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求助行为与社会容认度、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

2019-12-30 08:12张芷硕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获得性心理咨询意愿

王 颖,张芷硕

(鞍山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1 问题的提出

心理问题普遍存在,很多人都备受心理问题的困扰.但是现有的研究表明,许多需要心理帮助的人并不寻求专业帮助,更多的人会选择压抑或者逃避所面对的心理困扰,或者寻求非专业的帮助[1].据Phillips等(2002)调查发现,中国自杀死亡样本中,63%存在心理问题,但其中仅有7%接受过心理咨询[2].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面临学业的压力、父母的期望、残酷的就业竞争,这些都无形中给大学生带来更多的心理困扰.面对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他们如何面对和改善、是否有求助的意愿、能否通过主动寻求外界的帮助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这是他们释放压抑的情绪、从而拥有健康身心的关键.

心理求助意愿是指当个体确认自己存在心理问题且不能解决时是否愿意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心理求助意愿作为个体对于寻求专业心理求助的主观抉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个体最终是否发出求助行为.

心理帮助资源的可获得性是指当个体确认自己存在心理问题且不能解决时,个体是否清楚地知道到哪里寻求、向谁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对心理求助行为的研究最早始于美国,初期的研究是针对一般人“生病行为”进行的,后来开始集中关注心理障碍者的求助.国外学者研究发现:个体的心理帮助资源的寻求途径、文化因素造成的与求助有关的偏见、替代性的寻求帮助的途径、社会经济条件、信念和价值观等因素对个体的求助行为都有影响.Kung(2004)研究发现:现实因素(如消费、时间、是否知道如何就医、语言等)比文化因素(如对心理治疗的相信程度、对心理问题的识别、害怕丢脸等)对受调查者寻求心理服务的影响更大[3].还有研究发现男性较女性而言更不愿意寻求心理帮助[4].

国内的研究者对影响心理求助行为的因素进行研究时更侧重于个体心理因素的探讨.余晓敏、江光荣(2006)研究发现:个体自我评价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感越高,越可能选择寻求专业心理帮助;个体从周围人身上感知到的心理求助行为的社会容认度越高,越可能选择寻求专业心理帮助[5].

社会容认度是在个体的知觉中,公众对于一定行为方式的接受和排斥的程度[6].夏勉(2005)认为个体知觉到的心理求助行为的社会容认度越高,越倾向于求助,并且对求助行为有显著的直接效应.该研究指出,社会容认度对求助行为变异量为6%~8%[7].

自我效能感在自主评估阶段起决定性作用,江光荣、王铭(2003)的研究初步发现自我效能是影响个体求助的一个变量[8].夏勉(2005)研究发现,自我效能单独对求助行为解释的变异量达14.5%~19.2%.说明自我效能是影响心理求助行为的重要变量.

目前,心理帮助资源的可获得性在国内外心理求助行为的研究中都是一个较少被详细提及的因素,尽管相关研究极少,也很少被作为研究的重点,但是相关研究都得出心理帮助资源的可获得性对心理求助意愿有显著影响,Kushner在研究中发现专业心理服务的费用承受性、便利获得性和有效性均对个体的求助行为有影响[9],而资源可获得性对个体求助行为有影响这一点在国内学者纪骁纹的研究中也得到了验证[10].

国内对于心理求助行为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研究较少且方向单一,创新较少.国内关于心理求助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社会容认度、自我表露程度等几个方面,研究结论重复度较高,新的影响因素和结论较少,研究角度缺乏新的发掘.

2 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选取辽宁省某师范院校大一到大三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发放问卷652份,有效回收603份,剔除无效问卷49份(作答不完整或有明显反应偏好),有效回收率92.48%.其中,女生439人,男生164人;理科306人,文科297人;大一253人,大二219人,大三131人.根据被试者对问卷上“当你确认你存在心理问题且不能解决时,你是否愿意向专业人员寻求帮助”的问题回答来分组,回答“是”为高求助意愿,回答“否”为低求助者;依照“当我确认我存在心理问题且不能解决时,我清楚地知道应该到哪里,向谁寻求心理帮助”的选择结果将被试者分组,其中,选择“是”为高心理帮助资源可获得性,选择“否”为低心理帮助资源可获得性.其中,高求助意愿458人,低求助意愿145人;高心理帮助资源可获得性395人,低心理帮助资源可获得性208人,被试者具体资料见表1.

表1 被试者的基本资料(N=603)

组别学习方向年级性别文科理科大一大二大三男女高求助意愿21324520316887116342低求助意愿84615051444897总体297306253219131164439高心理帮助资源可获得性20618916015283103292低心理帮助资源可获得性9111793674861147总体297306253219131164439

2.2 调查工具

2.2.1 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感 采用余晓敏、江光荣编制的《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问卷》修订版,原问卷包含10个项目,修订后的问卷由8个项目组成,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1,采用Likert5点计分,分值越高代表自我效能越高.

2.2.2 心理求助行为的社会容认度 采用江光荣自编问卷《心理求助行为的社会容认度问卷》,问卷采用语义差别量表的形式设置了14对双极形容词,如:“有效的-无效的”“丢人的-不丢人的”.两极间距离从3到-3共分为7级,为单一维度问卷,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91,级数越高代表个体知觉到的心理求助行为的社会容认度越高.

2.3 数据处理方法

使用SPSS21.0进行数据处理,主要采用单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

3 结果

3.1 社会容认度在心理求助意愿和心理帮助资源可获得性水平上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以心理求助意愿和心理帮助资源可获得性为自变量,其中,心理求助意愿分为高、低两个水平,心理帮助资源可获得性分为高、低两个水平,以社会容忍度的得分为因变量的一个2×2实验设计的多因素方差分析,具体结果见表2.

