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原点”催生真思考

2019-12-31 09:10许新新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原点数学思维

许新新

[摘要]以“认识面积”和“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教学为例,从“高观点,抓本质,促进思维的连贯性”“重结构,归原点,强化学生思维的感知性”“激冲突,抓需求,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敏度”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催生学生真正思考,强化学习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原点”;真思考;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2—0028—02

孔企平教授认为,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情感态度、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落实核心素养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在于发展数学思维。本文以“认识面积”和“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有效催生学生真正思考,强化学习的核心内容。

一、回归教学“原点”

【教学案例1】认识面积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课前准备:布置每个学生和家长完成一幅画。

师:写一篇有关这幅画的日记,注意记下数学信息。

展示学生的一篇日记:“我用3小时把画装饰好,用20厘米的木条做它的边框,画的重量是6000克。”

师:从日记中你可以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1:装饰画所用的时间是3小时,画的周长是20厘米,重量是6000克。

2:周长是画一圈的长度。

2.动手操作,探索发现

师(出示长方形的装饰画):你能想办法用身份证量一量它的面积吗?

(学生动手操作,汇报交流)

1:长方形装饰画相当于10张身份证的大小。

2:用身份证的长去量装饰画的长,可以量出5个,用身份证的宽去量装饰画的宽,可以量出2个,也就是装饰画内可以摆放2行5列张身份证,即10张身份证的大小。

3.动手操作,练一练

测量并描述出以下长方形纸片的面积。学生独立尝试完成。

总结:长方形纸片的面积是测量物体每行的个数乘行数。

【教学案例2】平面图形的面积

1.直接引入,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图形的面积。

1:面积就是一个黑板面的大小。

师: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大小,数学中图形的面的大小叫作面积。

2.回忆旧知,发现规律

师:你们认识哪些平面图形?学习了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师:回忆一下,面的大小是用单位面积量出来的。如果宽是5,则表示一列有5个单位面积;若长是8,则表示一行有8个面积单位,请思考一下,“长”表示什么意思?“宽”表示什么意思?

3:“长”表示一行有几个面积单位。

4:“宽”表示有这样的几行。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

5:都是一行单位面积的个数乘数。

(板书:面积=每行的单位面积×行数)

3.创设冲突,引发思考

师:还能用这种方法求出哪种图形的面积?

6:梯形不行,它的一条边是长的,另一条边是短的。

7:圆不行,它没有长和宽。

……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4.动手操作,探索发现

师:每位同学手中都有一个印有平行四边形的透明卡片,请借助方格纸测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看看在测量的过程中能不能发现规律。

8:不满整格的凑成整格。

9:把平行四边形左边三角形的部分切下来,移到右边对齐,使其变成长方形,这样得到的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0: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

师:对照着图看一看,底表示一行有多少个单位面积,高表示有几行,每行单位面积的个数乘行数实际是底乘高。

二、催生学生真正思考的有效策略

1.高观点,抓本质,促进学生思维的连贯性

“站得高,望得远。”小学阶段几何图形面积的教学原点为“认识面积”。案例1中,教师站在整个小学阶段几何图形面积教学的原点,抓住“面积就是用已知图形测量的结果”,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想办法用身份证量一量,再用小长方形、小正方形、小方格分别量一量,得出已知图形的面积就是每行测量图形的个数乘行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充分体会到了面积是一个度量单位,与长度、质量一样,都属于“度量”。这样的教学,不仅抓住了面积的本质,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还促进学生思维形成由前及后、由上到下的一种连贯性。案例2在“认识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其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而求长方形的面积时,它的长和宽是整个平面图形面积的本质。站在这个平面图形的高处,教师把握的是最原始的度量面積的方法:面积=每行单位面积的个数乘行数;学生经历了从认识面积到认识平面图形面积的过程,思维更加连贯,知识核心把握得更加准确。

2.重结构,归原点,强化学生思维的感知性

纵观两个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注重教学的结构性,回归到教学的原点。案例1的教学是案例2教学的基础,只有经历了这样的结构,才能让学生在思维上对面积有所感知。案例1中,教师通过设计用已知物体量一量,让学生感知面积的大小,以及什么是面积。案例2中,“面积是一个度量单位”“面积就是单位面积的个数乘行数”贯穿在学生整个思维过程中,让学生的思考有所归依,让学生的学习落地生根。

3.激冲突,抓需求,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敏度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洛斯认为,人具有解决疑难和理解问题的欲望以及探索各种事物的需求。在案例1中,用长方形、正方形、小方格测量出同一个长方形的面积,让学生经历了测量的过程,并通过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小不一样,激发出矛盾,引出需要用到单位面积,让学生产生得出相同的面积的需求,从而得出已知图形的面积就是单位面积的个数乘行数。案例2中,教师通过给出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这些平面图形,让学生思考用“面积就是单位面积的个数乘行数”这种方法还可以求出哪些面积,从而激发冲突,发现圆形、梯形都没有办法求出,从而激起探究的需求,让学生思维更加敏锐。并且学生在数一数、移一移的过程中,思考更全面,思维更灵敏。

真正的数学思考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教师应立足高观点,抓数学学习的本质,促进学生思维的连贯性;重视知识结构化,回归教学的原点,强化学生思维的感知性;激发教学冲突,抓住学生心理需求,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敏度,进而实现以思维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责编 黄春香)

猜你喜欢
原点数学思维
Book Pilot 飞行选书师,让书重新回到原点
重返历史“原点”的旅程
在原点震荡的扰动Schrödinger-Poisson系统的无穷多个解
基于儿童,回归品德课堂的原点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论教育的原点和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