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视野下校园危机干预案例分析及反思

2019-12-30 01:41陈少鹏李小青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34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案例分析

陈少鹏 李小青

〔摘要〕近年来,心理问题开始低龄化,高中生出现抑郁、躁狂等严重心理问题的个案逐年上升,成了学校安全教育工作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两例典型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矛盾激化、解决过程和最终效果的阐述,从人本主义视角探讨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为学校安全工作的高质高效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园危机;人本主义;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34-0066-02

案例一:小媛(化名),女,高三在读,来自县城,学习刻苦努力,有远大理想(考上北大),高一下学期被医院诊断为强迫症(强迫思维),目前一直在按照医生吩咐按时按量服药;家庭贫困,父母文化程度低,家中排行老大,有一个小三岁的弟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不好,曾经有过一个好朋友,后来关系破裂,现在基本上没有朋友,和其他同学不是很合得来。小媛平时基本上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成绩良好,考过年级第一,升入高三后,月考成绩比高一高二有所下滑,导致压力很大。在2017年9月的一次关于梦想的作文课上,她的作文内容极度消极,引起了学校高度关注。

下面是摘录自其中的几句话:

“我渴望,煎熬,绝望了好久好久了。”“生活一直都是这样,或者比死更难受。”“梦想与死亡……梦想与死亡……”“活下去,还是悄然无声地死去……”“好吧,好吧,就在现实的世界中死去,做一具行尸走肉。”“一无所有了,一无所有了,所以可以像死一样地活着。”

看到这些话,语文老师马上提高了警惕,下课后及时联系班主任,班主任上报年级主任、政教处,最后上报学校分管副校长,这件事瞬间引起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当时,老师们都非常担心小媛的心理状态,第一时间想到联系学校的心理教师,幸运的是在我们的心理咨询室一直有这位同学的咨询记录。据了解,心理教师从高一开始就接触小媛,一直到高三,对小媛的实际情况很了解。心理教师看完小媛的作文后,对小媛做了心理咨询,然后结合她这么长时间以来对小媛的了解,判断出小媛这篇文章虽然比较消极,但只是内心不快的发泄,不会真的想要自杀。心理教师反映,其实小媛是一位很坚强的学生,从高一被强迫症缠上,就一直在努力克服,而且虽然经历了人际关系的破裂,经历了家人的不理解,但是她心中一直怀有梦想。她是那么地想要抓紧每分每秒学习,如果这时候让她停课去医院治疗,无疑是雪上加霜,对她的致命一击。

因此,学校在综合鉴定商讨后,决定让小媛继续留在学校上学,只是老师们日后要多关注她,尤其是心理教师,要及时跟踪随访。事实上,自上次作文事件之后,小媛月考成绩虽然一直有波动,但是却坚持努力着,遇到问题懂得主动寻求心理教师和学校的帮助,高考时正常发挥,目前在北京一所重点大学就读。

案例二:小浩(化名),男,高二在读,独生子,被医院诊断为重度抑郁。父亲吸毒,目前无业,正在和母亲闹离婚。小浩从小和母亲一起生活,这几天父亲住在家里。因为讨厌父亲,小浩在一次和父亲争吵之后,一气之下把家里所有的药都喝下肚子,还灌了自己一瓶酒。他说这样即使被送到医院,也不能洗胃,自杀成功的概率会增大很多。幸运的是父母发现及时,当场想办法让小浩把喝下的药物吐了出来,并把他送到了医院。最终小浩自杀未遂,在医院待了三天后出院。母亲随即把小浩带到学校,要求他回班里正常上课。

鉴于小浩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恢复,学校建议母亲先放下工作,多陪陪孩子,帮助孩子康复。结果小浩母亲不认可诊断结果,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任何问题,给出的理由是,他们是父母,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孩子。小浩母亲强烈要求小浩复学,认为学校是在推卸责任,为此还和班主任大吵了一架。随后,学校专门让小浩和心理教师接触,让心理教师从专业的角度了解一下实际情况,结果发现情况果真不容乐观。心理教师也认为就小浩目前的状况而言,还是应该遵从医院的建议,并且诚恳耐心地和家长进行了沟通。家长这时候才坦白,承认其实小浩很少和他们交流,他们确实不了解孩子,此次复学也不是孩子想要上学的,是他们因为工作忙,不得不把孩子送到学校。最终在心理教师和政教处主任的协调下,小浩父母答应先给孩子办休学,带孩子去接受专业治疗,在症状得到缓解的情况下再考虑复学。

