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木雕”传承人刘志华以刀为笔点木成金

2019-12-31 06:38
北广人物 2019年50期
关键词:峡江刻刀岳母

由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举办的首届“百鹤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日前在南京落下帷幕,42 岁的秭归县雕刻大师刘志华凭借精湛的木雕技艺、栩栩如生的作品《知足常乐》捧回“百鹤新锐奖”,成为湖北地区唯一获奖作品。

“不务正业”学木雕蛰伏7 年

12 月17 日,记者在秭归屈原故里景区非遗文化展馆“刘志华木雕工作室”,见到了头发卷曲、颇有艺术范的刘志华。

刘志华工作室连标牌都是木刻,古朴而典雅,一件件根雕作品抢人眼球,记者现场见证了这件精美而极富创意的木雕。成为镇馆之宝的《知足常乐》——一块和手掌大小的黄杨木,刘志华因形就势将它雕刻成一只解放鞋。这只伴随主人走过田坎、跨过沟壑的胶鞋帆布鞋面上粗糙的纹路清晰可见、沾染的泥渍逼真,一大一小两只蜘蛛攀爬在上面,写实生活的场景如同相机定格的精彩瞬间。

看似很小却动感十足、生活味道浓郁的作品,让进店的游客不由翘起大拇指称赞。而刘志华从1998 年开始学木雕起,等待这一天整整期盼了21 年。刘志华的老家在屈原镇清滩,祖先是做砚台的世家,而刘志华却只对木匠感兴趣,后来索性连木匠也不做了,将乡下人烧火取暖用的树根、树枝等视若珍宝搞木雕。

为了学木雕,他拜过师、学了艺,将江里漂来的树蔸、别人丢弃的木料、木柴,只要是黄杨木、崖柏、梨木、香樟、檀木都收集起来,家俨然一个柴火院子。自从他爱上木雕以后,收入没有了来源,在穷困潦倒之时,家住泗溪村的女子却偏偏爱上了这个“不务正业”的人,两人结婚后在茅坪安了家。

2005 年试着用各种树蔸雕刻一些简单的作品,妻子将部分作品拿到风景区售卖,大受游客欢迎,让他信心大振,看到自己作品的市场价值,刘志华有了将雕刻爱好变成雕刻事业的信心。然而,一旦雕刻成为一种职业,刘志华才发现,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奢侈品,爱好不可能随随便便产生价值,那叫自娱自乐,是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7 年没有收入,拜师学艺、买木雕原料、工具,往里砸的钱不在少数,用心血雕刻的30 多件作品却无人问津。刘志华忍受了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寂寞。

探望病中岳母灵感迸发

在刘志华的桌案上,摆放着几十把大小不一的刻刀,三角刀、圆口刀、斜刀、平铲刀等,让人眼花缭乱。有些刻刀看似大同小异,实则很有讲究,一到两毫米的不同,刻出来的纹路和感觉就大不一样。刘志华以刀为笔,用巧思和虔诚刻画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将一块块枯木雕琢成美丽的艺术品。

要么是刀、斧,要么是电钻,有时候灰尘弥漫,噪音刺耳,有时候安静的只听得到刻刀雕刻的“沙沙”声……刘志华沉醉在自己的木雕世界里。为了创作《魂兮归来》,2008 年,他前后花了3 个月时间,而且是一个超大件,最终没卖出去,成了摆设。

木雕作品《归来》,是刘志华的第一件获奖作品,2014 年荣获全市首届工艺美术作品大赛一等奖。这件高80cm,宽40cm 的作品蕴含着当地一个神化故事:相传屈原投江后,其姐幺姑悲痛无比,化作一只神鸟,整天泣血悲鸣“我哥回”,上天怜悯屈幺姑的赤子之心,请神鱼将屈原驮回秭归,《归来》将这个传说演绎得十分传神。

今年6 月底,屈原故里景区抢救秭归非遗文化,将刘志华工作室固定在景区内,雕刻家的“游牧牧民”生活宣告结束。刘志华认真分析市场行情,专攻小件、挂件、摆件,用小件迎合了研学旅行学生群体市场,彻底让他告别了生存的窘境。

刘志华说,这次在全国获奖的《知足常乐》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岳母。岳母家住茅坪镇泗溪村,他得知岳母生病后,前去探望。到岳母家后,发现岳母仍在地里带病劳动,当时他鼻子一酸,“70 岁的人了,生病还不休息”。岳母看到刘志华来了,停下手中的活,回家做饭,脱下沾满泥巴的胶鞋进了厨房。看到这双胶鞋刘志华灵感迸发,回家找了一块大小适中的黄杨木,创作了这件《知足常乐》的雕刻作品。

刘志华抱着试试的心态参展,压根儿没想到作品能获奖。这次的获奖经历,也坚定了他“创作来源于生活、作品离不开生活”的创作理念。“我准备以‘鞋’为主题雕刻一组反映时代变迁的作品,名字就叫‘一路走来’。”谈起下一步创作计划,刘志华说。

刘志华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峡江木雕”非遗传人,秭归县“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第一人,陆续收了来自恩施、咸宁以及本地的4 个徒弟,他的工作室现在每天接待上千人。他说,能让“峡江木雕”走得更远,让峡江文化和屈原文化得到传承是自己最大的心愿。

猜你喜欢
峡江刻刀岳母
岳母刺字
刻刀风骨:秦胜洲作品选
晚熟脐橙映峡江
趣图
岳父与岳母的爱情
趣图
纪振民作品
峡江挑夫
丈夫杀死岳母获死刑 妻为继承房屋告婆婆
峡江监控、视频及通信系统的统一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