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五脏论字词补释三则

2019-12-30 11:42
关键词:蜂房张仲景五脏

张 为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363000)

敦煌医学文献《张仲景五脏论》自面世以来,得到学界专家的广泛重视。 几年来,关于《五脏论》的校注、考释及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但时至今日,我们重新翻阅敦煌遗书中四个版本的《五脏论》时,依然有不少难以通读或存在争议的地方。 作为中医脏象学说的重要文献,《五脏论》在传统中医学说的传承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文中这些难以通读的字词给我们学习、理解这一重要中医文献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以往的研究者对于《五脏论》中的一些疑难字词的考释,主要是从传统中医学的角度出发,虽然获得了很多成果,但还是不够全面。 本文主要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出发,尝试对《五脏论》中一些存在争议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三燋六府,四海七身,月荒膈咽喉,唇舌牙齿[1](P3)

敦煌医药卷子中《张仲景五脏论》已知的抄本共有五种,存有上述词句的抄本共两个。 本句中的“月荒”字,P.2115(甲本)中字形为“月荒”,Дx01325V(戊本)中字形为“”,很明显是一个“从月荒声”的形声字。 释录者将其认作“月荒”字无误。

古籍中将“胸”“膈”并称多见。 如《神农本草经》上卷“病在胸鬲以上者,先食后服药”[2](P1);《云笈七签》卷三十二“肺藏病者,胸膈胀满,嘘出之”[3](P179);《五杂俎》卷五“每合眼即有气一股,从下部上攻,直至胸膈”[4](P91)。

就我们所检索的古籍材料来看,尚未见“肓”“膈”(鬲)并称的例子。 但《说文》释“肓”为“心上鬲下也”,说明中国传统医学所称的“肓”与“膈”(鬲)的关系极为密切。 《针灸逢源》卷五“膏肓膈俞肝俞丹田吐血衄血”[5](P275),实际上也是把“肓”这一人体部位与“膈”并举。而古籍中论及“膏肓”的具体位置时,则经常将“肓”直接等同于“膈”,如《左传·成公十年》 “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晋杜预注:“肓,鬲也”。

综合上面列举的情况,从中医解剖学的角度看,本句释为“肓膈咽喉”或“胸膈咽喉”似乎都讲得通。 但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出发,则将“月荒”视为“肓”的异体字比较合理。 理由主要有三:

其一,“月荒”作为一个“从月荒声”的形声字,“肉(月)”作为形符表示其意义与人的身体器官有关。汉字中与人体器官相关的字多从“肉(月)”。 “荒”作为声符提示读音,说明“月荒”字的读音与声符“荒”相近或相同。 具体到本文中提到的关于“月荒”字的两种猜测,如果释为“胸”,“胸”字古音在晓母钟韵,而“荒”字古音在晓母唐韵,二者读音并不相同。 而如果释为“肓”,“肓”字古音与“荒”字同为晓母唐韵,读音相同。

其二,“胸”字在《五脏论》P.2115(甲本)同一文本中的“知母通痢开胸”一句中重见,字形做“”(胷),为“胸”字的常见异体字,与“月荒”字截然不同。 就常理而言,“胸”字属于常用字,除了因避讳或其他特殊原因而使用其他通假或异体字形外,一般不会讹写为其他字形。因此,如果将“月荒膈咽喉”句中的“月荒”释为“胸”的话,实难理解为什么书写者在同文本中“知母通痢开胸”句将“胸”字写作常见字形,而在“月荒膈咽喉”句中使用“月荒”这样一个冷僻难认的字形。

其三,从“月荒膈咽喉,唇舌牙齿”一句内容来看,“咽喉”“牙齿”均为相近部位并称。 考虑到文句的整齐性,“月荒”“膈”也极可能表示相近的两个身体部位。 《说文》释“肓”为“心上鬲下”,与“膈”恰好是紧邻的部位,放在一起并举非常合适。 反观释“月荒”为“胸”的观点,“胸”指的是“人体颈与腹之间的部分”,与下文的“膈”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放在这一相邻部位两两并称的文句当中,略显突兀。