以上两个典型案例让作为学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以及心理教师的我们对此类事件进行了认真反思:我们发现,近几年来,校园中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个体渐渐多了起来。很多学生如果从小生活在一个不和谐的家庭,或者经历过太多的负性事件后找不到合理的倾诉和发泄方式,就会慢慢地滋生各种心理问题。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该如何应对,才能既保证校园安全,同时也能对学生尽可能地关怀到位呢?以下是几点建议。

1.及时汇报:遇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有专业敏感度,及时向学校政教处和德育部门汇报,给予学生高度关注,千万不能疏忽大意。同时我们也可以在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定期对心理委员進行培训,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按时填写班级“心理晴雨表”,及时准确地把握同学们的心理动态,争取做到早发现、早疏导、早预防。

2.专业鉴定:如果遇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一定要请学校心理教师介入,从专业角度提出建议。避免过分武断做出结论,比如第一个案例,如果校方只是站在学校安全的角度出发,很可能就会扼杀一个学生的未来;也不能太大意,在第二个案例中,学生被医院诊断出有严重心理问题——抑郁症的情况下,学校必须遵从医院的嘱托,从学生的健康角度出发,让学生接受治疗。同时,学校心理教师要及时跟踪随访,掌握学生的恢复状况,并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尽快恢复健康,这是学校对每一位学生应尽的责任。

3.信任尊重:学校要尽量保证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不断完善人格,健康快乐地成长。所以,在处理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时,我们首先要以一种人本主义的方式来对待他们,要尊重每一位个体,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学生信任学校,这样,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才愿意主动求助;另外从学校管理层面考虑,我们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便利条件,决不能歧视或者放弃每一位问题学生。比如第一个案例中的小媛,因为学习压力太大,她总是想要一个特别安静的环境才能安心学习,否则焦虑症状就会加重,烦躁不安。学校考虑到该生的特殊情况,允许她在上自习期间、课下时间在宿舍或者食堂学习,并派有专门的值班人员看护她,防止意外情况发生。虽然这样不可避免地会增加学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但是相比较于学生的需要,一切都是值得的。同样,对于第二个案例中的小浩同学,学校也承诺不管该生休学多久,都会为他保留学籍,从而帮助父母解除后顾之忧,让学生能安心地接受治疗,不需要担心休学太久被学校开除。

4.呵护陪伴: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言,后期的康复需要来自老师、家长和同学的支持和陪伴。我们要充分调动多方面的力量,让这些学生对自己的康复充满信心。我校现在每个年级平均有一名抑郁症学生,都是曾经在医院接受过心理治疗好转后重新回到了学校,在老师和同学的陪伴下目前学习和生活都适应良好。

5.家校沟通:学校是培养、教育、管理学生的重要场所,而家庭教育则是学生的起点和基础[1]。从以上两个案例我们看出,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或多或少都和家庭有关系,家庭甚至成为了诱发问题的主要因素。然而,问题出现后,经常会存在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就是和家长的沟通。很多家长不是很了解孩子的情况,尤其是家庭中问题重重的父母,他们疲于应对夫妻间的种种矛盾,很难携起手来一起关心孩子。很多家长也会像案例中的小浩母亲一样,不愿承认孩子的问题,同时把孩子的恢复完全寄希望于学校。事实上,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来自家庭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时候校方一定要耐心沟通,让家长重视起孩子的问题,家校配合,携起手来帮助孩子渡过难关,全方位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未.严重心理问题的危机干预一例[J].校园心理,2014(2):57-59.

(作者单位:1.长治学院附属太行中学校,长治,046000;2.山西省长治市第五中学校,长治,046000)

编辑/刘永胜 终校/刘 芳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案例分析
人本主义视角下以集体为中心的班级管理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对待中职学生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科学管理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想在某互联网公司的运用
“互联网+”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简评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