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初探

2019-12-30 01:38殷润林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职能传统文化高校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悠久、最完备的文化体系,但在近代遭遇过一定否定,其内容与价值尚未被当代大学生充分认知和完全认可。在多元文化时代的今天,厘清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流、精神和价值取向,帮助大学生建立真正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从而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完善人格,是当代高校面临的时代课题。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四大基本职能深度契合,在创新型人才的思维模式建构及理念重塑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傳统文化教育应彰显中国特色,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内化与外化,并在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上勇于创新。

关键词:高校;传统文化;职能;创新;方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383(2019)04-0077-04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YIN   Runli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Arts, Chengdu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Chengdu 611730,China)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by far the worlds oldest and most complete cultural system, but it has been encountered extreme negation in modern times , its content and value has not been fully recognized and approved by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 todays era of multi-culturalism, clarifying the source, spirit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elping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true cultur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so as to consciously accept the influenc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erfect their personality,is a topic of the times faced by contempor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and the four basic function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deeply compatible , it plays a unique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inking mode and the remodeling of ideas of innovative talents.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should show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dopt experiential teaching methods,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nalization and externalization of knowledge, and be creative in educational ways and paths.

Keywords:universities; traditional culture; functions; innovation; methods; paths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寄托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度和认可度普遍不高,制约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自信。明确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厘清传统文化教育与高等教育职能的关系,探索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与方法,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

入高等教育实践,是当代高等教育不可推卸的重任。

1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是指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塑造大学生的心灵与人格。一方面,让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结构,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发展历程、基本精神和价值系统,从而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提高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通过深刻领悟和践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伦理道德、价值体系,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

2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与高等教育基本职能的关系

高等教育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基本职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基本职能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

2.1 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职能的要求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职能。“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新时代背景下的战略选择。

2.1.1 伦理型的“德性”传统文化蕴含德育工作的丰富素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本质和内涵,德育工作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具有影响力和生命力[2]。

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西方的“智性文化”,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德性文化”,具有鲜明的“伦理型”特点。[3]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是小农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政治结构,而宗法血缘关系,其本质是一种人伦关系,所以中国文化是一种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别的国家,在文化体系中将伦理道德置于如此核心的位置。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乃至宇宙伦理的道德规范体系,从内在情感,到外在的行为方式,均提出了比较完备的德行要项,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都进行了深层次的设计。中国文化“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的基本精神,“无以人灭天、修己安人、义以为上、内圣外王、逍遥自在”的价值取向,以及“仁爱孝悌、谦和好礼、克己奉公、修己慎独、精忠爱国”的传统美德,这些都是优秀传统文化庞大的伦理道德规范系统的具体体现,是高校指导学生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基本关系的指南。

2.1.2 传统文化蕴含培养创新人才的大智慧

1)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精神激励功能,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理想动力源泉。国内外研究发现,一个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需要以理想为动力,知识做基础,制度做保障。儒家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道家身国同治的处世智慧,释家胸怀苍生的悲悯情怀;《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道德经》“上善若水”的处世智慧,《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价值取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安贫乐道”的颜回,“秉笔直书”的司马迁等等。这些都能有效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锤炼坚韧品质、扩大人生格局。

2)《易经》的象、数、理系统,可以帮助学生建构创新思维模式。《易经》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作,道学的经典著作,以其独特的象、数、理系统,精密地诠释了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易经》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对宇宙的解读,更重要的在于颠覆传统的、习惯的用语言作为思维工具的思维模式,帮助人类建构一种全新的以象、数、理为基础,包含“归纳、推演、类推、类象、交合、互变”等思维方法的一种易经思维模式。当换一种思维方式认识世界时,往往就会找到创新的突破口。比如文学就是人类认识世界不可或缺的途径,而《易经》对世界的认识已经也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主导。引导学生学习《易经》智慧,可以最大限度拓展学生大脑功能的深度和广度,建构全新的思维模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3)儒家文化“贵和尚中”的“和”就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西周末年的史伯在《国语·郑语》中提出:“和实主物,同则不继”。在中国古代哲人看来,“和”便是创新的源泉,万物的生生日新,是将统一体中“不同”、对立面整合的结果。[3]不同事物相配合而达到平衡,就叫做“和”,“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把相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就只有量的增加而不可能有质的变化,就不可能产生新事物。只有将不同的元素相配合,才能使矛盾均衡统一,产生和谐的新事物,将不同事物相配合而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正如:五味相投,才能产生美味,六律相合,才能产生美音。可见,传统文化“贵和尚中”的精神,实际上是一种重和去同、肯定事物多样性统一的思想,可作为创新的方法论。

2.2 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高校肩负的重要使命。一所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职能的实现情况,不仅决定着其办学水平的高低,同时也决定着它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贡献。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为文化进一步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承担重任。

2.3 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发挥“服务社会”职能的要求

文化对社会起着整合和导向的作用。一方面,通过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整合,使社会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自觉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将多元的社会结构协调为一个高效的功能体系,从而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持规范的社会秩序。另外,文化又為社会发展提供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引领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高校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整合和导向功能,引导学生树立共同价值观,规范学生行为,探索科技文化新领域,从而起到引领社会文化风尚,提升所在区域及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层次的作用。

