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2019-12-31 09:08张湛苹赵立群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全媒体课程改革

张湛苹 赵立群

摘  要: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日益加快,“全媒体”时代悄然到来。全媒体改变了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方式,对传媒人才也提出了新要求,这就对新闻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对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提出了迫切的改革要求。本文围绕笔者所在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教学改革,从“全媒体”时代的要求出发,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考核方法的革新等方面对采访写作课程的改革进行革新的探索。

关键词:全媒体  新闻采访写作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2-0059-02

“全媒體”也称融媒体,指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图片、动画等多种传播手段,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杂志等不同媒介,通过三网融合(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最终以电视、电脑、手机等终端完成信息的接收,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想要的信息。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新闻业界实践和新闻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对传媒人才也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对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提出了迫切的改革要求。笔者作为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主讲教师,以所在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教学改革为契机,从“全媒体”时代的要求出发,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考核方法各个方面对该课程的改革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理念的转变

在网络媒体出现之前,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体是新闻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也以这些传统媒体的人才需求标准为依据。而网络大大改变了新闻传播和接收方式:比如传统的守门人理论被打破,新闻传播不再被职业的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所垄断,任何一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新闻的第一发现者和传播者;社交网络和移动终端已经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和交流意见的主要渠道;新闻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新闻众筹、数据新闻都是技术变革在新闻传播中生出的新鲜花朵。如果还按照原来的套路教授新闻采访写作课,无疑是此路不通。

要改革新闻采访写作的教学,首先理念上更新,要改变过去重术轻学,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比如要让学生知道,这样一种写作方法是如何产生的,必须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例如在讲消息写作的“金字塔结构”时,就需要讲清楚这种写法产生的时代背景,它与电报的发明和美国南北战争密切相关。这样才能让学生从中领悟媒介实践与变化的关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考能力。正因为在全媒体时代,以往的观念和理论在经验层面不断遭受挑战,所以深层次的认识论问题亟需再思考,在具体教学中也需要理论反思与实践培养相结合。

总的来讲新闻教学理念的转变就是要改变整个新闻传播的话语方式,跳出熟悉的教学路径,抽离舒适区。而作为新闻实践的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的改革,正应该体现这种新的教学观念。

2   教学内容的“变”与“不变”

全媒体改变了新闻生产和信息传播的方式,也改变了传统媒体带来的我们对新闻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的固有认知。全媒体时代对传媒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跨媒介报道的要求。譬如在电视台工作的记者在报道一次新闻事件的时候,不仅能够制作电视新闻,还要能够制作报纸新闻、广播新闻和新媒体新闻,向电视以外的媒体提供相应的内容。因此新闻教育也应该而且必须应时而变,致力培养出适应全媒体需求的多面手人才。这里需要“变化”的主要有两方面:

2.1 要注重对学生跨媒介报道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新闻采访写作教学一直以来存在媒体领域的划分,讲授内容一般会分成报纸、广播、电视几个条块,界限严格,互不相干。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不具备跨媒体报道的能力:会写文字新闻,不会转化为广播电视新闻;会写传统媒体的新闻,不会转化为新媒体的新闻。全媒体时代需要全能型的传媒人才。这种注重“专”的培养采写能力的方式显然不能适合时代的要求,使学生在实习、求职时碰壁受挫。

2.2 要求学生学会写作深度报道和特稿

传统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都是侧重于消息和通讯,对于深度报道和特稿的讲授通常都是一带而过,浅尝辄止,停留于让学生了解的层面,缺乏练笔的实践。

在网络发达,信息传播提速的现在社会,在人人都可以成为“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追着网络“炒剩饭”已成常态,媒体想拥有独家新闻越来越困难。面对快速灵活的自媒体,真正的新闻媒体如何与其竞争,传统媒体之间又如何竞争,发力点在哪里呢?这就是深度报道和特稿。深度报道是新闻背后的新闻,不满足于提供新闻事件的表象,而是深入挖掘,将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性质意义、发展趋势都揭示出来,满足受众对信息更深层的需求。特稿不同于传统的新闻报道,关注的是新闻中的故事,致力于将新闻故事化叙述,使其生动、优美、有趣、富于人情味。这两种报道题材对报道者要求较高,自媒体难以胜任,传统媒体人才储备也不足。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报道的写作,那自然会在就业中增加竞争力。鉴于此,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应该增加深度报道和特稿的比重,改变之前浅尝辄止的状况,使其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报道体裁。

