强调嫡妻有别和长幼有序。从小接受女德教育,女性不得不为这种社会分工牺牲,压抑自己,在气质和心理上都被要求做到柔顺贞孝,卑弱寡欲。这些“庭院”之诗虽然多为男性为遣己怀而作,其描写的女子皆为梨花带雨的社会弱者,实质上都反映出在男权社会下女性在生活和精神上受到的幽困。

三、重门锁处犹有妙音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多乐于追求现世享乐,崇尚言行的旷达脱俗,喜爱在山水园林间饮酒赋诗,玄言清淡,这一时期的女性能一反传统的姿态登上社会舞台,与男子结伴悠游,林泉宴饮[5]。这一时期的女性及其代表文学如魏甄皇后的《塘上行》、晋太微玄清左夫人的《北淳宫中歌》、宋鲍令晖的《前溪歌》。隋唐宋元时期,与文人诗酒流连的,大多是妓女或者女冠,如唐代著名的才妓薛涛和女冠鱼玄机,而闺阁女子不再像魏晋时期那样可以比较随意地与男子结游。主流道德规范对女性的行为及心理的约束和震慑作用是巨大的,故《唐人选唐诗》中存在的女诗人寥若星辰。明清时期,女性的活动空间更小了,被三纲五常裹着小脚周旋于小小庭院。这一点从女性作家诗文集的名字就能看出,如清代蔡殿齐编选的《国朝闺阁诗钞》,其中收录了百位女性作家的别集,观其目录,可以发现这些诗集的命名大多不离庭院楼台,如《绿静轩诗钞》《露香阁诗草》《味雪楼诗稿》《藕香馆诗钞》等,另外的百分之十也多命名为《秀余小稿》《秀余草》等,女性受生活空间的束缚,只好拓展自己的心灵活动空间。

《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序言记载 :“至于有清,遂臻极轨。琼闺之彦,绣阁之姝,人握隋珠,家藏和璧。”[6]在清一代,文人开始关注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并鼓励女作家创作,叶绍袁提出了女子“三不朽”的新观念 :“丈夫有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而妇人亦有三焉 :德也才也与色也。”袁枚《随园诗话补遗》亦有类似的论述 :“俗称女子不宜为诗,陋哉言乎!圣人以《关雎》《葛覃》《卷耳》冠三百篇之首,皆女子之诗。”这些热情洋溢的诗论使女作家渐渐消除了自卑心理,开始进行创作。与前代相比,清代文学似乎逐渐实现了家族文学群体向社交文学团体的转化。值得注意的有清代王琼瑶的《次韵早秋杂兴》 :“长堤杨柳叶初凋,空对秋风倦舞腰。小院露寒虫咽砌,官洒潮上水平桥。诗书尽可供吟咏,针线何妨遣暮朝。最喜嫩凉宵渐近,闲吟不叹夜无聊。”(王琼瑶,生活于官宦家庭,接受过一定的家庭教育,能吟咏诗书,不必单靠针线来排遣朝朝暮暮的寂寞[7])这首七言律诗描绘了早秋时节的庭院景色,秋夜寂静,女诗人却无睡意,一人独处深闺听着风声虫鸣尽享阅读之乐,不伤春悲秋,笔调轻快,反映了清代女性诗作自我意识的觉醒。“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走出庭院才知道墙外世界“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在清代诗人积极结社,诗社敢于招收女弟子,并鼓励女性创作,在这一社会环境下,女性终于得以冲破庭院的幽禁,一览墙外之景。出走庭院,活出真我,是古代女作家苦苦经营的事业,只有见得更广阔的世界,才能获得心灵的丰盈,最终拥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豪情壮志。

猜你喜欢
庭院空间
回到庭院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庭院
创享空间
庭院中的童年
创享空间
假如你有一块空地,千万别做庭院
斑鸠飞落的庭院
Yard Work庭院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