结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五脏论》P.2115(甲本)、Дx01325V(戊本)中的“月荒”字应为“膏肓”之“肓”的异体字,指的是传统中医学中“心以下、膈以上”的部位,与“膈”并称。

二、天鼠煎膏巧疗耳聋, 得草麻而加妙[1](P8)

敦煌医药文献《张仲景五脏论》中有四个版本存有本句。 但首字的字形不完全相同,分别作“”(甲本)“”(乙本)“”(丙本)“”(丁本)。 以往的研究中关于这一味药的释读也存在一些争议。 《敦煌医药文献真迹释录》中四个版本《五脏论》的释文中,甲本释为“天鼠”[1](P8),乙本、丙本释为“大鼠”[1](P16:20),而丁本又释为“天鼠”[1](P26)。 谭宗达先生《敦煌本〈张仲景五脏论〉辑考》一文在对校四个版本的《五脏论》之后,将本句释为“大鼠煎膏巧疗耳聋”[6]。 马继兴先生《敦煌古医籍考释》中四个版本本句的释文分别为“天鼠”(甲本)、“犬鼠”(乙本)、“大鼠”(丙本)、“大鼠”(丁本)。[7]宫下三郎先生(日本)《敦煌本〈张仲景五脏论〉校译注》中也将其释为“大鼠”[8]。

从四个版本中本字的字形来看,除乙本、丙本字形非常明显是“大”字之外,甲本和丁本的字形都比较奇特,难以确定究竟是什么字。 但如果根据乙本、丙本的字形将其认作“大”字的话,则应考虑“大鼠”是否具有“巧疗耳聋”的功效。 我们在医学文献中检索“大鼠”作为药物的功效,并未发现“大鼠”能治疗耳聋的记载,甚至将“大鼠”作为药物来使用的记载也并不多见。 由此我们推测,《五脏论》乙本、丙本中的“大”字,当为其他字的讹写。

结合上下文,“夭鼠”一词文献中鲜见,更不可能是一味药材,而“天鼠”则有比较明确的出处。 天鼠又名蝙蝠、仙鼠、飞鼠、夜燕,是比较常见的中药材,《本草纲目》记载天鼠气味咸、平、无毒,主治内外障碍翳、青盲不见、小儿夜盲、疟疾、咳嗽以及溃肿排脓等等。 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天鼠”治疗耳聋的功效,但其中“耳出汁用,用夜明砂二钱、麝香二分,共研为末,先将患处揩干净,然后把药末敷上”的记载已经与耳部疾病紧密相关[9](P606)。 而最为有力的证明是晋代王羲之《十七帖》丛帖中的第九通尺牍《天鼠膏帖》。 其内容为“天鼠膏治耳聋有验不? 有验者乃是要药”。 这一尺牍的内容与敦煌遗书《五脏论》中的“天鼠煎膏巧疗耳聋”直接印证,使我们可以确定《五脏论》(甲本)中的“”必为“天”字无疑,乙本、丙本、丁本中的字形均为“天”字讹误。 “煎膏巧疗耳聋”的药物乃是“天鼠”(蝙蝠)而非“大鼠”或其他鼠类动物。

在现有的敦煌医药卷子《张仲景五脏论》研究成果中,关于本句的释义争议较大。 《敦煌医药文献真迹释录》中本句为“壓石寄假蜂房”,注释者认为“壓”系“辱”之讹,通为“乳”[1](P26)。 谭宗达先生《敦煌本〈张仲景五脏论〉辑考》一文中本句为“人厌食寄假蜂房”[6],宫下三郎先生(日本)《敦煌本〈张仲景五脏论〉校译注》中的释文与谭宗达先生的观点类似,为“人厌石寄假蜂房”[8]。 姚美玲《敦煌写本张仲景〈五脏论〉考辨》一文中将本句释作“压石寄假蜂房”,认为古人有服用“乳石”的习惯,所谓“压石”,指的是压制“石气”的发动[10]。

