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合作态势下孙中山工运思想探析

2019-12-28 03:09朱孝红
文化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国共合作工运工人阶级

朱孝红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很快发展成为以广大工人阶级为主的革命运动。在斗争中,上海工人举起了“罢工救国”的旗子,发出了“万众一心,共除国贼,以雪国耻”的誓言,并抵制了资产阶级的动摇、妥协的倾向。参加运动的其他各地工人,也大都以“工界”的名义提出了自己反帝爱国的政治要求[1]。“五四”运动表明中国工人阶级逐渐实现由“自在”到“自为”的转变。中国劳工阶级队伍之后不断壮大,被包括孙中山在内的中国当时各政治派别所关注,孙中山还提出了对工人运动的看法与主张。

一、国共合作实现前孙中山对工人运动的关注

在“五四”运动以前的几十年里,随着工人阶级人数的增长,中国工人的斗争也在不断地发展。早期的工人斗争,大多数是为了反抗不堪忍受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而进行的经济斗争。随着工人斗争的发展,工人群众的组织也有某些发展。早期的工人组织,一般只有民间流传下来的秘密结社组织(如老君会、哥老会等)。后来根据斗争的需要,工人的组织也逐渐增多[2]。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已经逐渐具有了初步的共产主义觉悟,他们断言“将来的世界,必将是赤旗的世界”“劳工的世界”。“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开始相结合。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把发展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出现了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人开始关注工人运动。早在1906年,安源路矿六千多工人就参加了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川汉铁路筑路工人曾经响应资产阶级领导的“保路运动”,京汉铁路工人支援武昌起义。特别是海外侨工,对兴中会和同盟会的活动,都曾在经济上和人力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3]。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很早就注意到社会主义及工人运动的问题。孙中山欧美流亡期间,看到欧美资本主义在劳资对立下所产生的严重的社会危机,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工人运动表示同情和支持,认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社会革命其将不远”[4]。

二、国共合作态势下孙中山对工人运动认识的深化

1918年,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失败,这使他认识到“南北军阀如一丘之貉”,开始反思革命力量的依靠问题。1923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京汉铁路发生了工人大罢工。在这次大罢工中,孙中山逐渐认识到“民众力量真伟大”。在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积极对国民党进行改组,充实新鲜血液,同时国民党中大量吸收工人加入。在国共合作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孙中山工运思想也逐渐成熟。

第一,孙中山对工人运动在国民革命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孙中山号召国民党员要很好地发动工人运动以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及反对封建军阀。他提出让工人成为国民的前锋,积极参加国民革命,成立工团军,并号召国民党与工人共同奋斗。

第二,成立国民党内领导工人运动的专门机关,并积极大量吸收工人入党。1924年,国民党中央设立了领导工人运动的专门机构——工人部,改变了国民党没有正式领导工运机构的状况。同时,积极吸收工农分子加入国民党,尤其在广州市国民党中十分之六都是工人。

第三,注重工人的政治罢工,尤其注重把工人运动纳入反帝爱国运动中。1924年7月,广州沙面数千工人反对英帝国主义颁布新“警律”的政治罢工,广东革命政府旗帜鲜明地给予支持,罢工坚持了一个多月,最终迫使英法租界当局撤销了新“警律”。

第四,创办工人运动讲习所,专门培养工人运动的骨干。1924年,支持在广州创办工人运动讲习所,培养了一大批工会骨干。讲习所课程着重开了中西方工人运动和苏俄工会等课程。讲习所极大地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复苏高涨,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第五,注重制定劳工法令,从法律上保障工人权利。1924年11月,孙中山命令公布《广东政府工会条例》,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的自由,有言论、出版、集会、罢工的权利与自由等。它反映出孙中山对工运的重视,对工人斗争的积极支持。

三、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工运思想的历史评价

孙中山在工人运动暂时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却从京汉铁路大罢工中看到了工人运动的巨大力量,并积极支持工人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进一步觉醒。特别是孙中山提出“唤起民众”“扶助农工”的思想,对工人运动的再次高涨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工人阶级在民主革命斗争中也越来越呈现出进攻态势。孙中山支持工人阶级通过政治斗争取得政治经济地位的改变。这些都对党的工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孙中山没有提出工人是革命的主力军问题,对工人阶级地位和工人运动作用缺乏更深刻的认识。特别对于苏维埃制度,孙中山因为在他的眼中没有中共领导“实现苏维埃制度可以成功之情况”,尤其倡导“集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孙中山关于解决工人问题的办法继续沿着“节制资本”的纲领,甚至主张用民族资产阶级去“唤醒”和“扶助”工人。由于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孙中山工运思想存在较多空想性而使工运理论缺乏系统性。

猜你喜欢
国共合作工运工人阶级
衡阳市:传承水口山工运精神,汲取砥砺奋进力量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前进吧!中国工运
皖南事变原因研究综述
工运短波
工运短波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策策略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
纪念第一次国共合作8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