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决定权交给孩子

2019-12-30 09:38陈曦
学前教育(幼教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竹笋竹林解决问题

陈曦

在对周围自然环境的探究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致使探究活动陷入两难境地。这时,很多教师会感到无从抉择,害怕做出的决定影响后续活动效果、进而阻碍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本案例中,教师就陷入了这种困境。在笔者看来,教师可以先不用着急做出决定,而是需要思考清楚“蛇”的出现到底是阻碍探究继续开展的不利因素,还是提升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契机。

事实上,“蛇生存于竹林”本就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真实存在,幼儿想要探究竹林中的“笋宝宝”,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生存于竹林中的各种小动物。因此,作为引导者的教师首先不能慌乱,而是要摆正自己对“蛇”的态度,将它的出现看作是孩子们探究竹笋活动中的一个问题解决环节。

从案例中可知,教师愿意追随幼儿的探究兴趣,并能把握教育契机、做足前期准备、生成微课程。这说明教师能够从“以幼儿为主体”的视角出发,将幼儿置于探究主体地位,努力践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科学领域目标——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决定权交给孩子们呢?虽然他们看到蛇感到害怕、不敢再进入竹林,但这并不代表孩子们失去了对竹笋宝宝的探究兴趣。因此,将“探究还要不要继续”这一问题抛给幼儿,不仅尊重了他们的主体性,更能帮助他们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可以先将幼儿带到安全的地方,大家针对“有蛇出现”这一突发情况来讨论是否还要继续进入竹林中开展探究活动。可以尝试用一些问题来促使幼儿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

1. 竹林中有蛇出现,我们的探究活动还要不要继续?

2. 如果继续,我们应该做一些怎样的准备来保证自己的安全?

3. 蛇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咬人,什么情况下不会咬人?

4. 用什么样的方法(或是请什么人帮忙)可以既不伤害小蛇还能将它请走,从而不影响我们的探究活动?

5. 如果不请走小蛇,身邊还有没有其他更安全的竹林能够让我们继续探究竹笋宝宝?

……

随着讨论不断深入,当天的探究活动可能会暂时性停止,因为幼儿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收集资料、寻求答案、思考解决方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探究兴趣会随着探究主体性的不断发挥而越加浓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逐步得到发展。

猜你喜欢
竹笋竹林解决问题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为什么大熊猫生活在竹林里
竹笋
两只想打架的熊
竹笋
竹林野炊
竹笋见到阳光啦
智珠
情寄苍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