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小动物

2019-12-30 01:38杨芳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瓜瓜小象小羊

杨芳

托班孩子很喜欢各种小动物。几个月来,我通过绘本、故事、儿歌、音乐等活动让孩子们初步了解了一些常见小动物的食性,孩子们很感兴趣。于是,我在班里创设了“喂小动物”的游戏环境,试图让孩子们通过看看、贴贴、说说,巩固对小动物食物喜好的认识,萌发初步的对应、判断、分类的前科学素养,同时鼓励孩子们开口说话,学说短句,并发展手指小肌肉动作的灵活性。

一、初始游戏

环境与材料:

在墙上张贴小猫、小狗、小青蛙、熊猫、小羊等动物图卡及纸制餐盘,篮筐里放置小动物喜欢吃的食物图卡若干,固体胶,创设“喂小动物”的游戏环境。

预设玩法:

找到不同的动物喜欢吃的食物图卡,用固体胶粘贴到墙上与这个动物对应的盘子里(如,小猫对应小鱼,小羊对应青草等),边操作边开口表达,学说短句,如“小猫,请你吃小鱼”等。

游戏中的孩子:

(一)绿绿的小草

早上,瓜瓜来到刚开设的“喂小动物”游戏区域,首先吸引她的是各种漂亮的图卡。她拿起一张张图卡,一边看一边自言自语:“小鱼,小草,虫子……”我坐到瓜瓜旁边,也一边拿图卡一边自言自语:“绿绿的小草,长长的虫子,红红的小鱼……”瓜瓜拿着红色的小鱼图卡,兴奋地说:“我也找到了红色的小鱼,这里还有蓝色的小鱼。”我说:“嗯,帮老师找一找绿绿的小草。”“老师,给你绿绿的小草。”瓜瓜边说边把小草图卡递给我……我俩就这样找找、说说,一直玩到游戏结束。

(二)小狗要吃肉骨头

格格和兜兜来到“喂小动物”游戏区域。格格是班级里年龄偏大的孩子,她拿起图卡,直接用固体胶涂一涂,贴到盘子里给动物喂食。兜兜用同样的方法给青蛙喂虫子,给小猫喂鱼,又在与小狗对应的盘子里贴了小草。格格看见了,把小草从盘子里取下:“小狗不吃小草,它吃肉骨头!”兜兜好像明白过来了,她也找来骨头喂给小狗。过了一會儿,看到格格在给熊猫喂竹子,兜兜也在篮子里找到竹子图卡,仔细地看着。我问兜兜:“认识这是什么吗?”她摇头。格格大声地说:“这是竹子,熊猫喜欢吃竹子。”于是,兜兜把手中的竹子也喂给了熊猫,并说:“熊猫,请你吃竹子。”

(三)黏黏的固体胶

贝贝今天一个人在玩“喂小动物”游戏,她找到骨头图卡,发现这张图卡和其他许多图卡粘在了一起。她一张一张地撕开图卡,手指被卡片上的固体胶弄得黏黏的。她皱皱眉头,放下图卡,去了别的游戏区域。

分析:

在观察孩子初始游戏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喂小动物”游戏对于孩子学习成长的价值,也看到为了更好地推进游戏而需要改进的方面。

1.在游戏氛围中孩子非常投入和专注。

在近20分钟的游戏时间里,才2岁5个月的瓜瓜一直沉浸在“玩卡片—指认卡片上的物品—学说短句”的游戏中。尽管瓜瓜没有按照教师的预设玩法去喂小动物,但这就是孩子的自主游戏;尽管瓜瓜是在教师的陪伴下游戏,但她的专注力令人刮目相看,这说明有趣的游戏环境与材料能提升孩子的专注力。

2.自主游戏非常有利于孩子同伴间的模仿和学习。

在游戏中,兜兜两次接受了格格的正确信息,从同伴处获得了小狗不吃草、熊猫吃竹子的新经验,并明白了不能随便给动物喂食的道理。在兜兜从盲目喂食到正确喂食的变化过程中,教师欣喜地看到了兜兜判断、对应等前科学素养的萌发,这也说明同伴是孩子互相学习与模仿的对象。

