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尚钺与《尚氏中国古代通史》的秦汉史部分

2019-12-28 03:09宋薇薇
文化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通史马克思主义历史

宋薇薇

一、尚钺的人生经历

尚钺,字健庵,1902年出生于河南省罗山县。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尚钺积极参加河南省的反帝爱国运动。1921年,尚钺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进入本科英国文学系学习。在这一时期,他师从鲁迅,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与人合办了《狂飙》等刊物,在文章中揭露社会黑暗,宣传新文化、新思想。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尚钺及其作品。

北伐战争是尚钺人生中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这时的他受到李大钊等人的影响,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积极投身革命。1927年,尚钺在开封加入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后升任中共豫南特委宣传鼓动部部长和工农革命军党代表,发动农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尚钺不幸被捕入狱,受酷刑而不屈。

出狱后,尚钺曾在多地从事教学和宣传工作。在担任教师期间,他组织学生创办刊物,宣传十月革命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斗争,许多学生受他影响而走上了革命道路。

1940年,尚钺遵照周恩来的指示,转向史学研究,开始钻研古文献。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他到达云南昆明,先后在瑞云中学和云南大学教书,开始了对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同时,他不顾政治环境险恶,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抗战胜利后,尚钺曾在山东大学、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担任职务。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努力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革教学内容,编写新的历史教材,完成了《中国通史讲义》《中国历史纲要》等著作。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尚钺因自己的独立观点被批为“托派主义”“修正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等,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学术见解,继续从事历史研究。

二、尚钺的人生经历对其学术研究和著作的影响

首先,尚钺是为了党的事业而研究历史的。在研究之前,他已经有了较高的马克思主义修养,再加上他有着长期实际革命斗争的经验,所以他对中国历史有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尚钺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注意对历史规律的探索。同时,他不囿于成说,敢于提出新的见解,又力求实事求是。

其次,尚钺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对于如何教导学生有深入的理解。他重视通史教学,力求使学生完整地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进程;他还强调历史的素质教育作用,想通过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和阶级斗争并列,作为历史教学必须坚持的三原则。

再次,尚钺师从鲁迅学习文学,又多次自创杂志,写文章、小说进行宣传,这使得其文笔干练、流畅,作品可读性极强,为他后期创作出优秀的史学作品奠定了基础。

三、尚钺中国通史体系的形成

通过研究,尚钺对中国历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看法,建立了独树一帜的中国通史体系。最能代表他的学术思想及成就的主要体现在他对中国历史分期和资本主义萌芽两方面的研究。

尚钺认为,中国古代史分期是探讨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必然涉及的一个“大问题”。他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合”的基本原理出发,提出 :“大约在舜、禹之时古代社会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在父系氏族时期奴隶制已经形成,到殷商形成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从西周到春秋,中国社会还没有完全脱离原始公社的脐带。”[1]从战国到西汉,是中国奴隶制从发展到没落的阶段,奴隶制在西汉达到鼎盛。西汉后期,豪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起来,东汉以后更是进一步发展,这是一个奴隶制衰落和封建化的过程。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是农民和奴隶群反对奴隶主的斗争,其结果是奴隶制的灭亡及向封建制的过渡。尚钺认为 :“在西汉初期就已经产生了封建关系的萌芽,直到魏晋,中国才进入封建社会。”[2]直至汉代的租佃关系和小农经济不能再作为封建化的标志之时,在整个社会中起着主导、制约作用的生产形式才反映出社会的根本性质。

尚钺在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对“中国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萌芽”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他根据马克思的论述,阐述了自己对于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理解。他考察了唐、宋以至明清封建社会经济的各种现象后提出,在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已经出现。他根据大量的材料,深入研究了唐宋以后逐步发展的东南地区城镇手工业的状况,研究了工场主对手工业工人的剥削方式以及他们之间的矛盾斗争,将其与西方行会相比较,指出了中国封建社会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他还研究了封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给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带来的困难。

尚钺的魏晋封建论和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他对中国历史完整系统的看法,是他长期潜心研究、刻苦钻研的心血。

有学者指出,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历史的发展特点。马克思、列宁总结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其在研究了希腊、罗马的奴隶社会,以及西欧的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历史的基础之上概括出来的。这些规律对于研究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有指导作用,但二者绝不完全相同,不可直接生搬硬套。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尚钺过早地提出资本主义萌芽并夸大其作用,其魏晋封建论也是不承认中国社会发展具有自身特点的表现。