心理求助意愿在社会容认度上的主效应显著(F=34.841,p=0.000<0.01);心理帮助资源的获得性在社会容认度上的主效应显著(F=9.627,p=0.002<0.01);心理求助意愿与心理帮助资源的可获得性在社会容认度上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0.529,p=0.467>0.05).

表2 社会容认度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3.2 自我效能感在心理求助意愿和心理帮助资源可获得性水平上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以心理求助意愿和心理帮助资源可获得性为自变量,其中,心理求助意愿分为高、低两个水平,心理帮助资源可获得性分为高、低两个水平,以自我效能感的得分为因变量的一个2×2实验设计的多因素方差分析,具体结果见表3.

心理求助意愿在自我效能感上的主效应显著(F=22.833,p=0.000<0.01);心理帮助资源的可获得性在自我效能感上的主效应显著(F=17.537,p=0.000<0.01);心理求助意愿与心理帮助资源的可获得性在自我效能感上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135,p=0.287>0.05).

表3 自我效能感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3.3 心理求助意愿与心理帮助资源的可获得性的相关分析

表4 心理求助意愿与资源可获得性的相关分析

**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心理求助意愿和心理帮助资源的可获得性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r=0.438,p<0.01).

4 讨论

4.1 高求助意愿组个体具备更高的社会容认度和自我效能感

心理求助意愿在社会容认度和自我效能感上的主效应显著,这说明具备高心理求助意愿的个体,在心理求助行为上能感知到更高的社会容认度,并且在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时拥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

受文化历史因素影响,中国人大多是典型的他人取向,这使得大家更愿意在行为上尽量与别人保持相对一致,不使自己在群体中格格不入.当个体认为自己的求助行为是受大众认可的,是被接受的行为时,尤其是被周围的同学、朋友认可,个体会从中体验到鼓励、支持,进而促进个体更自信地发出求助行为.当个体得到帮助后,心理和行为都会发生较大的改变,这些改变进一步被周围人肯定,于是求助行为会更增加.这进一步说明,高社会容认度对个体的求助意愿起到一个正性强化的作用.而当个体更多的知觉到心理求助行为是不被大众认可的,就会回避或拒绝寻求心理帮助.因此,具备高求助意愿的个体,往往也能够感知到更高社会容认度.个体在做选择时总是趋向于选择自己有把握、能做好的事情,即他们更愿意做自我效能感高的事情.选择做自我效能感高的事情,可以降低对即将面临任务的紧张感,更容易进入任务情境,从而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因此,具有高求助意愿的个体在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时往往是拥有更高自我效能感,比较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也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这些对心理咨询的效果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2 高资源可获得性组个体具备更高的社会容认度和自我效能感

心理帮助资源的可获得性在社会容认度和自我效能感上的主效应均为显著.这说明,能够获得更多心理帮助资源的个体,在心理求助行为上是感知到更高社会容认度的并且在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时拥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

一般来讲,具备高心理帮助资源可获得性的个体,往往更了解心理咨询,周围拥有相对健全的公共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受高校校园特殊环境的影响,被试个体均较易获得心理帮助,因此被试个体对心理帮助资源可获得性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容易获得(高心理帮助资源可获得性395人,低心理帮助资源可获得性208人,二者比值趋近于2∶1).感知到高心理帮助资源可获得性的个体更容易获得来自周围人的认同和支持,更容易获得求助行为的主观成功体验或替代体验,,因此具备更高的社会容认度和自我效能感.

4.3 心理帮助资源的可获得性越高越可能发出求助行为

现阶段,一方面社会对心理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很多人把心理问题和精神病等同起来,使得人们对心理咨询讳莫如深;另一方面,社会上真正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人员较少,有需求的人很多时候找不到真正的心理医生.这两种情况也限制了人们遇到心理问题时发出求助意愿.但是当人们能找到心理帮助资源,他们还是愿意寻求帮助.

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理求助意愿和心理帮助资源的可获得性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这说明个体具备越高的心理帮助资源可获得性越有可能倾向于高心理求助意愿.

人们总是更愿意做自己有把握、困难程度不高的事情,当人们想要寻求心理帮助时,个体会优先对心理帮助资源的可获得性进行评价.如果个体评价心理帮助资源难以获得,那么很有可能会放弃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选择压抑所面临的心理困扰或寻求非专业心理帮助;如果个体评价心理帮助资源较易获得,个体就更可能选择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目前关于心理帮助资源的可获得性的研究较少,缺乏系统的理论依据和信效度较好的测量问卷,但是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心理帮助资源的可获得性与求助意愿存在较高的相关,但是由于大学生群体校园生活的独特性,这一结论无法直接推广到其他人群中去,有待进一步对其他群体做相关研究,得出更严谨的可推广性结论,以填补现有研究的空白.

5 结论

高心理求助意愿个体的社会容认度显著高于低求助意愿个体,具备高心理求助意愿的个体,在心理求助行为上是感知到更高的社会容认度的.高心理求助意愿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低求助意愿个体,具备高心理求助意愿的个体,在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时拥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

高心理帮助资源可获得性个体的社会容认度显著高于低心理帮助资源可获得性个体,能够获得更多心理帮助资源的个体,在心理求助行为上能感知到更高的社会容认度.高心理帮助资源可获得性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低心理帮助资源可获得性个体,能够获得更多心理帮助资源的个体,在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时拥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个体心理帮助资源的可获得性越高越可能发出求助行为.

猜你喜欢
获得性心理咨询意愿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脾主肌肉”在治疗ICU获得性肌无力中的应用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医院获得性与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差异
BRCA2回复突变与卵巢癌获得性铂类耐药的研究进展
以运动迟缓为主要表现的获得性肝脑变性2例报道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