但是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中有的内容仍然经得起“全媒体”时代的考验,比如倒金塔写作方式仍然适用于所有媒体的消息写作,特别是网络媒体的超链接方式将倒金字塔结构发挥得淋漓尽致,此外,还可将“倒金字塔”写作结构延展至“倒金字塔”思维。重视快速接收信息的“倒金字塔”思维在报刊杂志的排版、电视节目编排中均有体现,即使在充满碎片化和非线性阅读的新媒体时代也不乏对“倒金字塔”思维的运用。再比如新闻的标题通常是对新闻主要内容的概括,新闻五要素仍然是“要素”,这些仍然是新闻写作教学中要保留的“真经”。

3   教学方法:加强实践互动

传统的新闻采访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目的,主要方法是教师围绕规定教材进行讲授,这已经难以适应全媒体时代的需求。除了讲授之外,还应重视互动教学和实践练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

3.1 案例教学法

可以选取新鲜的热点新闻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讲解、评论、练笔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让学生通典型案例获得对新闻报道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领悟新闻采写的理念与技巧。

3.2 加强实践练习

可以确定若干个报道主题,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组完成全部采写流程:包括采访前的准备比如明确报道思想、创造访问条件、了解采访对象等,比如进入新闻现场的提问与观察、倾听与记录,采访之后整理新闻素材、撰写新闻报道等全过程。结束之后可以按照分组,选代表的方式进行作业汇报,对优秀小组给予奖励。这种形式鼓励团队协作和现场教学,是新闻业务课活起来,切切实实的达到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能力的目的。

4   打造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新闻专业实践性极强,但遗憾的是讲授专业课的教师大都是缺乏业界实践经验的“书生型”教师。例如笔者所在的新闻教研室,虽然全部都是新闻专业科班出身的硕士、博士,但是没有一位拥有充分的实践经验。以至于讲新闻采访与写作这样的业务课,讲理论头头是道,说实践捉襟见肘。因此改变师资结构,打造具备全媒体素养的优秀教师队伍非常紧迫。一方面,应该提供社会实践平台,让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走出去进行业界的锻炼,向研究和实践兼能的的双师型教师转变;另外可以聘请业界人士担任采访写作课教师,甚至可以聘任他们担任正式的专职教师,但是不能用高校教师进人的学历要求来设门槛。比如一些本科学历的媒体的资深记者和编辑,完全可以胜任一些新闻课程的教学,但学校却以学历卡人将其拒之门外,使学生与良师有缘无分。

5   搭建实践平台衍生课堂

在课堂教学之外搭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台也非常重要。课外实践平台首先要利用好校园内的媒体,比如校内的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校园网,使其成为近距离、最便利的实践平台。另外,微信公众号是实践新媒体传播的绝佳平台。公众号创办门槛低,操作简单,维护容易。公眾号这种新媒体在写作上要求浅显易懂,文字具有可扫描性,能够帮助读者快速获取信息。因此,要求学生擅长改写,既能将有选题写成简洁明了的短消息,也能扩张为详尽具体的通讯,还能加工成具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比如西安一些高校新闻专业的的学子已经开始一种新的尝试:制作以H5页面形态呈现的多媒体调查类新闻报道,这样的教学实践值得推广。再者,还可以定期邀请业界人士走进课堂,与学生分享来自新闻实践的鲜活故事,有增强学生对其媒介对新闻传播的认知。

6   课程考核

传统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考核以卷面成绩为主,不能真正考查学生采写新闻的实际能力。可以将学生的采访表现和新闻作品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等素质纳入考量。西安电视台的资深记者李培元老师在其它学校教授新闻采访写作课时就将学生成绩“三七分”。“三分”是卷面成绩、听课状况加考勤,“七分”是学生实践成绩即上交的实践作业”。如果是分组作业,组长适当加分。

7   结语

在新闻教学中,实务类课程的改革最为迫切。提升新闻学子的跨媒体报道能力、培养对复杂社会的观察思考能力,使其懂得新闻工作者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尊奉的伦理规范,这是全媒体时代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志安.从新闻传播到公共传播——关于新闻传播教育范式转型的思考[J].暨南学报(哲社版),2016(3).

[2] 蔡雯.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与创新——基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改实践的思考[J].青年记者,2016(1).

[3] (美)彼得斯著.何道宽译.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 (美)迈克尔·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 黄旦,王辰瑶.如何重新理解新闻学——学术对话录[J].新闻记者,2016(7).

作者简介:张湛苹(1980-),女,硕士,西安体育学院体育传媒系讲师。

赵立群(1979-),女,学士,烟台日报社编辑。

猜你喜欢
全媒体课程改革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