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刍探

2019-12-30 09:38李慧
成才之路 2019年36期
关键词:创新思维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李慧

摘 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思维禁锢与限制,借助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探究知识,解读教材重点,掌握知识,提升学习能力。文章主要探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教学模式;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1;G633.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36-0048-02

对于高中数学来说,要想让学生跟上教师的脚步,就需要先从学生的数学思维入手,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深入思考,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辅助与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让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进而掌握知识,提升学习能力。

一、让学生从被动思考向主动的思考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大多是为了适应高考而进行的题海战术,虽然短时期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时间一长会使学生感到疲惫不堪。同时,学生对教材知识内容的掌握不够牢靠,压力加重,做题时容易产生挫败感,最终导致数学成绩难以提升,逐渐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随着新课改理念的融入,很多教师积极转变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升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为主要方向,将被动的强化练习转变为活跃思维的理解性掌握,并展开解题与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在教师的辅助与引导下,学生探索推导数学概念、公式等基础知识,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解题思路,不仅有效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能够运用抽象的集合符号、逻辑运算、函数、图形等专业语言,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巧妙设计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作为逻辑性很强的学科,高中数学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推理与探索,其严谨性会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些枯燥、繁杂。要想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具有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和启发下进行探究,深入思考,使自己的数学思维活起来,通过解读问题来达到掌握知识本质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教学“等差数列”这一知识时,在学生掌握了等差数列的基本概念后,就可以创设问题:假如在 a 与 b 中间插入一个数 A,使 a、A、b 成等差数列,A需要满足哪种条件?这样,教师通过创设问题,让学生结合概念来进行有效分析,自主推导出所需条件,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三、运用探究性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延展性

通过主动思考来掌握所学知识的过程,就是探究性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让他们借助新知识,发现、研究、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运用探索性教学让学生保持对数学学习的持续兴趣,将每一次解题都当成一次攻克难关的挑战,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树立继续学习的坚定信念。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教师要让学生逐步完善学习方法与策略,充分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深入发展。

例如,教师在教学“椭圆”这一知识时,可以先用圆的方程推导过程进行导入,让学生了解圆与椭圆之间的特定联系,并且找出椭圆的不同之处。接着,教师运用探究性教学模式,让各小组进行合作,将一条细绳的两端固定,用笔尖将细绳拉紧并运动,在绘图板上得到一个椭圆图形。然后,教师提出探究问题让各组成员展开讨论:假如我们调整了绳子两端的位置,绳子长度不变的情况下,椭圆会有什么变化?最后,教师让学生通过亲手实践来分析、观察、归纳问题,学生既顺利完成了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又掌握了椭圆的定义。

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重在数学活动的实践

鉴于高中数学难懂、难教、难学的特点,学生更要亲自去感受和体验数学思维的过程。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师的教学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也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与趣味性。

例如,教师在教学“数列的递推关系”这一知识时,进行了教学设计:第一步,教师借助PowerPoint软件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任务目标,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第二步,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个软件,并让小组成员一起讨论研究。第三步,教师进行指导并参与组间讨论,收集学生经常出错的问题,进行难点解答,让学生深化理解。这种结合现代互联网技术的课程,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尤其是在数学课堂中,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电脑并亲自动手操作。这种形式打破了传统教材的局限,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模式,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课堂更具备开放性,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媒體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结合课本知识来设计课件,通过声音、图形、动态演示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将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借助多媒体,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各种联系,以及相关的知识结构图,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全面系统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与目标。

六、学生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活用知识理论,学会发散性思维与逆向思维的灵活转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题目的分析开始,通过对未知条件的推导,让学生借助逆向思维进行分析,使整个解题过程变得清晰明了化,进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教师还要强化对学生的自主习惯的训练,要让学生多思考、提问,小组之间多多探讨,并通过教师的指点与启发,自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有效培养。当然,数学思维的培养,并非朝夕之功,既需要教师的不断坚持与监督,又需要教师不厌其烦地进行引导,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数学问题,逐步掌握这种思维方式,获得数学思维能力的升级。

七、反思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步骤

大多数情况下,很多教师开展的一系列思维培养活动都有其独到之处,唯独缺少一步,那就是真正的核心动力——反思。这是开展数学活动的最后一步,教师应该对每道例题、每一知识点、每节课进行反思总结,让学生通过反思联系新旧知识,揭示问题的本质。因为今天所学的新知识就是明天的旧知识,所以新旧的联系切不可忽视,它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题能力。高中数学要比初中数学难得多,如果学生的初中数学基础不扎实,那么他们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就很难跟上。学生不仅仅要对刚刚学过的内容进行反思,而且应该结合新学知识,温习那些已经抛在脑后的旧知识。虽然这样的方式有些浪费时间,但是每一次的反思都是一次思维的综合与融合,正所谓“温故而知新”,这是不变的真理。因此,经常性地进行反思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能够使学生所学知识、例题、难点等有一个二次解读融合消化的过程,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总之,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所以,教师更应从源头抓起,重视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教学侧重讲解的模式,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宝乾.浅谈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中学课程辅导,2018(21).

[2]杨军民.拓展思维,奋起直追——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9).

[3]黄晓斌.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5(17).

[4]姜艳辉.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有效思维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7(03).

[5]梁万彬.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7(02).

[6]张志远.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J].高中数理化,2015(08).

猜你喜欢
创新思维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