四、尚钺《尚氏中国古代通史》概述

由于独特的学术观点,因此尚钺受到了不少批判。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他处之泰然,坚持自己认定的真理,绝不向高压屈服,并写作出版了多部著作,其中,《尚氏中国古代通史》是尚钺在20世纪50年代以讲义的形式在三届研究生班上授课过程中写成的,修改之后于1991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承认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力图揭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承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编著此书时,每一历史时期,都从经济基础开始叙述,逐步过渡到上层建筑各个方面,综合研究。

该书分为二十二章,以历史年代和史实顺序为线,章节安排以经济史和政治史为重,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次之,而文化史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该书又将二十二章分为六编,以“原始时代”“奴隶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崩解”“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为线索展开论述。

五、尚钺《尚氏中国古代通史》中秦汉史部分的优缺点

该书的秦汉史部分涵盖了第六至九章的内容,处于第四编《中国奴隶制的崩解与封建制度的形成——秦两汉到南北朝》之内。

(一)尚钺《尚氏中国古代通史》中秦汉史部分的优点

其一,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和唯物史观。全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力图揭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承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因此,秦汉史部分列举较多材料以叙述当时的生产力状况,着重叙述经济基础,之后逐步过渡到上层建筑各个方面。

其二,行文简洁,语言到位,无用的词句较少,符合通史的要求。作为一本教材类的通史著作,可读性极强,容易吸引读者进行阅读。

其三,史料丰富。除《史记》《汉书》《汉纪》《续汉书》《后汉书》《后汉记》外,还有《墨子》《孟子》《通典》《淮南子》《说文解字》《盐铁论》《新书》《汉魏六朝专文》《文献通考》《韩非子》《秋官司寇》《艺文类聚》等数十部文献著作。作为一本通史类著作,该书引用参考的史料数量丰富,种类繁多。此外,还有《斯大林全集》《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书籍。

其四,详略得当。作者在编写该书时,何处详述、何处略写都有自己的设计安排。例如,在“秦始皇征服六国”一节中,作者详述了秦统一六国的条件和原因,略写了秦统一六国的过程,这样既突出了重点,便于读者理解、记忆,也注重了全面性和时间顺序,使得读者在阅读该书时更加顺畅。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中的“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其五,适当总结。作者在该书秦汉史部分的第六至八章后单列一节进行总结。首先,总结部分可以对本章节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使内容更加完整;其次,总结部分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章节之间的过渡更加顺畅;最后,总结部分所述的大多是作者的分析,这样可以更加直观、清晰地向读者传递作者的史学观点。

其六,重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该书指出,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创造和英勇斗争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例如,在总结、评价历史人物的同时,指出 :“我国在人类世界历史的早期,就形成了这样地大、物博、人多的伟大规模,正是我国古代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斗争中锻炼出优秀的智慧和勤劳习惯所艰辛缔造的。”[3]

其七,马克思主义史学强调爱国主义,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叙述,传达爱国主义精神。例如,作者评价、分析张骞等杰出历史人物,突显其爱国之情,从而影响读者,实现历史的现实意义。

(二)尚钺《尚氏中国古代通史》中秦汉史部分的不足

其一,时代局限。一些小标题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如“大土地领主大奴隶主进攻小农的赋役制度”等;该书较少引用考古资料,除了引用《居延汉简》的内容之外,秦汉史部分再无考古资料;直接引用大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著作,甚至还有斯大林等人著作中的原文,如引用《斯大林全集》的原文来定义秦帝国、引用《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原文来解释奴隶和奴隶主的关系等。

其二,对历史人物评价较为片面。该书在评价一些特定的历史人物时,存在褒贬不当的问题。例如,作者在评价秦始皇时,突出叙述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而忽略了其雄才大略的一面。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当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分为二地、具体地、正确地去评价。“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是鲁迅先生对评价中国古代作家的指示,这对评价一切历史人物都是适用的。

其三,文化史所占篇幅较少。以秦汉部分为例,秦汉部分一共有150页,文化史部分,即第六节“两汉的文化”,只占8页,比例约为5%。该书没有秦朝文化,而两汉文化的相关叙述也并不全面,大多内容都只有寥寥几句话。尽管经济史和政治史可以使人们了解祖国历史发展状况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但是这些史实毕竟都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而在当下,人们能够继承的只有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即科学技术遗产和文学艺术遗产。这不仅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文化史部分必不可少。

其四,缺少相关的地图、图片和表格。图表可以更好地帮助读者了解相关问题,进行补充说明,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该书却没有插入相关图表作为补充。

其五,该书在编著、校对、审核时不甚仔细,如书中有将马克思错写成“马克恩”的情况。此外,书中还有一些引证资料失实之处。

综上所述,尚钺的著作虽存有争议,但瑕不掩瑜,他的学术思想和著作仍然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人们去研究。

猜你喜欢
通史马克思主义历史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