3.自主游戏能够满足孩子在生活中难以满足的心理需要。

教师看到,正处于自我意识萌芽阶段的孩子们给小兔、小猫、小狗、小羊、熊猫喂食,“从被别人照顾”变成“我去照顾别人”,表现出了十足的自豪感,初步体验到了照顾别人的快乐,满足了照顾他人的心理需要。

当然,教师也从游戏中看出了一些问题,比如托班孩子受年龄与生活经验的限制,对小动物食性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有的孩子需要教师、同伴的帮助与支持,有的孩子则需要教师追随他们的游戏水平增加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让游戏对他们保持吸引力。另外,因为这个游戏开展了较长一段时间,固体胶的反复使用污染了图卡,给孩子游戏造成了困扰。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后续活动时加以优化、调整。

环境与材料调整的思考:

1.提供有关动物食性的图书、图片、儿歌,让孩子们看看、说说、唱唱,丰富相关经验。

2.增加有一定挑战性的材料。增加一些动物(小猴、小兔、小象)以及它们喜欢吃的食物图卡,让孩子尝试给一种动物喂食多种它喜欢吃的食物(如,小兔子——青草、萝卜、蘑菇,小象——树叶、青草、香蕉等),给不同动物喂食同样的食物(如,小猴和小象——香蕉、苹果、桃子等,兔子和小象——青菜、树叶等),让孩子初步感知动物食性的多样性与分类的多维性。

3.把所有的动物图卡都变成可自如取放的,孩子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图卡贴上墙,然后给它喂食,使孩子的游戏更自主。

4.用宝贴胶替换固体胶,让孩子尝试使用另一种粘贴材料。

二、第一次调整后的游戏

游戏中的孩子:

(一)小兔还喜欢吃青菜

瓜瓜和恒恒先后来到了刚调整过的“喂小动物”游戏区域玩。瓜瓜先找到新增加的小兔贴到墙上,然后在篮子里翻找到一张萝卜图卡,她撕下一点宝贴胶贴在萝卜图卡背面,再把萝卜图卡贴在小兔的盘子里,说:“小兔,请你吃萝卜。”恒恒拿了一张青菜图卡也贴到小兔的盘子里,瓜瓜伸手就要把青菜图卡拿下,恒恒急得大声念“小兔子白又白……爱吃萝卜爱吃菜”的儿歌。瓜瓜停下了手,想了想,点点头说:“小兔还喜欢吃蘑菇。”于是,她又在篮子里翻找蘑菇图卡,一时没有找到,便开始玩起了其他新投放的图卡。

(二)小象也喜欢吃香蕉

嘉嘉找到猴子图卡贴到墙上准备给它喂食,他一边说“猴子喜欢吃香蕉”一边往盘子里贴了一张香蕉图卡。田田说:“猴子还喜欢吃桃子。”便贴上桃子图卡……他们就这样互动着往猴子的盘子里贴。田田看了看盘子里的图卡,大声地说:“它们都是水果。”笑笑来了,把一张香蕉图卡贴到小象的盘子里。嘉嘉一边说“不对不对,小象喜欢吃树叶”,一边把香蕉图卡拿了下来。笑笑大声说:“巧虎说的,小象也喜欢吃香蕉!”见他俩相持不下,我说:“嘉嘉,去看看墙上动物们的食物图片吧。”嘉嘉找到教师提供的图片上的小象,看到了小象的食物里有香蕉,大声说:“小象也喜欢吃香蕉。”她也拿起香蕉图卡,贴到了小象的盘子里。悠悠则在一旁专心地把篮子里和散落到地上的食物图卡分成几堆:苹果一堆、蘑菇一堆……

分析:

从活动中可以看出,调整环境和材料之后,孩子们的游戏和学习呈现出新的状态。

1.开始出现分类的前科学素养。

新增加了几种精心选择的动物与它们的食物图卡后,孩子们在给动物喂食的过程中打破了以前动物与食物一一对应的思维定势,尝试了按动物喜好进行分类的多种食物对应,小兔喜欢吃萝卜,还喜欢吃青菜、蘑菇;尝试了按食物种类分类对应,小猴喜欢吃水果,香蕉、苹果、桃子都是水果,都可以喂给小猴;尝试了给不同的动物喂同样的食物,小猴和小象都喜欢吃同样的食物——香蕉……这些都说明,基于孩子游戏行为观察的环境调整与材料投放,能激发孩子游戏的兴趣,促进孩子游戏水平的提高。

