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三条路径

2019-12-28 03:09郝雯雯
文化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遗产物质

郝雯雯

在历史的长河中,勤劳的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不仅有强大的物质文明,还有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一般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特别是那些没有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渗透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而强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无疑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时代价值和社会价值。当然,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不仅需要在传承人和传承载体方面持续发力,还需要我国依据现实情况积极拓展传承途径。本文试图就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以节日庆典和旅游活动为核心的传承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人的参与,不仅需要特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者的参与,还需要关心、爱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公众的参与。因此,以节庆旅游为中心,引导社会公众参与、体验和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一)节日庆典传承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节日庆典的作用不容忽视。利用节日庆典传承文化也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传承方式。民俗传统节日通过人们世代相传,已经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以传统节日为载体的传承已经积淀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血液里。因此,在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遇到的诸多困难时,我们要积极利用好民俗传统节日,通过节日庆典和节日体验,使人们深刻认识其背后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

当然,在利用民俗节庆活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必须要重视其社会功能[1]。例如,在当前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个别地方在民俗节日庆典活动中引入了许多商业化的活动,目的是吸引旅游者、刺激其消费,民俗节日在这种活动中成了“唱经济戏”的“台子”。虽然民俗节日的传统内容并没有改变,但是其引导社会公众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则基本丧失。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潜藏于民间。在通过节日庆典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要充分调动民间的力量。政府需要为节日庆典活动的举办提供条件、营造氛围,既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二)旅游活动传承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旅游活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尤其如此。目前,借助旅游活动进行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主要是让人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切身体验民俗节庆活动、民俗体验活动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能更大范围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吸引更多的人们参与其中。同时,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本身也有密切联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原创性和稀缺性特征日益成为现代社会背景下的优质旅游资源,并引起人们借助旅游业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刻思考。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适合进行旅游开发,各级地方政府要做好甄别。有旅游开发潜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实施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受损害的基础上产生必要的市场价值,通过经济手段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二、以学校教育为方式的传承途径

教育是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学校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途径[2]。我国作为文化大国,各级政府一直十分重视通过学校教育进行非物质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一)学校教学活动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文化观念发生了变化,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有所下降,而且多数年轻人也不愿意投身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事业中来,因此,缺乏传承人就成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领域的重大问题。基于上述考虑,国际和国内的专家学者纷纷将目光转向学校的教学活动。各级各类学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领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学校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传承途径,也是民族文化整合发展的重要过程,但这两方面的重要作用却一直被忽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各级各类教育体系中鲜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内容,更谈不上完善的教育体系。

因此,人们必须要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起适合我国学校教育现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传承的教育体系。例如,在我国中小学实施三级课程体系的背景下,各地可以通过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编进本地的乡土教材,同时通过第二课堂、课外调查等有效手段,促进传承活动的深入开展。目前,世界上已经有28个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达成共识,这些国家未来将会把学校教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途径。

(二)传承人进校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传承人的努力和支持。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文社会环境的变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缺乏传承人的尴尬境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要积极促进传承人进入校园,通过言传身教,促进校园传承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存在于民间,并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传承。由于传承方式上的局限性,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而消亡,因此,传承人走进校园不仅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寻求潜在的接受者,同时可以将其融入学校教育,从而借助学校教育使其得到有效地传承。例如,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曾积极邀请传承人进校园,促进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其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以宣传评论为目的的传承途径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有关研究机构、广大学者以及有关人士的介绍、宣传与评论的作用不容忽视。这一系列举措有助于在全社会塑造重视、尊重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生态[3]。

(一)增强新闻媒体的传播作用

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国务院办公厅适时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指出,要增强新闻媒体的传播作用,通过大力宣传,不断提升社会公众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新闻媒体要营造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化环境,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充分发挥自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舆论导向作用。

(二)学术层面的传播深化

国家日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学术界也积极参与到这一工作中来。一方面,广大学者通过对这项工程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深入研究,努力构建具有指导价值的理论体系,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另一方面,政府要组织好相关单位和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因此,在学术层面上,广大学者要不断加快相关理论研究,特别是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通过研究方法的综合以及学科融合,不断实现在研究思路方面的创新发展。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要实现保护和传承的目标,不仅需要广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大力支持。通过构建比较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国那些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最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永葆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遗产物质
冬季民俗节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民俗中的“牛”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民俗节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