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阿汉翻译课程建设

2019-12-31 06:10谭野
知识文库 2019年23期
关键词:阿文外语思政

谭野

“课程思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形成各类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阿汉翻译作为外语类课程之一,在完成课程培养目标的同时融入中国文化元素,旨在培养有跨文化交际素养的优秀外语人才。

“课程思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旨在切实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形成各类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和《黑龙江大学建立健全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方案》(试行)要求,黑龙江大学于2018年开设“黑龙江大学‘课程思政建设试点课程项目”。“阿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这门课有幸入选次课程项目名单。经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1 课程基本情况

本门课程面向阿拉伯语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总学时34学时,2学分,选用教材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阿拉伯语汉语互译教程》。阿拉伯语系教师均为项目组成员,负责课程材料筛选等工作。

2 “课程思政”项目建设的目标、建设中采取的措施及完成情况

课程目标是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创新意识与国际视野的、具有扎实的阿拉伯语基础、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养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了解中阿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能够胜任外事、商务、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笔译,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思政育人目标是旨在使学生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信心,从学生求知需求出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项目建设过程中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选取了适合符合课程思政精神的、学生感兴趣的翻译材料作为教学补充内容,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笔译或口译。选取的思政材料包括:“一带一路”系列文件阿文译本;习近平讲话系列阿文译本;十九大工作报告阿文译本等。这些材料均为中央编译局翻译并公开发表,译文准确真实。经过学习,学生政经方面的翻译水平有所提高,对国家政策有所了解。课程建设目标基本达成。

3 教学大纲和教案

本门课程在尊重课程自身建设规律的前提下,在实现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寻求“课程思政”与外语翻译课堂的有机结合。因此在编写教学大纲时教师将翻译材料选取标准设定为易懂、易记、易掌握,有语境、有文化、有内容。其中易懂、易记、易掌握的意思是,围绕着翻译技巧选取教材中容易被学生掌握的内容作为示例,让同学在较短时间内学会翻译技巧并运用;有语境、有文化、有内容则是在补充的翻译素材中,选取既靠近翻译理论内容有蕴含中华文化精神、反应国家方针政策的语句,让学生练习。

阿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所选取的教材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编写的阿拉伯语汉语互译教程。教材分为十五章,前三章从宏观的角度,分别阐述翻译的定义与本质,中阿翻译史概况,翻译的标准、过程、方法等内容。第四至第八章,主要从词语的角度探讨翻译理论。第九至第十四章,则涉及句子及篇章的层面。第十五章介绍了习语以及形象表达的译法。

授课过程中,教师首先选取教材中具有中国文化元素、与国家政策相关的材料进行讲解,并从其他的语言素材筛选出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文化修炼和思想道德素质双重提升的教学素材,结合素材中的语料讲授阿汉翻译技巧。授课中所选取的补充素材有:“一带一路”系列文件阿文译本;习近平讲话系列阿文译本;十九大工作报告阿文译本以及中国文化读本等。

课堂之余,会将材料发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学。

4 “课程思政”建设中取得的理论成果、实践效果及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

本门课程所取得的最大成果是,学生在掌握阿拉伯语汉语翻译技巧的同时,了解国家方针政策、重温中华文明之精华,时刻谨记自己学习外语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一门语言、了解一种文化,更重要的是将外语当做沟通交流的工具,将中华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喜爱中国,更要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本门课程授课过程重视学生学期情况和学习效果,通过不定期小测验和每周作业进行验收和评估。通过17个教学周的授课,学生翻译的完整度、准确性、翻译技巧运用的熟练程度、专业词汇的掌握均有明显提升。而且学生对近期国家政策和相关新闻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比如在讲解一带一路倡议材料时,学生们只对“一带一路”有模糊印象,并不知道“带”指什么,“路”指什么。讲解之后,同学们明白了“带”指的是亚太经济带,“路”指的是新海上丝绸之路,学会了“一带一路”的阿拉伯语全称和简称,还简要地了解了“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及其重要性。又如在讲解主语的变换和语态的转换这一翻译技巧时,我引用了中国的婚俗作为补充材料,于是同学们学会了“满月”、“百天”、“拜天地”、“拜父母”等极具中国特色词语的阿拉伯语译法。学习之初,同学们普遍反应翻译难度大,但经过几周的努力,同学们逐渐摸索出其中规律,对翻译学习的热情也更加高涨了。

5 “课程思政”建设的推广应用价值及创新点

5.1 把核心价值放在课堂讨论中引领

我认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就在于,不再把中国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局限在政治课堂,用重复、单调、说教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而是将其扩展到其他课程中,让教师在授课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让思政脱离刻板无趣的桎梏,变身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它可以是一段美丽的传说,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感受中华文明的美丽;它可以是一艘潜艇,让学生在了解中体会中国科技的力量;它还可以是一串复杂难懂的数字,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感叹中华算数的强大。

5.2 把国家战略放在专业教学中宣讲

在多数学生心里,国家战略政策只是新闻联播里主持人滔滔不绝的话语,或是政治课考试不得不背的习题。学生对于国家战略、法律法规的认识并不深刻,甚至可以说没有认识。“一带一路”、“五通”这种字眼对于学生很陌生,甚至许多老师对其也不甚了了。但若在每次课堂上提及几次,日积月累,学生对于这些战略的了解必会越来越深。

5.3 把文化自信放在语言教学中渗透

文化自信需要培养,这一点是我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深有体会的。十年前许多人还为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骄傲,如今这种想法却不再适应主流思想。外语只是沟通的工具,说好外语不能让你自带“洋气”,说好外语的目的是带着中国文明走出去。因此我认为外语课堂应当将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融入外语语言教学中,站在大国的高度来了解外国的文化,帮助学生在跨文化学习中思正身正、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才是“课程思政”的价值所在。

6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1)教材部分章节未能全部讲授。主要原因是,教材中的练习题量较大,并且有一定难度。为了完成“课程思政”建设,引入了许多补充材料。阿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每周只有两课时,讲授完全部内容,时间并不充足。

(2)补充材料题材有限,不能满足全部学生的需求。出于对译文准确度、可信度和完整性的考虑,补充材料只选取了中央编译局公开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习近平系列讲话,以及已经发行的中国传统文化译本。在题材上未免有所局限。

拟在以下方面需继续进一步建设:

(1)精简补充材料。在眾多素材中选取根据代表性的语句,避免整篇、整段的阅读,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和难度。

(2)重视学生反馈。照顾大部分学生学习进度,避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接受能力,预防教不会,学不懂的情况。

(3)借鉴其他教师优秀经验。经常去听其他思政课程,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秀经验,取长补短,完善思政课堂教学。

本文系黑龙江大学“课程思政”建设试点课程项目。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猜你喜欢
阿文外语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留面子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大山教你学外语
阿文的诗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多一点等