2.合作游戏开始萌芽。

在给小猴喂食的时候,嘉嘉与田田两人互动着你一张我一张贴水果图卡的场景和谐自然。虽然从理论上说托班孩子处在平行游戏的阶段,但开放的游戏环境和足够的材料,给了孩子们一起玩的条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合作游戏的萌芽。

因为增加了一些动物图卡与食物图卡,原来放置图卡的篮子就显得“拥挤”了,孩子们常常把图卡翻得到处都是;由于图卡太多也太混乱,不少孩子在寻找图卡时常常忘记自己的目的,直接玩起了图卡。托班孩子正处于秩序敏感阶段,如悠悠按照自己的秩序把圖卡分类堆放,孩子们已经出现了按物品分类的行动图式,但此时教师没有给予相应的材料方面的支持。

环境与材料调整的思考:

用有许多小格子的分类篮替换原来的大篮子,每个格子贴一种物品的标识图,按物品种类把图卡分别放到不同的格子里,引导孩子按标识图拿取和收放图卡,促进孩子分类意识与秩序感的发展。

三、第二次调整后的游戏

游戏中的孩子:

(一)它们有小房间了

嘟嘟和诺诺来到“喂小动物”的游戏区,马上发现了篮子的不同:“它们有小房间了。”“苹果住在一个房间里。”“这是蘑菇的房间,和苹果的房间是挨着的。”……他们看看、说说,过了好一会儿,才想起来给动物喂食。

(二)小羊吃饱了

贝贝来了,她也发现了篮子的不同。她不停地从同一个“房间”里拿青草喂小羊。很快,小羊的盘子里装满了。“小羊吃饱了!”她满意地拍拍手。接着,她看看旁边的熊猫图卡,又很快找到有竹子标识的房间,开始拿竹子给熊猫喂食。

(三)小萝卜请回家

游戏结束的音乐响起,孩子们开始收放材料了。贝贝把小羊食物盘里所有的青草取下来,一把抓着放到了有青草标识的房间里;嘟嘟自由地拿取动物食物盘里的各种食物图卡,手里拿不下了,回到篮子旁一把放进去,食物图卡被混乱地放进了好几个小房间里;诺诺默默地把嘟嘟放乱的图卡按照标识分类放进小房间里。

分析:

1.有标识的分类篮不仅激发了孩子的兴趣,而且利于孩子操作。

材料本身的呈现方式会直接引发孩子的好奇与探索。有标识的分类篮的出现,让孩子们好奇与惊喜,嘟嘟和诺诺在看看、说说中认识有标识的分类篮,体验不同的图卡住在不同房间的有趣。贝贝在给小羊、熊猫喂食的时候,能有目的地看标识,准确地找到青草、竹子,分别喂给小羊和熊猫,从她拿、贴的动作节奏和完成后拍手的动作来看,游戏体验非常愉快。

2.按标识分类整理的水平存在差异。

贝贝在游戏结束时的收放材料环节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平,他一次把一种图卡全部取下,并根据标识一次性放进一个小房间;嘟嘟还停留在以前的经验里,自由拿取图卡,一把混放进房间里,还没有分类意识;诺诺帮嘟嘟整理了混放的图卡,说明他已经理解了标识的意思,而且将物品按照他内心认可的排列方式呈现,这预示着他已经进入了秩序敏感期与完美敏感期。

四、回顾与思考

“喂小动物”游戏以对应粘贴各种食物图片为主要形式,让学习内容隐含在丰富的游戏环境与有趣的游戏情景中,符合托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孩子们很喜欢这个游戏,并在游戏与探索中有所发现,获得了经验,发展了相关能力。

孩子是游戏的主体,他们的游戏始终处在动态发展之中,因此游戏环境与材料也要随之调整。我基于对托班孩子游戏行为的观察与分析,追随他们的兴趣与发展水平,不断调整游戏环境和材料,从而使孩子与环境材料良性互动,不但保持了游戏的吸引力,也刺激了孩子的探索欲望,促进了孩子游戏水平与学习能力的提高。

猜你喜欢
瓜瓜小象小羊
毛茸茸的小羊
小羊不吃菜
小象去报名
善良的小象
瓜瓜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