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学习从“接受”走向“自主”

2019-12-31 09:14桂梅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晚景接受自学

桂梅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随着教学改革走向深水区,最明显的标志是课堂教学提出以学生为主体和自主学习,要求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着力点。那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呢?

一、自學互助理解诗意

所谓自学就是学生借助注释和查工具书、资料,自己逐字、逐词、逐句来学习古诗,力求自主学习诗意,这是自主学习古诗的基础和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自由,也可以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取长补短。

如《惠崇春江晚景》这篇课文,这是苏轼的一首题画诗,画作早已失传,诗作依然脍炙人口。学生自学古诗后,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以下问题来了解学生的自学结果: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其中哪些是画作画出来的?如果从诗的题目开始学习,你觉得题目中的“春江”和“晚景”在诗中的体现有哪些?学生按照自己自学的情况来思考问题,一般都会有一些答案,尽管可能不够全面,但都证明了他们的自学是有收获的。像第一个问题,学生都能够找出古诗中出现的表示景物的词语有“竹、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河豚”,其中“河豚”不是画作中出现的。对第二个问题,学生一般能够回答,春江水是鸭子活动的场所,江边是芦蒿生长的地方,江岸是竹子和桃花出现的地方,它们在一起组成了优美的面面;但学生很难从诗句中找出与“晚景”相关的内容。从这样的学情了解来看,学生的自学确实很有效果,尤其是在学生汇报的时候,教师尽力做倾听者、鼓励者、点拨者,让学生自由地说,体验自学的快乐。

二、自读自悟进入诗境

进人中高年级,古诗学习中诗境的感悟逐渐成为一项教学目标。感悟与理解相比,理解时教师可以提供及时的帮助;而感悟更多的是需要学习主体的亲自感受、体会,如果教师以自己的感悟来指导的话,学生从中获得的仅仅是一些表面的、客观的印象,不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最终无法真正进入诗的意境之中。因此,在古诗学习中,感悟意境更需要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常见的方法有:反复朗读,展开想象;个性感悟,有效分享;进入角色,体验情境。

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诗人王维描绘的送别的场景,之所以从唐代直到现在都为人称颂,是因为诗歌所营造的意境达到了情景交融的高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先要让学生在《阳关三叠》的旋律中反复朗读诗歌,不仅要读出节奏感和韵律美,而且还要借助想象,读出诗人送别友人西出阳关的那份不舍、牵挂……需要关注的是,诗人此时的送别之情,为什么这么复杂呢?这是进入个性感悟时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咀嚼诗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尤其是一些容易忽略的地方,如诗人为什么从清晨写起?酒是从什么时候喝起的?“更尽”是第一次说还是最后一次说?“出”是从哪儿到哪儿?“无故人”里有没有更多的理解……学生在细细推敲诗句中对这些问题形成个性化的感悟,再在小组里互相交流自己的见解;因为倡导个性化感悟,在分享过程中,教师不必要求学生形成一致的意见、看法,只要学生顺利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就值得肯定。

三、品析鉴赏推敲语言

“推敲”一词正是古诗中炼字的生动体现,古诗的语言具有形象性、音乐性等特点,让学生自主品味古诗中的语言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理解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

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时,诗的第一句“篱落疏疏一径深”中的“深”是个平常的字。学生自己容易理解的是垂直高度上的,如深井、深洞、深坑等,由此可以理解油菜的高度也是一种深,还可以联系后面出现的儿童跑进油菜花丛中,“深”的意义就更明显;接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水平角度来看“深”是伸向远方的,两边的篱笆护着油菜,中间的小路弯弯曲曲,“深”的意味就出现了,还有那黄蝶也是落入菜花“深”处。学会自主推敲,“深”在诗中不仅带来了一种画面感,而且还形成了意境美。

总之,自主学习古诗需要因人而异,毕竟每个学生学习不同古诗的兴趣、学习古诗的追求都不尽相同,在选择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和策略上必然是为我所用。

猜你喜欢
晚景接受自学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八四述怀
七旬感悟
咏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