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熏陶知行合一

2019-12-31 09:15孙涛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9年11期
关键词:规则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教育

孙涛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教育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生活,审视童年生活,注重自己的行为规范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使学生从小形成道德自觉,接受规则、法治的熏陶。笔者认为关注“明”与“暗”、“内”与“外”、“生”与“师”等方面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规则意识,获得法治熏陶,达到知行合一的启蒙教育效果。

一、钻研教材,关注“明”与“暗”的内容,培养规则意识

从目前使用的教材来看,文本所载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侧重于学生行为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明”的内容。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是延伸,是“暗”的内容,主要凸显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这一“明”一“暗”,给教师提供了教学的空间。“明”的内容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师要让学生多读自悟;对于“暗”的部分,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自然浅显地予以揭示,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如教学《周末巧安排》一课,在带领学生讨论“小宝,不可以”的内容时,笔者提问学生:“在自由的周末,为什么还有许多的‘不可以?”然后播放一个幻灯片:“我叫小刚,爸爸妈妈工作忙,对我特别信任,到了周末总是让我自行安排,所以我周末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常常睡到中午才起,早饭连着午饭一块吃,下午不是玩游戏就是看电视,作业总是周日晚上做,有时要做到深夜。现在我很后悔,没有爸爸妈妈的提醒督促,我的眼睛越来越模糊,周一上课没精神,成绩也越来越差,大家可不要学我!”放完幻灯片,笔者问:“小刚的烦恼是什么?”学生争着回答:“早上没人喊就不能按时起床!”“不能约束自己,不能先完成作业再玩。”“没有爸爸妈妈的提醒督促就不自觉。”“没养成好习惯,拖拖拉拉,做事没有主次。”……在学生充分討论的基础上,笔者适时引导:“爸爸妈妈给了我们生命,不仅想把我们养大,还想把我们培养成材,为此在家立了不少‘不可以的规矩,这是爱我们的表现,我们要多理解,这样才能为我们将来融入法治社会打下基础。你们想想,进入社会后,你能想怎样就怎样吗?其实,这些规则就是帮助我们养成好习惯,然而好习惯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贵在坚持。”……这样教学,使学生的规则意识得以培养。

二、深入生活,关注“内”与“外”的交错,丰富规则内涵

这里,“内”指的是课堂,“外”指的是课外。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让教学根植于学生的生活,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的生活。教材中的文字内容极其简单,这为教师密切联系学生生活进行教学创造了条件。

如教学《吃饭有讲究》时,笔者给学生提出了带有思考性与总结性的问题:“请结合个人生活,在小组内说说吃饭有哪些讲究,然后各组推荐代表在班上交流。”问题提出后,学生讨论热烈。

“我以前吃饭前,哪怕刚上完厕所,就直接上桌吃饭。后来在爸妈的教育下,我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时不挑食,不狼吞虎咽,并且要吃光光。”

“我每天吃饭时都让爷爷奶奶先入座,爷爷奶奶为我夹菜,我都说‘谢谢,为此,爷爷奶奶常常夸我。”

“有一次吃饭时,我想打喷嚏,就急忙放下碗筷,双手捂住鼻子,转过身子,背向饭桌打出来。”

“以前,我吃饭时总喜欢在桌上说说笑笑,有时饭喷到了桌上,而且总是最后一个吃完。爷爷对我说‘食莫言,意思就是吃饭的时候不要讲话。从此,我改了这个坏毛病,现在吃饭速度快多了。”

“上幼儿园时,老师曾经讲过,吃饭后不能立即进行剧烈的运动,不宜立即饮水,要不然对身体健康不利。”

小组、班级交流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明白生活需要规则。这一交流,既丰富了“吃饭有讲究”的内涵,又培养了学生健康生活的意识。

三、把握课堂,关注“生”与“师”的互动,强化规则意识

课堂教学内容不能站在教师的角度来分析,而要以学生的视角来观察。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让学生多说多展示,从学生的表现中发现问题及不足,积极引导,和学生一起探讨、实践,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获得进步。

如教学《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时,笔者设计了收集家乡人信息的活动:“谁是我们的家乡人?他们是否可亲可敬?为什么?”活动中,受年龄、知识、阅历的限制,学生交流得最多的是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身影,如爸爸、妈妈、同学、老师等。笔者及时提醒点拨:“每天清晨,我们行走在大街上时,发现大街已干干净净,是谁把大街清扫干净的?”“清洁工人!”学生齐声答道。笔者追问:“清洁工人值得尊敬吗?”学生回答:“值得,因为他们付出了辛劳。”“他们值得我们尊敬,因为他们为我们创造了美。”“他们值得我们尊敬,因为他们每天都这样工作,从不拖拉,不论刮风下雨。”“值得,因为他们坚守岗位,为城市的美好从不缺席清扫!”……笔者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继续引导学生:“我们身边还有许多我们不认识、不曾谋面,却默默无闻地为我们的美好生活奉献着青春年华的人们,他们都是我们的家乡人,比如送牛奶的阿姨、送报刊的叔叔、保障电力供应的师傅……他们干一行爱一行,立足岗位,忠于职守,辛勤付出,给我们带来了快乐。”……

笔者在最后还设计了一个“我是小小家乡人”的交流讨论活动,但学生表达得最多的是要尊敬为家乡做出贡献的人。笔者作为教师,及时与学生互动:“我们享受了清洁的大街、宽阔的道路、随手拿起的报刊,那我们应该为家乡做些什么呢?”一位学生好奇起来:“我们还在读书,能做什么呢?”笔者趁机通过师生互动,强化了学生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公民意识。

总之,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在“行知合一”中不断前行。

猜你喜欢
规则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略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初中体育中规则意识培养途径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