2.4 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发挥“科学研究”职能的要求

高校是创造新观念、新价值、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场所,是科学研究的主阵地。高校人才荟聚,学术资源丰富,在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中,应承担重要责任。比如:厘清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内涵,制定传统文化教育的决策、规划及实施方案,梳理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探索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形式与方法,明确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指导思想、教育原则和教育任务,发挥高校传统教育的优势和特色等,都需要高校做全面而深入的科学研究。

3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几个关键点

3.1 突出“系统、深刻”和“知行合一”的特点

传统文化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育规律,分段分层次进行。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处于此阶段的大学生,心智进一步成熟,理解力、思维力、领悟力、执行力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因此,这个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应在“系统、深刻、践行”上下功夫。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全面而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土壤,把握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类型和特点,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价值系统,从而理性、准确、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的文化渊源,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通过自主研读中国传统文化代表性的经典,深刻领悟经典所蕴含的宇宙真理、人生智慧、思想精神,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做到知行合一,不断完善自身人格。

3.2 传统文化教育要彰显中国特色

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也是关乎民族安全的重要因素。虽然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今世界历史最悠久、形态最完整的文化体系,但在近代也曾遭遇一定否定。特别是在当今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价值还没被国人真正认同。[5]因此,传统文化的教育必须坚持中国特色,厘清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特殊地理历史环境、经济政治基础、基本精神和价值系统,让学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理性认知,继而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认同和文化价值自信。当代,传统文化教育坚守“中国特色”,就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契合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体现与发展。大学生只有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才可能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 传统文化教育要勇于创新

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为了复古,更不是要把学生变回“古代人”,而是要与时俱进,创新性地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现代人”。所谓创新,并不仅是要创新传统文化的内容。相反,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基本精神、伦理道德、价值体系这些是相对不变的,创新主要是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用现代人喜欢的方式、形式来传承传统文化。比如故宫文创系列产品,用古代人的发髻形式创制的颈枕,用太和殿的脊兽外形做成的游戏玩具就是很成功的案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要立足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喜好,创新教育方法及途径,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4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与路径探索

4.1 推行“美乐爱觉”的体验式教育模式

所谓体验式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及受教育者的特点,创设教育情景,让受教育者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感悟,从而内化为个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品质,外化为一定的思想道德行为。体验式教育直指人心,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学生的心灵和人格,提升其道德意识和思想品质,规范学生思想道德行为,完善学生人格。因此,体验式教育的特点与传统文化教育目的高度契合。

“美乐爱觉”是一种体验式教学模式。所谓“美乐爱觉”,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环境,刻意营造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美好、快乐和爱,唤醒学生对生命的觉知。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释家“六尘”理念,打通学生“眼耳鼻舌身意”6条通道。用优美的环境、服装、视频、课件唤醒视觉;用悦耳动听的音乐唤醒听觉;用香花或熏香唤醒嗅觉;用茶歇美味唤醒味觉;用拥抱、击掌、握手唤醒触觉;用智慧唤醒生命。将教学场地打造成“美乐爱觉”的天堂。各项教育目标被巧妙地融入到了场景的每个细节和教育的每个环节。让学生置身其中,全身心地感受到的都是美好、快乐与爱,亲身体验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从而生成属于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潜移默化地提升思想道德品质,自觉修正自身行为,完善人格。

4.2 加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

课堂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科学的课程体系是课堂教育有效的基础。高校可通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开设传统文化教育的选修课程群,并进行相关的教材及课程平台建设。比如:大力推广使用教育部高教司组编的“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并辅之以“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古代文学鉴赏”“古典音乐鉴赏”“中国书法与美术”等课程,让学生既能从全貌上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源流,又能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认同感。另外,还可将传统文化教育渗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人文社科及专业课中,提升教育的覆盖面和力度。

4.3 传统文化教育应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主要体现在学校精神、校园环境建设及校园活动中,对学生的教育能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一方面,学校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到校风、校训的确立及校园环境的建设中。另一方面,开展传统文化第二课堂活动,比如茶艺、书法、汉服、古筝古琴、汉字大赛、诗词朗诵等等,并充分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还可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做讲座、开工作室、上公选课,开展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去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旧址等实地考察学习。

4.4 充分利用网络与新媒体渠道

为了迎合网络时代的来临,学校可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网站,精心设计栏目,挑选学生喜欢的内容,并开展一些线上互动活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网站的管理可以挑选热爱传统文化、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学生负责制作,教师负责指导,让网络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新阵地。

4.5 建设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工作坊、学生社团及实践基地

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学生社团及一个设施设备完善的实践基地。依托教师工作坊,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科学研究、顶层设计、工作部署;依托学生社团,开展传統文化的宣传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艺体育;依托实践基地,开展主题讲座、理论探讨、读书沙龙等活动。

5 结语

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意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不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切实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的日常教育实践,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8月19日)[EB/OL].(2013-10-10)[2019-06-03].http://zxc.xzyz.edu.cn/Article/Details/01570d5e-7838-4b99-a54f-403565866844.

[2]新华网.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05-04)[2019-06-03].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110528066.htm.

[3]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并讲话

[EB/OL].(2014-05-04)[2019-06-03].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53.htm.

[5]李焱,汪紫薇.关于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J].新西部:中旬·理论,2015(2):105-106.

收稿日期:2019-09-07

作者简介:殷润林(1971—),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电子邮箱:276965341@qq.com。

猜你喜欢
职能传统文化高校
数字化时代政府掌舵职能的再思考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