以上各家的观点中, 谭宗达、宫下三郎等先生认为“壓”字为“厭”字之讹,因此将本句释为“厌食寄假蜂房”。 “壓”字从“土”“厭”声,因此“厭”字讹写为“壓”从文字书写的角度看是非常合理的。 而其他几个版本的《五脏论》中,有两处本字就写作“厭”,字形做“”“”。 如果将本字释为“厭”,就能够很自然地将本句中的“厭(壓)石”释为“厌食”(“石”可以视为“食”的通假字),从而与上下文句中的“疥癞”“水肿”“肠结”等常见病症并列。这种处理方法似乎非常合理。但我们认为,将“厭(壓)石”释为“厌食”依然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医学文献中并未见“蜂房”能够治疗“厌食”之症的相关记载;其次,在“蜂房”句的前面已经有“孔公蘖消食肥泽”之句。 “消食”的功效与厌食症的治疗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在同一个句子当中并举依然有重复之嫌。 因此我们认为将本句释为“厌食寄假蜂房”虽然从字形角度讲得通,但从上下文义以及“蜂房”的药用价值来看,似乎无法自圆其说。

《敦煌医药文献真迹释录》的释录者因《本草纲目》中有“蜂房下乳石毒”的记载,因而将本字释为“辱”,认为系“乳”的通假字。 我们认为,将本句中的“某石”释为“乳石毒”,从意义上看应当是正确的,但敦煌文献中“辱”字多作“”或“”,而《五脏论》诸版本中本字作“”(甲本)“”(乙本)“”(丙本)“”(丁本),字形上与“辱”字相去甚远,强行将这几个字与“辱”字或“乳”字联系起来恐有失偏颇。

姚美玲认为“壓”字用为本字,“压石”指的是压制病人所服用“乳石”的“石气发动”,视角比较独特,但文中仅列举相关文例,似未做非常详细的说明。 笔者认为,姚文中所指的“服石”和“压石”,应当是指蜂房具有缓解人们服用“五石散”所导致的石热发作。 而就笔者所找到的文献资料来看,确有利用蜂房缓解“五石散”石热发动的记载,因此姚美玲的观点确有一定的根据。

然而,结合《五脏论》上下文的内容“孔公蘖消食肥泽,蜜陀僧去疥赖(癞)人,压石寄假蜂房,水肿惟须大戟,肠结通唯需甘遂”来看,文中论及的药物所适用的均为比较常见疾病,相形之下,认为蜂房是用来压制病人服用“乳石”所产生的“石气”,似乎还是不太符合常理。

我们的观点是,赞成将本句的首字释为“壓”,全句释为“壓石寄假蜂房”,但所谓“压石”者,恐怕另有所指。 《本草纲目·虫部》记载“乳石热毒,闷,头痛口干,小便浑浊,赤少,用蜂房煮汁五合服下,乳石末从小便中排出,极效”。 我们认为这应该是关于蜂房药效的最为明确记载。 此外,《千金翼方·卷第十九》也记载“又水煮露蜂房一服五合汁下乳石热毒壅闷服之小便中即下石末大效”。 类似的记载在医学古籍中多见,均认为“蜂房”能解“乳石热毒”。 但这里所谓的“乳石热毒”,我们认为恐怕不是指人们服用“乳石”而导致的“石气发动”,而是指其他的病症。

我们对《本草纲目》中关于蜂房的药效记载做了一个简单的概括归纳,发现蜂房的主要功效在于治疗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红肿热痛,如咽喉肿痛、蜂螯肿痛、疮癣等等。 其中也包括乳痈以及妇女乳房内结成肿的各种疾病。 而“乳痈”又称为“石痈”、“乳石痈”或“乳石”,后称为“乳岩”,有点近似于现代医学意义上的“乳腺癌”[11](P567-572)。 由此我们推测,《张仲景五脏论》本句中所谓“压石”者,指的是压制“乳石热毒”的发作,具体说来,就是压制“乳石痈”的发炎肿痛,而不是指压制服用“乳石”导致的“石气发动”。

猜你喜欢
蜂房张仲景五脏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蜂房的建造
蜂房的秘密
蜂房历险记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此人是中国古代名医,也是欧洲人最敬仰的中国医生
蜜蜂找路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